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入门(第一回)—什么是腹诊

前  言在学习《分经候脉法》之前,斋主建议大家系统学习一下腹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可惜靠谱腹诊书籍寥寥无几,要么就是文献汇编,让人无从下手。但最近斋主从网上下载到了一个八回本的《腹诊入门》,仔细一看作者是日本汉方医学研究大本营北里大学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的前所长花轮寿彦先生。花轮先生何许人也?很多人不知道。感慨于近期中日学术交流停滞,如果告诉你该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大塚敬节、第二任所长矢数道明博士,你就大概知道花轮先生在日本汉方学界的地位了。所以这个《腹诊入门》是靠谱的学习版本,而且是较新的版本,请大家放心阅读。北里大学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花轮寿彦先生简介

1953年生于山梨县。1980年毕业于浜松医科大学。同大学第一内科研修医生。1982年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1989年医学博士。1996年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2001年北里大学大学院医疗系研究科(东洋医学)指导教授(兼)2008年法人合并,北里大学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该研究院教授(东洋医学)。著作《汉方咨询》(医学研究社),《汉方诊疗课程》(金原出版)《决定版汉方》(新星出版社)等。

腹诊的历史四诊中的切诊有脉诊和腹诊。“腹诊”这个词是日本创造的。虽然也有“按腹”“诊腹”等表达方式,但“腹诊”最为常见。这个腹诊是什么时候进行的,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还不清楚。“腹诊”有悠久的传统,历经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腹诊在古代中国也有,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腹诊的记载。“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等。既然说是“按之”,显然是做了腹部的检查。由此可见,腹诊起源于中国,但中国为何腹诊不发达却众说纷纭。“有人说“受儒教的影响,有一股忌讳触摸腹部的风潮,作为日常诊疗没有得到发展”“更重视脉诊,腹诊的重要性较低”,大概就是这样吧。针灸治疗的时候,应该在腹部也扎针了。因为脉诊高度发达,所以日本也对脉诊进行了热烈的研究。另一方面,在日本,就像江户时代大量的腹诊书被记载的那样,日本固有的腹诊法发达起来,在现在的汉方诊疗中也格外受到重视。可以说日本汉方的特色在于腹诊。实际上,在江户时代的医家的腹诊中,有张子和(1156-1228)的《儒门事亲》和薛己的《薛氏医案》中的按腹记载,也有意见认为,应该是受到了这些书的影响,不能忽视。大塚敬节在“腹诊考”的论文中, 日本第一个提倡腹诊的是竹田定快,浅田宗伯在《皇国名医传》中写道:“日本第一个提倡腹诊的是竹田定加”,这是把“定快”误作“定加”的初步谬误。大塚敬节在《腹诊书的分类》一论中介绍了《难经》系腹诊书36书,《伤寒论》系腹诊书37书,折中系腹诊书5书。这里可以想到的是,《难经》系腹诊书→《伤寒论》系腹诊书→折衷系腹诊书的发展格局。腹诊首先发展为针灸的“腹位图”,即“在哪里下针”。后来演变为将投影在腹壁上的异常与“药物”相对应的汉方“腹状图”。折中派把后世派和古方派处方的腹诊书整合起来,使腹诊书更加体系化。但是,针灸和汉方相互影响了腹诊著作的发展,这是事实。特别是《伤寒论》系的腹诊书稻叶文礼的《腹证奇览》,和久田叔虎的《腹证奇览翼》和《诊极图说》(吉益东洞的门人·濑丘长圭著),桃井安贞的腹诊书等很有名。图1是《腹证奇览》中记载的小柴胡汤的成人腹证和小儿腹证。

