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是你不行,而是你们单位不行
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所谓的好单位应该是能够给你提供实践机会,能够逼迫、拉动你往前奔跑的地方。
01
假如,某顶尖985高校里面的两个同学,一个根正苗红学习好、班干部,毕业分配到大型央企。
另一个同学条件一般,最后被分配到偏远地区当工人。
30年后,那个发展的会更好?
人生不能假设,但真实的生活中却有类似的案例。通过分析这样的个案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1968年12月,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青海当工人,同学都说青海是劳改犯才去的地方。
那些根正苗红三代贫农或者工人出身,学习成绩好、在校表现好的同学,都分到了当时最好的单位:国防科工委和二机部直属的大型工厂。
1998年毕业30年后,同学再聚会时,却发现分到青海是一生中最大的机遇。
那些在毕业分配时令大家羡慕的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的同学呢?
因为在那些工厂里人才济济,光留苏回来的就一大批,资格老的很多,我们这几届毕业分去的只能长时间当基层工人。
而且那些地方产品的型号是定了的,不允许你随便搞技术革新,任何一点小的革新都要经过层层审批。
不仅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发挥才能,而且那些地方往往在偏僻的山沟,子女上学很困难,就业也困难。他们就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
其中有一位当时班上的干部,各方面都很好的,现在不得不开了一个小商店以补生计。
这个人是朱清时,他在199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叫学部委员)。后来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
因为远离文革的喧嚣和热闹,青海的人才又少,加之朱清时一直坚持学习和长进,当青海中科院的一个所在1974年选拨项目人员时,他很容易的入选并很快得以成为项目的实际负责人。
经由项目的历练,他也成为1977年第一批公派出国进修的学者,后来回国后参与各种项目,在1991年被评为院士。
02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的,成为了读书人用的语录。
王是一代学问大家,曾经做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有一个段子讲王国维和溥仪:传王买了许多古董在家把玩,退位的溥仪看到后就说其中几件是赝品。
王不服就找高手给鉴定,发现溥仪指出的赝品果真都是假货,因而就对溥仪文物鉴定的功夫甚是佩服。
问溥仪是如何鉴定的,溥却说:我也不懂你们那套鉴定方法,我就是感觉你淘的那几件和我家里的不一样。
这回答可真霸气!
却道出了一个实情,对于这种鉴定的手艺,看多少书、听多少讲座,都代替不了上手。
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曾经见过被誉为“徐半尺”的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三次,每次他都问同一个问题:鉴定真伪的关键是什么?徐邦达每次都回答:经常看真迹。
“经常看真迹”将大部分人的努力之路给堵死了。
为什么,因为在现今的环境下,普通人的根本没有机会看到真迹。随着现在技术的发达,许多人整理提炼资料的能力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超出徐老他们那个交代的资料积累和整合。
但在今天,大部分人没有机会大规模去接触大量的真迹,这样就很难成为大家!
03
如果想成为文物鉴定的大师,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对于实物的接触,知识够了、接触实物多了,会养出判断的直觉。
这一点上,医生与之类似,同样的两个医学生,知识量差不多,但其中一个去了三甲医院每天忙的要死,而另一个去了乡镇卫生院,每天闲的要死,假以时日,后者与前者的水平差异会越来越大。
为什么?
盖因水平和能力的增长除了知识学习之外,更依赖于真正实践中的锤炼。
没有实践机会,不可能真正学会。
但并非所有的岗位都像文物鉴定和医生这样的,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判断。
大部分的工作除了个人判断外,更需要去跟人协作。主要通过协作去完成任务的工作岗位更多,譬如工程师、管理者等。
这种工作的长进则更需要别人能够给你参与协作、主导协作的机会。所以组织压担子,给机会曾经是很火的一个词。
在没有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只能被动的等待着组织给自己机会,为了赢得这些机会,许多人绞尽脑汁去迎合、讨好那些代表组织的人。
现在体制内的机构,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等其实也依赖于这个。甚至当说要给你压压担子的时候,已经成了要升官的潜台词。
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学习与思考都很重要,但核心的是要有实践的机会。这个实践的机会在过去完全掌握在组织手中,所以人们只能期盼领导慧眼识人来给自己压担子、给自己机会。
改革开放后人们可以相对自由的流动,其实是很大的一个红利。
04
机会也分层次!
有一个在软件公司做开发的哥们跟我讲,说现在刚上市的某公司里,有一个当年挨着他的工位坐的朋友,现在已经是千万富翁了。
虽然这个哥们所在的软件公司也上市了,但大部分员工是没有股票的。因为他们公司主要是做政府和企业市场,更多是靠关系打单。
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只要过去的就行,所以这时候程序员就没有那么重要。
但另一个人后来跳槽到了互联网公司,主要做2C的用户,只有做出好产品来这些个人用户才会买单。
这样的需求下,对于创意、对于用户需求的理解就至关重要,对于人的能力的重视程度就会很高,所以大部分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初创公司,核心员工都会有期权和各类激励措施。
在这样的公司里面,即便最后没有上市或者获得高额财务上的回报,但为了满足于用户核心需求所做的努力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也很大。
而传统的软件,依赖于关系的销售机制下,其实产品做得差不多就行,这种需求对人的要求就低很多。
中国有许多关系型的、垄断性的企业,他们生存来自于垄断的地位或者依赖于跟某些机构里的个人搞好关系,只要这个做到了,卖什么产品和服务都可以、产品和服务的水平较低也没问题。
在这样的机构里,员工的价值其实很小,最大的价值是“关系”的价值。
但许多这样的机构却经营的风风火火,在里面的员工也赚钱不少工作很忙,而且这些员工也觉得自己在创造价值造福社会,个人也不断成长。
可如果将这些时间花在真正的去研究有价值的用户需求上(这是有共性和规律可循的),而不是去研究某个人或几个人(这个随意性太高)的需求上,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更有价值,个人的成长也会更快价值也会更高!
05
在个人的发展上,总结、提炼、学习、思考这些都很重要,但最核心的秘诀其实是真正的去解决有价值的问题,而且是要解决复杂困难的问题。
只有通过不断地解决这样的问题,从外部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成你的判断和洞察,你的思考才能够有输入和原料,才能够提升高度、深度和广度。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学富五车可能只是一种幻觉。
如果从是否能给员工实践机会的角度看,考察这些实践机会的价值、紧迫性、要求的能力和水平角度看,可能许多人所在的公司真不行。
在一个小卖部内卖货可能永远学不会大型组织的管理,像诸葛亮那样偏居一隅仍能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的深刻判断只能出现在小说里面。
上军事院校学习战争一定有其价值,但大部分人也只能在战争中学会战争、掌握战争。
中国军队无疑是一直历史光荣能征善战的军队,但许多有识之士也对现在的我军战斗力担心,核心是有太长时间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而反观美国军队,则长期在实战。
所以,对于那些真正希望上进的人而言,我的建议是尽量去那些真正有需求的岗位上,去那些能够解决复杂困难问题的岗位上,而不是去那些钱多人傻的地方。
这样的单位在哪里啊?需要你去寻找。
但可以提醒你的是,这样的地方并不一定非要是BAT或者所谓的大单位。
我也知道有一些互联网公司比国企还像国企,冗长的流程和复杂的内部关系,大家都在讨好各自的老板。
这样的地方可能满足你对单位品牌的需求,却不一定能让你真正的成长。
上面的道理对于那些在机构里上班的、想上进的人有价值,但如果你就喜欢一杯茶坐一天的日子,算我没说!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
该文内容是《如何成为专家》的素材,将来详细的内容(包括案例、方法和工具等)会放到书里面,这本书估计要2017年上半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