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安 | 任何时代都不能没有鲁迅
2017年11月,郁达夫研究会组织会员参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甜爱路200号的鲁迅纪念馆,在鲁迅先生塑像前留影。
■任何时代都不能没有鲁迅
孙承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毛泽东曾评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书房中的鲁迅全集
通读《鲁迅全集》,给人的鲜明印象是,无论文学形象的塑造还是与不同阵营进行论战,他都善于将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排除个别性、具体性、特殊性,做出普遍意义上的整体概括,经“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尤其令人折服的是他的杂文所具有的独特的批判性。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议,对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字字句句,像投枪,像匕首,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毛泽东说的,可以说,这是对鲁迅人格最恰切也是最权威的评价。
不过,平民百姓有时候挺有意思,三两知己,也喜欢海阔天空地聊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有一次,我就曾听到过关于“如果鲁迅长寿的话,他会不会被划为右派”的讨论。不记得朋友们当时怎样各抒己见了,但我认为,如果鲁迅长寿的话,或许还真有被划为右派的可能,但也肯定早就摘帽平反了。因为按照鲁迅的性格,总会以针砭时弊、疗救社会为己任, 而且义无反顾毫不妥协,在上世纪50年代那个“扩大化”的历史时期,就很可能难以幸免;而鲁迅对中国共产党一贯是充满信任的,绝不会真正反党反社会主义,即便使用“投枪”“匕首”,也是为了革故鼎新,使我们的党更健康,我们的国家更强大,我们的民族更兴盛。因此,拨乱反正时,摘帽平反也是肯定的。当然,这纯属主观臆测,而且是茶余饭后时的妄议,不必当真。
今天的时代,早已不是鲁迅所处的时代,但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时期,必然会遇到各种新情况,出现各种新问题。在经历一个又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关注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无法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这无疑是文化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堪当此任者,又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文人所能为。因此,我认为,任何时代都不能没有鲁迅!当然,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任何时代都不能没有像鲁迅那样的人!
因为,“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合格的批评者,以及对待批评者的宽容态度,是我们社会当下亟须拥有的资源。在目前这个变化急剧、事端丛生的发展阶段,缺少合格的批评者,或者缺少对于批评者的宽容态度,将会带来无穷恶果。”
别误会,我写不出如此深刻的话,这是美国的一位重量级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说的。引用于此,还是比较合适的。
孙承安老师
作者简介
孙承安老师,1951年10月生,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人,中学高级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30余年,后供职于富阳区教育局教研室。曾任富阳区第6届政协委员。已出版《且行且思说教育》《蛙声》《在龙门读中国》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