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职业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特征,具体到教学层面表现为教师队伍、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围绕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展开。教师队伍属于决定性因素,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派生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用,才能使职业教育发挥其时代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新时代职教“双师”教师的职业定位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高”意指在知识能力方面,“双师”教师需要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传授给学生的技术知识结构要能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相匹配;“身正”意指在品格素养提升方面,“双师”教师应将立德树人落实在教育教学中,在专业技术领域彰显工匠精神。如此,职教“双师”教师既是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师,又是学生即将或正在从事的职业领域中的模范。

一、职业院校建设“双师”队伍遭遇困境

(一)职业院校建设“双师”教师队伍的效果不容乐观

1.“双师”教师的弥补式培育收效甚微

职业院校当前的师资主要来自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从业经历、专业实践技能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有效性的瓶颈。大多数职业院校选择对在职教师进行弥补式的培育方式,主要途径为派遣教师于节假日期间到企业锻炼、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校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和企业员工横向合作课题研究等,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然而长期的校企合作实践表明企业的利益诉求与该个体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投入呈现出非正相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包括初期的固定资产投入成本、合作保障机制建设成本、校企接洽产生的搜寻成本和合作院校选择产生机会成本,中期的人才培养成本、企业运营产生变动成本、学生中途流失产生沉没成本,后期的学生实习转就业的挽留成本和参与学校科研及项目建设成本。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清晰可见,短期获益和个体获益既不明晰又不到位。因此,企业在职业院校“双师”培训方面的投入和回报不平衡,合作基础缺失。职业院校对于“双师”教师的弥补式培育难以达成。

2.“双师”教师的延续性培育难以实施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深化时代职业教育“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践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职业院校教师自2020年起不再从未具备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方案》在推荐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迈出了一大步,极大促进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然而,在大数据、智能化时代,即使身在企业一线的员工稍不留神就被新技术甩开距离,在校园中专职从事教学的职教教师的自身技术、技能储备更容易与企业技术发展水平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双师”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赖于其持续不断的企业岗位实操和技术改进与更新。唯有如此,“双师”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指导才不会与行业企业脱轨,才可能满足行业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双师”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企业。只有企业实实在在地为职教教师提供岗位,教师实实在在地耕耘在企业岗位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双师”教师持续性培育的愿景才有望达成,然而,专任教师担负的繁重工作量不允许其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企业工作;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更不可能专门为专任教师阶段性地保留,毕竟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工作是有机关联、高度配合的。在如此两难境地下,职教专任教师没能持续获得企业工作经历,其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如何期待?

3.专任“双师”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备受质疑

当前,职业院校培育专任教师为“双师”的途径决定了教师的知识获得以“旁观者知识”为主,鲜有“参与者知识”,以“观察性知识”为主,而非“实践性知识”。专任“双师”教师自身没有掌握足够的“实践性知识”,直接影响到其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容易重新陷入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与其如此费事地先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再由专任教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如直接跳过中间环节,由行业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直接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知识学习。虽然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将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还是以“观察性知识”为主,但至少没有经过专任教师的再加工,避免了知识传递过程出错和变异的机会。从对学生的访谈结果可见,在专业实习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受学生欢迎程度远远高于校内专任教师。

(二)职业院校建设兼职“双师”教师队伍的矛盾凸显

1.长期性与短期性相矛盾

职业院校聘用行业、企、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的行为根源于校内专任教师难以满足职业教学的实践性需求,属于短期弥补性措施。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技术熟练、对业态敏感、呈现职场人风貌,成为学生可以直接模仿的职业师傅。因此,职业院校与兼职教师群体的合作不知不觉地表现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兼职教师在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占比逐年上升,占据半壁江山并非鲜见。兼职教师行为尚属于个体行为:一方面,多数企业不愿意员工离开岗位到学校担任教职;另一方面,当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需要企业真实环境的支持时,企业表现为动力不足,而职业院校的主动协助也极度缺乏。职业院校临时聘请兼职教师、教学任务临时分配、考核临时安排、培训几乎缺位、薪酬待遇临时变动等现实,表明个体兼职教师教学行为的短期性特点。这也是兼职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主人翁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总之,职业院校没有真正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战略层面,缺乏规范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只关注到兼职教师群体与学校长期合作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兼职教师个体与学校短期合作的消极影响,兼职教师队伍稳定性建设得不到保障,难以真正实现兼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价值。

2.必需性与辅助性相矛盾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的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其职业性决定了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兼职教师队伍中有企业家、高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不是辅助教师,而是实施实践教学育人的核心力量。这些兼职教师大部分没有教师资格证书,连教师都不算,对于兼职教师来讲,职业院校的工作只是他们的兼职,在这种认识下建设兼职教师队伍难度自然很大。现代职业教育对“双师”教师队伍的要求决定了当前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的重要教学地位,然而,兼具企业员工和兼职教师的双重身份并没有使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尽管国家层面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出台的诸多文件里面都有涉及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及队伍建设等,但没有将职教兼职教师与其他层级学校兼职教师身份加以实质性区分,职教兼职教师的实际教学地位没有得到彰显。因此,兼职教师身份的辅助性特点与其对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用相违背,极大地阻碍了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二、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根源

