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A137:不到河清眉不开——读《天真的幽默家》
文/望月听雪
“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胡风
——在英国,在国内山河·一些印象(选章)
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对《济南的冬天》印象颇深,那曾经背得滚瓜烂熟的文字时隔几十年依然朗朗上口,诗情画意的情景犹在眼前,淙淙的泉水之声犹在耳畔,“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看着这些亲切的文字,久已远去的学生时代似乎再次浮现眼前,文字的魅力会随着悠长的岁月如美酒一般愈陈愈香,沁人心脾,醇香入肺腑。
殊不知老舍的三阙词却更把他山花烂漫、归隐田园、把酒话桑麻的心愿抒发殆尽,在济南的春风秋月之间寄情于景。“多少春光轻易去?无言花鸟夜如秋。东风似梦微添醉,小月知心只照愁!柳样诗思情入影,火般桃色艳成羞。谁家玉笛三更后?山倚疏星人倚楼。”“一片闲情诗境里,柳风淡淡柝声凉。山腰月少青松黑,篱畔光多玉李黄。心静渐知春似海,花深每觉影生香。何时买得田千顷,遍种梧桐与海棠!”“且莫贪眠减却狂,春宵月色不平常!碧桃几树开蝴蝶,紫燕联肩梦海棠。花比诗多怜夜短,柳如人瘦为情长。年来潦倒漂萍似,惯与东风道暖凉。”“千佛山两旁的秃山,要全种上海棠,那要多么美,这才是我的梦想。”
——一些人,常在心·八方风雨
老舍何其有幸一颗拳拳文人墨客之心,成就一代旷世文豪,何其不幸存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篇《八方风雨》即是其八年抗战时期生活的简单纪实,在炮火洗礼中诞生的朴实却不失华美的篇章。“比风雨更厉害的是多少次敌人的炸弹落在我的附近,用沙土把我埋了半截。这,是流亡,是酸苦,是贫寒,是兴奋,是抗敌,也就是'八方风雨’。”
“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进来,把我的那点珍宝劫夺了去。我必须赶紧出走。”颠沛流离、抛家弃子,有感而发,“弱女痴儿不解哀,牵衣问父去何来?话因伤别潸应泪,血若停流定是灰。已见乡关沦水火,更堪江海逐风雷;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声低切切催。”在这漫漫长途之中,完成了诸多的文字,亦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四世同堂》亦初见雏形。终了还是游子之心,思乡情切切,“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老舍没有在陕州被炸死,没有在兴集被山洪冲走,没有在空袭中血肉横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持一颗中华儿女的拳拳之心,手握一杆笔墨挥毫成就一场没有硝烟的抗争,却在和平年代一场莫名所以的运动之中,遭受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辛酸步步向西来,不到河清眉不开!身后声名留气节,眼前风物愧诗才。论人莫逊春秋笔,入世方知圣哲哀。四海飘零余一死,青天尚在敢心灰!”
他的文字至真至纯,抚慰人心,语言俗白生动。有游记闲谈,有小品文论,有日记书信,或说景或写物或谈人或论事,无一不有情、有趣。字里行间透着质朴的天真和入世的睿智,又有入木三分的辛辣讽刺,饱含对生活的思考,读来暖心治愈,不忍释卷。“一方傲世清疏,江雪埋骨,魂往寒雾,悲歌作古,绝世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