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药苏拉明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44个物种都能成为新冠病毒宿主 | 新冠研究一周进展

空气中花粉浓度越高,SARS-CoV-2感染率越高

来源:PNAS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有篇研究论文称,空气中花粉浓度越高,SARS-CoV-2感染率越高。

研究人员发现,在某些情况下,空气中的花粉浓度与湿度和温度具有协同作用。在前4天花粉浓度较高后,感染率增加最为频繁。在没有封锁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每立方米空气中每增加100粒花粉,感染率平均增加4%。

在德国的一些城市,每天每立方米记录的花粉粒浓度高达500粒,导致感染率总体增加了20%以上。但是,在实行封锁规则的地区,在可比的花粉浓度下,平均感染率下降一半。

新冠病毒变异,疫苗效力明显下降

来源:Cell

3月12日,《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辉瑞和Moderna的COVID-19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对巴西/日本和南非首次描述的新冠变种的效果明显降低。

研究人员发现,与最初的SARS-CoV-2病毒相比,首次在南非描述的3株新菌株对中和抗体的抵抗力提高了20-40倍,而巴西和日本首次描述的2个菌株的抵抗力提高了5-7倍。

研究人员表示,耐药性最强的三株南非变种,都在受体结合域中共享三个突变。这可能是它们对中和抗体的高抗性的原因。

蝙蝠和穿山甲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结构为SARS-CoV-2的进化提供线索

a. RaTG13和PCoV_GX刺突蛋白三维结构;b. SARS-CoV-2, RaTG13和PCoV_GX假病毒入侵细胞的效率;c. SARS-CoV-2与RaTG13 RBD上导致与受体亲和力差异的重要氨基酸位点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3月11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解析了蝙蝠冠状病毒RaTG13和穿山甲冠状病毒PCoV_GX的刺突蛋白结构。

研究人员发现发现刺突蛋白RBD上第449位,501位和505位的氨基酸变化是导致RaTG13与新冠病毒在受体结合及假病毒侵染能力差异的重要位点。

研究人员还发现ACE2的出现能够诱导并稳定PCoV_GX刺突蛋白上RBD的“up”构象,而对RaTG13刺突蛋白则没有作用。

以上研究共同提示,刺突蛋白RBD的灵活构象变化以及某些关键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对新冠病毒进化获得强受体结合以及细胞侵染能力至关重要。

培养通用抗体,可快速缓解新冠疫情

来源:Acta Physico Chimica SIinica

近日,《物理化学通讯杂志》(Acta Physico Chimica SIinica)上的一项研究中,有一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策略,将人类现有其他疾病的抗体重新定向到SARS-CoV-2的尖峰蛋白上。

研究人员提出使用基于多肽的双面'助推器'抑制剂,其中一个面与SARS-CoV-2的尖峰蛋白结合,另一个面与通用的乙肝抗体结合。一旦SARS-CoV-2病毒通过中间助推器被乙肝抗体标记,病毒就会被中和。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这些仿制抗体被暂时重新训练以识别这些病毒,那么在没有接种疫苗的情况下,新型病毒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可以被快速缓解。

新研究证实英国B.1.1.7新冠变异毒株具有更高的致死率

来源:BMJ

3月10日,《英国医学杂志》(BMJ)上的一项经过同行评审的新研究,揭示了英国变异新冠病毒毒株(B.1.1.7)的致死率较以往已知的毒株更高。

该研究计算发现,B.1.1.7组中有227人死亡,而早期感染的被调查案例中有141人死亡,意味着英国变异毒株的致死率较以往高出了64%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加。

“抗体鸡尾酒”疗法可有效应对新冠突变株

3月8日,《自然》(Nature)线上发表了一篇关于B.1.351和B.1.1.7 的新冠变体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英国突变株(B.1.1.7)和南非突变株(B.1.351)能够逃逸多种靶向新冠病毒S蛋白N端结构域(NTD)的单克隆抗体,以及靶向受体结合域(RBD)的单克隆抗体。

最后,研究团队发现,不同单克隆抗体组成的“抗体鸡尾酒”疗法对这些新冠突变株仍然能够有效发挥中和作用。

英国、南非新冠突变对疫苗实际影响揭晓

3月8日,《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者做了两种突变体病毒的大规模中和抗体及康复者血清筛选研究。