古方派大师吉益东洞在《医断》中说:“腹者有生之本,百病根于此”,强调了腹诊的重要性。不过,这一说法已经见于曲直濑道三·玄朔所著的《百腹图说》(图2)中。这本书与其他腹诊书相比,有着出类拔萃的精致和丰富的记载,而且还记载了代表性的舌诊,却在腹诊史上无法占有一席之地,使笔者等人因而大为困惑。据隶属于神户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科,同时也是北里大学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医学史学研究部客座研究员的长野仁最近考证,本书是由后世增补而成的。《百腹图说》是一种色彩丰富的腹诊图说,在从后世派到古方派的腹诊书的流传中是无法占据一席之地的。据长野仁的详细研究,这本书是18世纪中叶常阳(茨城)一带活跃,古方派后转向后世派的山田甫庵的作品,伪托他尊崇的曲直瀬道三的名字的结论(“日本腹诊史”是笔者也很大兴趣的领域,长野在平成20-22年,科学研究费,基础研究(c)“汉方腹诊书·关于针灸流派书志研究”的成果)

腹诊的典型表现经过种种变迁,到了昭和汉方,我认为“腹诊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普遍化了。但是,作为日本东洋医学会,目前还没有实现腹诊方法的标准化。我认为,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得到发展的今天,“腹诊”必须阐明其现代医学意义和病理表现的机制。但是,在这里,我想以初级学者比较容易掌握,在学术上也争议较少的部分,浅显地解说对临床有用的部分作为着眼点。有不同意见的地方请记下等待今后的验证。一般来说,①腹力,②胸胁苦满,③心下痞鞕(心窝部抵抗·圧痛),④腹直肌的紧张,⑤小腹的瘀血表现(脐旁或回盲部的圧痛,乙状结肠部的擦痂痛,鼠蹊部的抵抗、圧痛),⑥腹部主动脉的搏动触及,⑦胃内停水(腹部的振水音),⑧小腹不仁(脐下的无力),⑨脐的上下正中芯的触知,等(表)。只要得到这些典型的表现,就可以“不拘病名”地决定汉方处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临床意义腹力*充实,有弹性,则认为生命力旺盛,有充分的抵御疾病的预备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抵抗反应也会很强烈,所以要使用直接赶走疾病的治疗药(麻黄、大黄、石膏等被称为泻药的中药)。即使稍微消耗体力,也能迅速治愈。另一方面,如果腹力极弱,则认为生命力恶劣,抗病的预备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下抗病反应较弱,难以使用直接驱病的治疗药物,可用人参、黄芪、甘草等补药来赋活抗病反应。花时间提高自我治愈力。胸胁苦满柴胡剂的使用目标。明显的胸胁苦满是抗病反应的抵抗期,在疲劳状态下反而会消失。心下痞鞕(心窝部抵抗·圧痛)认为是消化系统功能不和的反应。另外横膈膜的中央部分膈上,膈下功能异常的反应也可以考虑。黄连、人参制剂的使用目标。腹直肌的紧张这是交感神经过度紧张累积的反映。芍药的使用目标。脐旁或回盲部的圧痛,乙状结肠部的擦痂痛,鼠蹊部的抵抗、圧痛)脐,盆腔内微循环障碍的体表投影。认为是微循环障碍积累的反映。腹部动悸(触知腹部大动脉)(脐上动悸、心下悸、脐下悸等)这可能是交感神经过度紧张的积蓄,也可能是慢性消耗状态导致的疲劳的反映。这种情况下不使用芍药,原则上应考虑使用桂枝、黄连、地黄、大枣、甘草等。腹部的振水音认为是消化功能停滞、胃下垂等的反映。小腹瘀血压痛点及小腹不仁(脐下知觉异常或无力)**小腹淤血的压痛是盆腔内的微循环障碍。小腹不仁是抗病反应低下。认为是老化、慢性消耗状态的反映。脐的上下正中芯***“正中芯”是由大塚敬节命名的。在儿童看来是虚弱体质的信号,在中老年人看来是抗病反应低下、老化、慢性消耗状态的反映。*所谓的胖和瘦与腹力不是一样的概念。有的人胖却抗病反应弱,有的人瘦却抗病反应强。* *小腹”和“少腹”同义,脐下为“小腹”,下腹部正中为“丹田”,左右为“少腹”的说法,“少腹急结”(S状结肠部的摩擦痛)为“小腹”,有很多说法,没有取得一定的共识。* * *正中芯是解剖学上所说的“白线”,脐上的正中芯是“肝圆韧带”(lig. teres hepatis),脐下的正中芯是“脐正中襞”(plica umbilicalis mediana)。THE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