黄炎培指出:“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共、商职业届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职教“双师”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新型职业。这种新型职业既有别于职教通识课教师,也有别于职教专业基础课教师。职教“双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

(一)职教“双师”教师标准尚未明确

据温丙帅、孙建波的研究总结,学者对“双师”内涵的研究分为四类:第一类——双资格、双证书、双职称;第二类——双素质,“专业知识理论基础+专业技术传授能力”;第三类——双证、双能,是对前两类的结合,双能是内容和内涵,双证是外延和形式;第四类——“个体+整体”,个体指的教师的双资质,整体指的是“学校全体教师的技术理论(教育一线,偏理论)+企业技术人员的兼职传授(生产一线,偏技能)”。在社会层面,我国重理论、轻技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院校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是“差等生才选择的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院校“双师”教师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其职业声望更无从谈起。一方面,职业教育对“双师”教师素养提出了高要求;另一方面,社会观念对“双师”教师的错误定位,导致职教“双师”教师标准的严重缺位。在国家层面,“双师”教师队伍资格认证标准的缺失成为制约当前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瓶颈。

(二)职业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被误解

职业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学校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在岗教育等,其中,学校职业教育的最大价值,也是最擅长的是职业准备教育,不是技能形成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只能培养高技能预备人才,而企业实际工作才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

1.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在高考制度下,中高职学生原有学习基础薄弱、自我约束缺乏、学习能力薄弱、自我认知不明、行为习惯懒散、自我要求宽松。因此,纠正学生不良习惯、教育学生吃苦耐劳、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激励学生找准定位等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重点。当前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都强化了学生对于社会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的长远发展。为迎合企业岗位的短期要求,职业院校逐渐步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误区,与其在根本上缺乏职业技能训练的条件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工匠精神具备经验性特征,其养成过程是作为人的主体对于“工匠精神”认同、尊重和敬仰的逐步积累过程。其中,学校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潜工匠特质,应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全方位提高,在学生心中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使学生在内心产生认同感。因此,学校职业教育要实现校园文化与现代先进工业文化的对接,应帮助学生从练习者角色转换到学习者角色,而不是被简单化为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不但具有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的技术潜能,而且具有能够顺利融入社会、融入企业的创新职业素养。

2.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定位脱离实际

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既不等同于职教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又不等同于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准备教育中,“双师”教师固然不能缺位,但是也不能夺位而弱化了职业院校中通识课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教育教学作用。中高职学生更紧缺的不是与企业需求直接匹配的技术技能,而是为技术技能的提升提供支撑的职业基础知识,包括思想认识、文化积淀、精神品质等。这恰恰是专业基础课教师擅长教学和应该教学的内容,然而,当前过于强调中高职教育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问题,使得专业教师对自身教学定位产生怀疑,甚至出现因为缺乏专业实践能力而否定自己的心理,感觉自己在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面前低人一等。忽视对学生职业准备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教育,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教育不仅是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作用期待错位,还是职业准备教育中的本末倒置。

(三)企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实现

1.职业院校的常规教学活动高度依赖企业

企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依托企业、仿真乃至真实的教学环境提供依托企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还是要依托企业,更不要说学生顶岗实习的落实要依托企业。可以说职业教育的教、学、做的有效实施根本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企业显然是职业教育的直接需求方,可是企业在政、行、校、企等“四方协同”促进职业教育上明显表现出动力不足,在推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缺乏主动性。强调企业是需求方导致政府、行业和院校甚至企业自身忽略了企业应该承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义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行业和院校都应纠正定位偏差,发挥服务功能,助力企业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

2.企业高技能人才是职教“双师”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现实表明,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不是单纯的职业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企业是职教“双师”教师人力资源储备库,企业高技能人才深耕于企业,也扎根于企业,同时应担负着职业教育教学的责任。他们不但在职业院校的技能准备教育阶段发挥学生的短期实践导师作用,而且在企业在岗教育阶段发挥长期的工匠引领作用。职教“双师”教师的使命不局限于中高职学校教育,其培育更不能局限于职业院校。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赋予他们“师傅”的使命,把“师傅”的教育功能从企业层面扩大到社会层面,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摆正企业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

三、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出路

(一)政府:制定职业标准,设立专项培育基金

政府制定职教“双师”职业标准要立足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对“双师”素质的要求而非我国职业院校教育对“双师”素质的要求,并且要正视数十年发挥实际职教“双师”功能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群体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实践表明,如何高效而又持续地发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群体的职教“双师”功能是政府制定职业标准的关键。

1.打破专兼职教师界限,实现“双师”教育教学的高效性

打破专兼职教师的界限,关键是要为当前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群体正名。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在当前中高职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传授等显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职业角色”和“职业素养”的隐性教育。同时,兼职教师将行业、企业的前沿成果和需求直接引入职业院校,帮助校内专任教师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兼职教师鲜活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灵活的授课方式有助于激发和推动课程改革和课堂革命,增强教师之间的学习,提升教师团队水平。当前,职教“双师”专兼职教师结构建设的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该教师群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制定职业标准应首先果断摘除“兼职”称号,赋予其神圣的社会使命,分阶段分层级地建设职教“双师”队伍,真正实现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在职业教育领域为人师、为人范的高效教学机制。

