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学习伙伴有必要吗
相对于“学习小组”学习,自学更容易凝聚,但也容易产生滞涩;而“学习小组”的学习,则更容易流畅和灵活。
以下是我关于学习小组的设想:
学习小组的人数
学习小组,以3、5个人最合适,最多7到10人。人多了相互之间容易出现误解;人少了则不能称之为“学习小组”。
一般的,超过7人,就要择机另行成立新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基本形式
学习小组采用“同吃”、“同住”、“同学”的形式,“同学”,是指把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看待的跟自己的完全一样。帮助小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不但是“应该”,而且是“必须”。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其他成员的,同样级别;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其他成员的,同样级别;自己的学习强度,和其他成员的,同样级别。甚至,对其他成员的学习情况的了解,更直接也一样。
注意:网络上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利用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这种新式的学习小组,就不必也不可能“同吃”、“同住”了,但可以随时沟通,一起做题,讨论各种学习问题,也很方便。
学习小组的讨论
对于学习小组,讨论是第一要务,没有讨论,学习小组就没有意义。讨论的目的,是大家一起提高。通过讲解,很容易暴露出思考上的漏洞;然后再讨论,问题就很快解决了;
如果解决不了,就大家一起思考;
解决不了,就一起看书;
还是解决不了,就问老师;
问老师还是解决不了,就找更厉害的老师。
这样,成绩就提高了。
心态和身体
学习小组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家一起提高心态和身体。首先,“学习小组”各成员一起用专门且固定的时间运动两个小时以上,是必须的;
其次,要确保充足的睡眠,但又要杜绝睡懒觉;
再次,小组成员之间要即时沟通想法,相互之间切莫留下任何误会。
学习小组实例:
思维长度越大者,其思考的深度越狠,因此,最适合解“多步骤递进”类难题(就是这类题目:解题步骤很多,而且上一步和下一步联系紧密,一般的,上一步如果走错了,下一步就进行不下去了)。而思维宽度越大者,其思考问题的方面越多,因此,最适合解决综合性题目和灵活题。
实例一:思维长度类学习小组之艾思坦和毋静灵
艾思坦同学的思维长度极大,而毋静灵同学的思维宽度极大。于是,对于极难的数学(以及物理等)题目,尤其“多步骤递进”类题目,艾思坦总是能想正确或者比较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因为他的思维长度极大;同样的,由于艾思坦的思维宽度极大无论某一道数学(物理)题目综合性多大、多么复杂、涉及到的知识点多么多,毋静灵总能解决之。
艾思坦和毋静灵互相讲题:
因此,对于某道“多步骤递进”类难题,艾思坦给毋静灵讲每个步骤,也就是思维钩子的延伸;而对于综合性性极大的题目,毋静灵给艾思坦讲这道题目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并讲解为啥他能想到这些东西,这其实就是思维方向的扩充。
毋静灵讲题:
由于思维长度极大的艾思坦的思维宽度也不差,并且其思考能力极强,尤其是“思考时间”极大,因此,一道综合性很大的题目,毋静灵给艾思坦讲几分钟就可以了。但对于思维长度一般的李慎强同学,同样一道综合题目,毋静灵需要给李慎强讲几十分钟才能明白。而对于思维长度更差的姬楚查同学,即使讲几个小时,他也根本听不懂。
艾思坦讲题:
同样的,由于思维宽度极大的毋静灵的思维长度也不差,并且其思考能力也很强,尤其是“思维精准性”极大,因此,“多步骤递进”类难题,艾思坦在毋静灵深入思考的时候,指点几下,就可以了。但对于思维宽度一般的刘坚强同学,这道难题,艾思坦需要给刘坚强同学讲好几遍,他才能明白。而对于思维宽度更差的曼若兰同学,即使讲几个小时,他也根本听不懂。
学习小组的第一种搭配:
这样,就形成了第一种学习小组的搭配:艾思坦和毋静灵任组长,刘坚强和李慎强是小组成员,互相讲题。而姬楚查和曼若兰则加入到王散的“思维支脚和思维钩子积累”类学习小组。
之所以这样搭配,主要是遵循这样的原则:讲题者不能花太多的时间用在被讲题者身上。因为如果讲题者花太多时间用在被讲题者身上,那么其有效学习时间就大大缩短了,这对讲题者太不公平,因为讲题者不是职业老师,他也是需要参加考试的学生。
还有就是,一个学习小组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能差距太大,因为差距太大的化,大家一起讨论时,对好的同学是一种浪费,对学习差的同学,容易产生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