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手工修缮!外滩爱因斯坦演讲旧址将对外开放

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后,

曾在这里的礼堂进行学术演讲;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

曾在这里办公;

保护修缮改造后,

这里将现外滩地区唯一一幢围合型建筑

……

工部局大楼老照片

日前,一群参与“寻找红色足迹——2021年首届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摄影大赛”的摄影师走近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用镜头记录一个个“匠心承载初心”的精致修缮瞬间。

大楼内饰

纯手工作业
160街坊位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由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汉口路围合的街区,现有4幢建筑,包括原工部局大楼、小红楼等。
原工部局大楼是该项目的核心建筑,由建筑师R.C.Turner设计,于1914年动工兴建,1917-1918年间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而导致施工进展相当缓慢。1922年完工,工部局入驻办公。1949年10月2日,这里升起了五星红旗,成为新中国上海市政府大楼,直至1956年。在二楼办公区,一块石碑上刻有陈毅于1950年5月28日镏金题词:“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
大楼二层有一石碑
这里的礼堂是承载上海最高水平的人文艺术殿堂,是西方国家乐团在上海演出的首个剧场,是亚洲最高水平西洋管弦乐队的主要排练演出场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文艺演出的主要场地。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后曾于工部局礼堂进行学术演讲

“工匠们修缮复原时,全部采用手工操作。”负责该项目改造修缮施工的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蕾介绍,为了在最大程度实现“修旧如故”,工匠们即将对楼梯铜扶手、黑色铁制灯具用清水清洗,再手工轻轻擦洗,每次操作控制在30秒左右,既可以擦去表面的积尘,又确保原物件不受任何损伤,像保洁自己的眼睛一样细心、耐心。

每一处修缮均由老工匠手工作业

清水墙修复工具

陈毅市长的办公室、会议室,

原来是什么样?

修缮人员翻阅历史图片,按比例做成多个微缩模型,请专家现场对小样进行评审,即将根据当年的样貌进行复原。陈毅市长办公室旧址的天花吊顶、石膏线条、墙裙板,都是一批老工匠们用手工进行排查,检查是否有老化部位?轻轻敲击检查有没有空鼓?对有破损的地方,老工匠将修缮部位精确到毫米,手工车模,用纯手工打造出“老味道”

陈毅市长曾经使用的会议室

老工匠将修缮部位精确到毫米

百岁建筑实现围合

在设计修缮方案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100年前大楼建造时的设计图纸,原来,大楼原本设计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围合型建筑,没有缺口,与实际面貌并不相同。由于战争和经费短缺等各种原因,大楼建造时没能围合成功。
原工部局大楼修缮总体保持原有办公为主的功能不变。同时,整个街区将按1912年的原方案布局,在河南中路至福州路段建设与老建筑风格相协调的新建建筑,弥补历史遗留的缺口,实现整街坊围合并形成内部庭院。庭院内将保留一栋1908年建成的小红楼并新建一栋具备礼堂功能的新建筑。小红楼功能定位为商业功能,将采用平移后再复位的方式予以妥善保护。
大楼内饰

修缮施工细节同样精彩。如对陈毅办公室旧址的齿轮联动钢窗的修缮,老工匠会绘制多张大样图纸,将每一个不同位置的螺丝都精确编号,各个修缮环节都非常细致。“上海近现代建筑遗产是一部部生动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教材。”冯蕾介绍,摄影师们通过一批视角独特、饱含温度的优秀历史建筑题材作品,反映上海近年来历史遗产保护工作和红色建筑资源挖掘的丰硕成果,用更多方式讲好上海故事。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活化再利用可以让建筑焕发更多新活力,也用最生动的方式为市民、游客讲好上海故事。据悉,未来,这个围合型建筑群不仅有办公、文化与商业场所,广场也将向公众开放。

金海岸工作
作 者 | 杨玉红
图 片 | 杨玉红 刘文毅  蒙嘉民
采访对象提供
编 辑 | 陆佳慧 唐梦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