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知识库成为下一个鬼城
「服务处理信息和知识的知识工作者,看世界的另一个角度」
转给你的小伙伴们,也熏陶他们一下吧!
鬼城?开篇就把地瓜哥吓到了,幸好这是大白天,如果是晚上我非得先抽根烟压压惊才成:D现在先来普及一下鬼城的定义,鬼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城市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因空置率过高,鲜有人居住,夜晚漆黑一片,被形象地称为鬼城。如:江苏无锡的太湖新城、江苏常州、河南鹤壁、湖北十堰、陕西神木等。鬼城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而为何会形成鬼城才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事实上,不仅仅城市建设会有鬼城,知识库建设领域也存在大量的鬼城,地瓜哥通过海陆空的信息传输渠道获知诸如某电脑设备商花了大量的力气建设好了知识库,企业也下拨了成本用于员工激励,但有意愿使用知识库的人员却寥寥无几,使得这个知识库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鬼城。高层意愿直接下压基层,用行政命令要求员工使用知识库的例子举不胜数,本来是想帮助员工解决问题,但效果却适得其反。
比鬼城情况好一些的情况也有,例如惠州巽寮湾、双月湾的度假楼盘,一到节假日基本上都是粤B牌照的私家车奔跑在通往这些楼盘的路上,楼盘也空前热闹起来,但工作日这些楼盘又恢复了往日的沉静。有的企业为了让员工充分使用知识库,采用劳动竞赛的方式进行,但劳动竞赛之后,知识库又恢复原样,冷冷清清。这种表面暂时热闹的情况相信大家也很熟悉吧。
反观有些企业的知识库,虽然投入不大,但知识阅读量却能达到千万数量级,也不用去投入劳动竞赛的成本营造虚假繁荣,地瓜哥经过大量企业的实践调研和总结,发现一条铁律:凡是能够成为一线员工作战系统一部分的知识库使用率都很高,凡是和一线员工生产脱离的知识库使用率往往都很低。
根本原则就是能够让知识库满足使用者的关键需求。形象一点说:人类每天必须喝水吧?所以自来水公司肯定不会倒闭。但是盛行于80年代的健力宝公司你每天都喝吗?你敢说它永远都不会倒闭吗?需求是驱动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
在这里首先要分清楚需求和需要,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内外环境的客观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它源于自然性要求和社会性要求,表现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体现,以意向、愿望的形式变现出来,最终发展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需要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具有周期性,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需求是指人们在欲望驱动下的一种有条件的、可行的,又是最优的选择,这种选择使欲望达到有限的最大满足,即人们总是选择能负担的最佳物品。表现在知识管理理论中就是在系统功能约束下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
需求不等于需要。形成需求有三个要素:对的偏好,物品的价格和手中的收入。需要只相当于对物品的偏好,并没有考虑支付能力等因素。一个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并不构成需求。需求比需要的层次更高,涉及的因素不仅仅是内在的。所以在知识管理中,必须注意不要将两者混淆。
需求按照不同的维度可以区分为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个体需求和群体需求、静态需求和动态需求。
在需求调研中,知识库建设项目组往往注重显性需求的收集,而忽略了隐性需求的挖掘,据不完全统计,隐性需求在需求占比往往达到了70%左右,而且隐性需求是日后知识库使用者能够源源不断使用知识库的根本动机,有些被调研者往往迫于各种因素有意无意的掩盖了自己的隐性需求,这时知识库建设项目组就不能只用问卷调查、头脑风暴等方式开展需求调研,而是能够应用心理学、沟通学的技巧来挖掘了。
项目组应该使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把个体需求和群体需求的关系处理好,有些重要用户,如领导、项目经理等的个体需求可能和群体需求矛盾,这时就更考验项目组对于这两类需求的把握了。在群体需求挖掘中应该借助于经过精心策划的问卷,而在个体需求挖掘中应更多的倾向于有代表性人员的多个层级的意见。最后使用加权法形成最终需求。
有的项目持续时间比较长,在需求调研和项目上线的2个时间点有时会经过大半年甚至一年之久,而这时就往往忽略了动态需求这个要素,大家可能也遇到过这样尴尬的场面,待项目上线了,使用者也没有动力使用,说已经没多大用了,这就是忽略的动态需求的结果。动态需求包括2种:一种是阶段和使用者确认需求是否更新;另一种是建立迭代开发模式,需求迭代收集迭代开发迭代上线。
知识库建设项目组只有在充分调研需求的基础上,启动知识库建设项目,让使用者在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积极参与进来,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真正远离鬼城。而劳动竞赛也是锦上添花,助力知识库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