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上三年级就有10万多字的阅读量,温儒敏解释:对标中高考就是要快跑……
有家长说,自己孩子上三年级,每天要写600-800字的作文,语文老师说这是对标中高考,早练习早准备。除了这些硬性的写作练习,日常还会经常布置手抄报、演讲稿等应用型作业。家长觉得孩子学习起来很痛苦,但是又不能不让孩子提前学、早点练。毕竟作为语文教材的大主编,温儒敏老师也说过,高考语文拉开分距,就是在阅读理解上增加难度,15%的学生做不完,看不懂,不就被淘汰了吗?家长不忍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其他同学,只能硬着头皮辅导。
才上三年级,每天都要写大作文,还规定了具体的字数,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不光是超前练习的问题,还是违反了语文教育的课程标准。温儒敏老师说,这是不符合部编版教材的梯度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每个阶段学习语文,是有一个难度的递增,从写话到写作文,是从句子到段落的一个过渡,更不能这么早地对标中高考。可是,家长的疑问是没有得到解决的,语文的卷子越来越难,做不完,又不让学生提前学习,那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去适应考试呢?有的三年级同学,已经做好了10多万字的阅读积累,对标中高考还不够吗?小岛老师来解读一下温儒敏老师的话:对标中高考就是要快跑,我们该怎么跑?
1、考试就是选拔,必然是有难度的
为了考试提前学习超纲内容,到底是否符合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长在焦虑,害怕孩子因为自己的投入不够,而落后于其他同学,通过考试被淘汰了。但是和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不一样,中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除了难度系数大,必然会有淘汰机制。温儒敏老师的意思是说,不论语文还是其他学科,在试卷难度上是有一定比例的,这个比例包括能力考查、思维考查,就是会做不完。数学也有大题是做不完的,这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大家都考出高分,那么中高考就不具备考试的选拔意义了。题目无论难易,总会通过能力测试拉卡分距,语文就是通过阅读理解和作文,这就是“效度”,即有效性,通过测量的手段,考试也好、能力选拔也好,去准确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家长在辅导阅读、超前学习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的三年级同学,识字积累比较好,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有的学生识字效度是不够的,就不能强求孩子去阅读。通过其他的方法,让孩子在阅读上发力,避免被考试淘汰。
2、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把握好基础才能提高能力
温儒敏的“对标中高考就是要快跑”的意思,就是在按照课程标准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地去发挥和引导孩子的学习潜力。我们在低年级阶段要求的阅读是识字和兴趣培养,到了中高年级,阅读就要有思考和体会。学习上欲速则不达,我们不能过早地去对标中高考,让孩子快跑。这样的结果还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结果还是学不好语文。解决语文学习的问题,只有把基础做好,才能提高能力。
对标中高考,不是层层给孩子加码,学业的设置,需要我们学校和家长一起努力,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有竞争力但同时又能保持一个良序发展的学习环境。快跑的前提是走路已经走稳了,如果你连走路还没学会,也跑不起来。温儒敏老师说的其实是向家长来解释,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快跑,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提前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教育的意义是要先符合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违背教育规律和生长规律,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也跑不快。家长在保证是按照课程标准下学习的前提,适当给孩子进行能力评估,再来加码,这样的“快跑”才能完美对标中高考。
3、欲速则不达,积累阅读量,是培养习惯
家长和学生对温儒敏讲的,在高考中的阅读理解会有15%的学生做不完的焦虑,其实是来自不想被教育给淘汰。阅读的重要性不是在高考中,为了分数,你必须加强阅读练习,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是指导我们生活的度量。我们与人沟通、完成工作、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阅读。没有阅读的积累,没有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们在生活中就会寸步难行。在工作中无法沟通,理解不了领导说的话。在学习中,常常看不懂题目,形成自卑和挫败感。
在生活中,因为缺乏阅读理解的能力,误解与无法和人沟通的问题,也会困扰你的生活。所以,积累阅读量,是培养学习习惯,三年级的学生能够保持十几万字的阅读量,说明在积累和培养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努力过了。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标中高考,这个阅读的练习就是“快跑”的准备。否则,你的一切快跑行为,都是伤害孩子学习能力的因素。关于如何理解温儒敏老师的话,大家都有什么感想?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