2.设立专项培育基金,保障“双师”教育教学的持续性

尽管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岗位能手中已经有一部分受聘于职业院校,并且发挥了“双师”教师的作用,但是不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职业院校和教师双方都缺乏安全感。职业院校则由于不稳定的合作关系不能保障教师群体在教育教学中持续发挥作用,实践教学软肋明显。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短期性、个体性很大原因在于企业对于员工离开岗位的不鼓励甚至不允许。因此,制定职教“双师”标准应体现出各级政府对企业在“双师”培养上做出贡献的充分肯定。可以通过设立“双师”专项培育基金,弥补企业可能产生的短期损失和奖励企业做出的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培养职教“双师”相得益彰,最终保障“双师”教师的持续输出。

(二)行业:建设职教“双师”教师发展数字化平台

1.实现信息共享

将职教“双师”教师发展数字化平台建设成为全国职教“双师”教师成长的开放性平台。每一个“双师”教师都将拥有专属的身份编码和动态数据包。“双师”教师从事的企业岗位经历和专长、参加职业院校的培训信息和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经历,企业培育的“双师”数量、专业方向和研究专长,职业院校的“双师”需求信息等都将在平台上实现共享。

2.实现教学监管

“双师”教师将不拘泥于固定受聘于某一所职业院校,但是基于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双师”教师工作教学两不误的原则,“双师”教师将更多服务于区域内职业院校的教学,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双师”教师与当地职业院校的合作、职业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对“双师”教师的考核、“双师”教师对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评价都可以呈现在该数据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教学监管机制。职业院校、“双师”教师和企业都会基于信息互通做出更利于职业教育和自身发展的决策。

(三)企业:发挥职教“双师”教师引领作用,树立教育企业形象

1.发挥“双师”教师在企业的引领作用能够成为职教“双师”教师的企业员工首先是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他们往往是该企业的骨干力量。经过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双师”教师不仅可以在职业院校发挥导师的作用,还能在企业岗位上发挥长足的导师作用。一方面,“双师”教师承担新员工的“师傅”角色。由于“双师”教师掌握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更加高效地带领新员工适应新岗位和新环境,使新员工在更短时间内为企业创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双师”教师是企业技术骨干,是企业产品品牌的代言人,是企业的骄傲。

2.树立教育企业的良好形象

企业要积极地在平台上更新自身在建设职教“双师”教师队伍中的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其所作出的努力,如将员工获得“双师”教师资格认证、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有突出贡献、在企业岗位有重大技术创新等信息及时公布。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凸显“双师”的工匠引领作用,在企业运营与管理中倡导工匠精神,优化企业自身的形象。企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培育“双师”教师的行为无疑会促进本企业“双师”教师积极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同时,一家有责任的企业不但在吸纳人才方面有更大的凝聚力,而且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四)职业院校:提高“双师”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规范教学管理

1.提高“双师”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培育职教“双师”教师,企业主要负责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院校主要负责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实现“双师”教师兼具职业性和教育性的职业教育功能。职业院校不仅是

“双师”教师实施实践教育教学的主场地之一,还是“双师”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高地。有志于成长为职教“双师”教师的行业、企业人员可根据政府制定的相关制度提出个人申请,经审核通过之后参加职业院校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获得相应的教学资格。职业院校应针对行业差异,构建体现行业特色的多层级培训体系。

2.规范“双师”教师的实践教学管理

职业院校通过职教“双师”发展数字化平台公布该校“双师”教学岗位要求、与教学岗位配套的薪酬条件。在达成一致意见之后,职业院校和“双师”教师双方应就合作关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工作合同。职业院校设置专门部门负责“双师”教师的实践教学管理,对“双师”教师在常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和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顶岗实习等作出详细的管理制度,并将“双师”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既要凸显“双师”教师的教学特殊性,又要赋予“双师”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既要顾及“双师”教师教学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又要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只有当职教“双师”教师热烈的自豪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共存于心时,“双师”教师对于职业院校就像胳膊和腿对于一个人一样浑然一体,而非服饰仅为装扮点缀。

四、结语

职教“双师”教师源于中高职院校教育,但不止于服务中高职院校教育。摒弃常见的高职院校“双师”教师、职业院校“双师”教师和应用型院校“双师”教师的称谓而选择职教“双师”教师的称谓,是科学建设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起点。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职教“双师”教师则将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基于职教“双师”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在当前职业教育环境下,重新审视政府、行业、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点。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院校在建设本校教师队伍时更应正视自身的局限性,明确自身定位发挥所长,而非越俎代庖。文章对于如何确立职教“双师”教师职业的特殊地位和如何制定职教“双师”教师职业标准虽然没有触及,但是以发展新型职业的态度研究职教“双师”将是当前最紧急且重要的课题。同时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对于“双师”教师、通识课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职责定位与专业建设如何有机结合,值得深入实践和探讨。

(文章选自《继续教育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