扬州慢遊流水(六)
5月12日
从个园出来,前往史可法纪念馆。纪念馆位于距个园北门二三百米远的梅花岭畔。所谓梅花岭,也只是个高不足20米的小土丘,与想象相距甚远。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他为官清廉,坚贞不屈,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北京城被清军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杀扬州百姓。清军的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
清初为史可法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1935年和1948年两度维修。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1949年后曾多次修缮,形成现在的“史可法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史可法2米高的塑像和多幅史可法手迹复制品,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文物资料。 其中有一封给他夫人的信和一封给他兄弟的信,尽是生活言语,充满了亲情,似乎面前站着一位负责任的丈夫和敦厚的兄长。在室外左侧的迴廊里挂着史可法的五封遗书刻板,分别写给南明朝廷、家母、夫人及家族长辈兄弟,忠孝仁义之心坦露无遗,让人动容,肃然起敬。
在拜谒史公祠的过程中,有两个情形不断在我脑海里交替出现或交缠不清,一是南明朝廷和清朝皇帝对其忠毅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二是多铎以扬州不听招降为由而进行的十日屠城。 意象转换中,不由心生感叹:
非关烟雨趁逍遥,
访吊先贤正蓝袍。
梅岭盛名三丈矮,
史公衣冡半寻高。
凛然忠毅得佳谥,
无奈苍黎被血刀。
含泪向天一借问,
臣节民命应孰抛?
其实,朱明王朝当时已腐朽不堪,李自成起义实际已推翻了朱家王朝,苟延残喘的南明小朝廷也是腐败透顶,容不得史可法这样的忠义之臣,史可法为之肝脑涂地,意义何在?
从史可法纪念馆出来即往回走,顺道在东关街参观了张玉良的纪念馆。张玉良即潘玉良,是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她一生充满传奇。他出生在扬州,幼年成孤,少年被亲舅卖入青楼,在青搂遇贵人潘赞化将她拯出红尘,后又先后遇到洪野、刘海栗、张大千、徐悲鸿,让她走上艺术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顺着东关街向西,就是彩衣街。彩衣街因这街上裁缝店聚集而得名,现在承接东关街的商气也成了热闹的旅游街道,只不过商店种类没有东关街多样,主要经营的是各种食品。
走出彩衣衔,按手机导航往朱自清故居走。半道路过琼花观,花三块五买了张半价票顺便进去逛了一下。琼花观始建于公元前十一年,即西汉元延二年,原为供奉主管万物生长的后土女神的后土祠。唐时增修,名”唐昌观”。宋徽宗取多福大福之意,赐名“蕃釐观”。琼花观观名之由来是宋时观内有一株天下无双的琼花。明代曾屡次修缮,今存琼花台丶“蕃釐观”石匾、玉勾井和不知建于何时的“三清殿”。
朱自清故居位于安乐巷27号。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朱自清自谓扬州人。朱家在扬州曾在多个地方住过,安乐巷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