研究发现英国突变株B.1.1.7难以被大多数靶向S蛋白N末端结构域(NTD)的mAb中和,甚至相对性的可以对抗一些靶向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mAb。但它对恢复期血浆或经疫苗免疫后血清没有更大的抵抗力。

而南非突变体B.1.351不仅难以被大多数NTD mAb所中和,而且还可以抵抗多个单独的靶向RBD mAb,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E484K突变。

此外,南非突变株B.1.351对恢复期血浆(约9.4倍)和经疫苗免疫血清(约10.3-12.4倍)的中和作用具有明显的抵抗力。

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与传播动力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湖南省存在症状前传播或无症状传播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传播链,A:症状前传播;B:无症状传播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3月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一篇研究论文,论文称根据湖南省1178例潜在SARS-CoV-2感染者及其15648例接触者的个人记录,估算了关键的传播参数:估计平均发生时间为5.7天,传染性在症状发作之前的1.8天达到峰值,其中95%的传播事件发生在症状发作之前的8.8天和9.5天之间。大多数传播事件发生在症状发生前阶段(59.2%)。

SARS-CoV-2对感染的易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不同年龄段之间以及有症状和无症状个体之间的传播能力没有显著差异。家庭接触和接触第一代病例与更高的传播几率相关。

该研究发现支持了儿童可以有效传播SARS-CoV-2的假设,并强调了有症状和无症状的传播如何阻碍控制努力。

mRNA新冠疫苗6万人接种安全性数据出炉

3月8日,《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介绍了近6.5万名医护人员接种mRNA新冠疫苗后的急性过敏反应发生率。

研究团队指出,在这项对医护人员的研究中,近98%的人在接种mRNA新冠疫苗后没有任何过敏反应的症状,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47例/1万剂疫苗接种。而且,严重过敏反应者大多有过敏史。

总结而言,研究团队认为,尽管这一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于美国疾控中心基于被动自发报告而统计的比例(0.025-0.11例/1万剂疫苗接种),但对mRNA新冠疫苗严重过敏的总体风险仍然非常低,与其他常见的医疗暴露风险水平大致相当。

百年老药苏拉明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

苏拉明抑制新冠病毒RNA复制酶的机制 来源: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3月5日,《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称,苏拉明是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的有效抑制剂,可通过阻断RNA与该酶的结合来发挥作用,该研究提供了首个RdRp与非核苷酸抑制剂的结构。

该项研究对理解苏拉明抑制新冠病毒RNA复制酶的分子机制奠定了结构基础,拓展了对非核苷类抑制剂作用机制的认识,可以推进靶向RdRp的非核苷类抑制剂的药物研发。

新冠病毒广泛的潜在宿主范围

3月4日,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表明,发现44个物种,包括家畜、宠物以及动物园中的动物的细胞表面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可以与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S)结合从而介导SARS-CoV-2进入靶细胞。

该研究为新冠病毒潜在的宿主范围和跨物种传播提供了细胞水平上的实验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提示了监测潜在宿主对于控制疫情反复的重要性。

身体低硒状态或更易感染新冠肺炎

近日,《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表明,宿主体内低硒状态可能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健康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湖北省不同城市土壤硒水平与COVID-19发生率之间具有相关性。富硒城市(恩施,十堰和向阳)的COVID-19发病率比贫硒城市(随州和孝感)低十倍以上。

尽管湖北土壤硒水平与COVID-19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但这些发现为SARS-CoV-2的发病率提供了重要信息,为后续COVID-19疫苗或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

香港大学:新冠疫苗作用被高估

近日,《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称,疫苗很可能无法阻止病毒的扩散和感染,因而坚持佩戴口罩,降低上呼吸道接触病毒的几率是必不可少的。

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中和抗体虽然可以抑制病毒在肺部的感染和降低肺脏损伤,但并不能有效的抑制病毒在上呼吸道的侵染。

2、接受疫苗注射的人群,其本身不仅不能对病毒完全免疫,其在感染后同样具有传递病毒的能力。

3、在临床治疗中,中和抗体对病毒在鼻甲中的侵染同样无能为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