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全解析
第一跋: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
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第一跋主要阐述了《定武兰亭》以及从何人得到定武兰亭。
这段话反映在当时《定武兰亭》自从石刻失佚后,版本越来越少故也越来越珍贵,当时人非常珍惜。也反映出宋元时期人们对《定武兰亭》的顶礼膜拜之况。
又曰“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可知当时赵所得的版本是五字损本。五字未损本在元朝已难以看到。
第二跋: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子昂。
第二跋主要叙述了《定武兰亭》在北宋时期的风靡,以及南宋翻刻本的鉴定和赵孟頫对此帖的鉴赏。
指出在宋末南渡时几乎士大夫人手一册,后遭遇石刻亡佚出现许多版本,真假难辨。
并接着指出自己得的版本是为佳本。
第三跋: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十八日清河舟中。
明《定武兰亭》真迹寥若晨星,既然能鉴定出,就更要宝之珍藏。
第四跋:河声如吼,终日屏息。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数十舒卷。所得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题。
第四跋说行舟时的环境和他十数次展卷欣然有得,表达内心有所收获的欢欣。
第五跋: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名正吾,号东屏)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是说研究古人法帖,专心致志地学习,得其精髓即可名扬后世,更何况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更应努力探究。说古人用一段刻帖就能成名,反衬《兰亭》的价值,并叙述了他求阅《兰亭》未得如愿的往事。
第六跋: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县。廿六日早饭罢题。
学习书法在于玩味古人的法帖,理解其用笔,此作品虽为退笔书写但顺势而书亦视为神品。叙述如何从古代法帖中参悟用笔和如何用笔。
第七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第七跋讲述结字和用笔的辩证关系。皆讲的结字用笔,又指出古法不可失,也是强调要学习古人。但天生对书法的领悟能力也非常重要。
第八跋: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
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第九跋: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十月一日。
第九跋讲说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朋友以及被众人围堵求字的轶事,可见赵孟頫在当时名气颇盛。
第十跋: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麁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书。
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意在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表达自身观点,通过世人学杜甫作诗和世人学兰亭风貌讲大多数人学习书法很少有人能学到精髓。
第十一跋: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
讲拓片的鉴定,真正理解书法的人,鉴别书法不在于“纸有厚薄、麁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是通过现象看本质,直入书法的本质。
第十二跋: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七日书。
大意讲王羲之人品高故而书品也高,论述人品如书品之说,涉及人的品德优劣与否与书法技艺的高低息息相关。第十三跋讲“时和气润”记叙当时天气心境概况。
第十三跋: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
《孤本兰亭十三跋》不仅在书法技术上造诣极高,同时内容也表明赵孟頫书法研习的主要观点,笔者主要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探究古人法帖精髓的途径
第五跋中写到“专心而学之”,即为专心地学习书法;第四跋中写到“时时展玩”,赵孟頫书写时反复斟酌推敲,不断地参悟学习体悟字帖。观历代书家,也均表达了笔耕不辍的重要性。赵孟頫提出此观点时,也是饱读诗书,借鉴前人观点。
二、“则古”
第七跋“然古法终不可失”,即为以古人为法则、准则、要求。赵孟頫诗文、书画、印章均有建树,和他“则古”有极大的关系,赵孟頫强调“则古”,在书法上:“学书须学古人,不然,虽笔秃成山,亦 为俗笔,若今之京体也。”1;在绘画上:“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2从赵孟頫所临摹的《定武兰亭》对照原拓可以说分毫不差。“则古”、“崇古”是 赵孟頫书法倡导的主题和基础。他说:“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 认为学习今 人是徒劳无功的,必须以古人(晋唐以前)为法则。
学习书法时,不仅要学习“形式”,也要注意“内容”,书法家在字帖中传达出来的往往不止表现,更多的是字帖中的内容。但学书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极易陷入迷境,认为“形式”大于“内容”。二者兼得,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书法世界。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如果您喜欢本文
END
书法聚焦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