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上善若水第八

【明论】《道德经注》序言中第一句话就说:“道德经,非谈道德之书也。”道德经这本书,并不是谈论世俗所谓“道德品格”之类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徐大椿对本章的注解,就特别应和这句话。
上善若水,难道不是讲道德品格和善良的意思吗?还真不是。
上一章讲到,圣人治世要追求天长地久,要像天地生养万物那样“后其身、外其身”,这样天下才能长治久安。本章承接上一章的意思,讲述圣人治理天下的具体方法,那就是,像水一样行事。像水一样,又是什么样呢?
下面我们来看徐大椿的注解。
【原文】道德经注(徐大椿  撰)
 
上善若水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至善之人也。利万物,谓灌溉万物。不争,谓不取资于物。处众人所恶,谓舍高而就下也。此乃近道之事,故曰几于道】
【白话】上善,是指至善之人。利万物,是指像水一样灌溉万物。不争,是指像水一样不取资于万物。处众人所恶,是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圣人治世就像水一样,舍高而就下。像水一样行事,是近道之事,所以说“几于道”。

【注释】

①处众人所恶:《道德经》通行本为“处众人之所恶”。

【明论】徐大椿对本章的注解,跳开了人伦品德的层面,而回归到了水的自然属性来解读。
我们仅仅从字面的意思就能理解到,“善”不是指品性善良的意思。“利”也不是利他的意思,水灌溉万物,并不一定就是利,也有可能是害,比如洪涝和干旱。水利万物,只是水按照自身的本性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至于是利是害,是利己还是利他,都不过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心理倾向,而强加给水的“品格”特质。
徐大椿此处的注解比较浅显,没有展开阐释其引申含义,我们来拓展一下。徐大椿注解“水利万物而不争”,是说像水一样不取资于万物。其实,“不争”还有另一层含义。
这段话,是以水喻道,而不是讲现实中的水。水除了灌溉万物,又是怎么与万物相交的呢?《孙子兵法》里讲的很透彻。
《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由此可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不争”,很显然不是“不争辩、不争斗”的意思,而是说,水应对万物,避高而趋下,避实而击虚,因地之行而制流,因物之性而制胜,始终不会被万物所束缚和伤害。正如后面第二十二章中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水应对万物是如此,圣人以道莅天下,也是如此。普通人治身和处世,也应该像水一样,合道而行,应物无穷,游刃有余。

从这一点来看,《道德经》这一章的内涵,既适用于圣王治理天下,也适用于个人体道明道,修身处世。

理解了本章中以水喻道的含义,也就能明白,上善若水的“善”字,是指合道的、高明的、很好的方法或行为。“上善”就是最高明的,指至善之人。那么,至善之人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同样可以结合后面的章节来理解。《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因此,“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是说,最高明的治世之法,是像水一样行事。善于治天下的圣人,行天道而不行人道,利万物而不害,通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这一章,或许是《道德经》被世人误读最严重的一章,而且被误读的解释,还流传得特别广。

大多数人都把“上善若水”的“善”字,解读为“品性善良”的意思,于是,为了能把本章的意思说圆了,就只好往人伦琐碎的事情上一路狂奔。

比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利”解释为利他,“不争”解释为不争斗、不争辩,“心善渊”解释为无条件地宽恕与包容。善良的人啊,一心只做善事,他不分忠奸贤愚,对谁都客客气气,他与人相处总是“以德报怨”,别人打了他的左脸一巴掌,他就把右脸也伸过去,还要凑上去关心人家的手打疼了没有;“处众人所恶”则解释为吃亏是福,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他抢着干,别人不愿意吃的亏,他抢着吃,这样就像一个得道圣人了。

诸如此类的解释,不胜枚举。最后,把《道德经》整本书都彻底解读成了一本世俗的劝善书和规训小册子。

如果《道德经》只是一本世俗的劝善书,又怎么会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首呢?上善若水,根本就不是讲道德品格和善良的意思,而是说,圣人像水一样以天道治理天下。
那么,圣人治天下的具体方法和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下文接着展开叙述。
居善地【居身欲如地之安定】
【白话】居身最好的状态就像大地一样安定。
心善渊【存心欲如渊之深静】
【白话】存心最好的状态就像深渊一样深静。
与善仁【与人莫善于仁厚】
【白话】与人相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仁厚。
言善信【立言莫善于信实】
【白话】立言最好的行为莫过于信实。
政善治【为政莫善于有条理】
【白话】为政莫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有条理。
事善能【行事莫善于能干】
【白话】行事最好的状态莫过于能干。
动善时【举动莫善于从时】
【白话】所有的举动,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循天而行、应时而动。
夫惟不争,故无尤矣【上文所云,皆所以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者也,尚安所召尤哉】
【白话】上文所述,都是“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的具体方法和表现,能这样治理天下,哪里还会招致祸患和过失呢?
【道德经原文】上善若水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白话】最高明的治世之法,是像水一样行事。水善于通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自然而行,处下而不处上,是世人所厌恶之举,却接近于合道之事。
圣人像水一样合道而行,居身像大地一样安定,存心像深渊一样深静,与人相处则宅心仁厚,立言则名副其实,为政则天下大治,行事则能干而功成、无为而无不为。圣人的所有举动,都能循天而行、应时而动。

圣人以道莅天下,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因此根本不会招致祸患和过失。

(0)

相关推荐

  • 徐大椿注道德经:希言自然第二十三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讲,有道之人曲己而全道,以道御天下.本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以道治天下.以德治天下和以人言治天下,又会怎样呢? 在道德经一书中,有两条思想脉络,一个是道. ...

  • 徐大椿注道德经:跂者不立第二十四

    上一章讲,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所以要想天下长治久安就应该以道治世.本章接着具体讲如何立道与行道. [原文]跂者不立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跂,翘足也,跂则不可以立] [白话]跂(qì),本 ...

  • 上善若水的境界,应该是怎样的境界?

    这样问问题,有点难回答. 我认为"上善若水"不是在赞扬水的美德,只是在说"水的能力高"而已.而"不争"才是水的"德"性, ...

  • 徐大椿注道德经:知其雄第二十八

    原创 子归明 袭明堂 今天 上一章讲,圣人同天合道,统御万物.本章进一步讲,圣人要统御天下万物,具体该怎么操作.老子认为,关键在于要笃守常德,能圆能方,能收能放,应物无穷却始终抱道不离. 在生活中我们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致虚极第十六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讲,超凡入圣的得道之人是什么样子,本章接上文,讲如何才能超凡入圣,具体讲圣人如何明道察物,如何以道治天下.   本章内容还涉及道家养生和修炼的基本原理,可以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古之善为士第十五

    上一章讲,道是什么"样子",圣人如何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本章接着讲,为道之人又是什么样子的.   在先秦语境中,有志于道者称为士,为士和为道是一个意思.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法在生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道可道第一

    [原文]道德经注(徐大椿  撰) 上经 道可道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常者,本然之谓.道本无名,指为道者,非道之本名.所谓"强名之曰道",非道体常然之称也]   [译文]常,是&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视之不见第十四

    [明论]前面几章都在讲,要弃人道,行天道.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道"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很多人读到这里可能就会有这样的疑惑,所以,<道德经>在行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五色第十二

    [明论]上一章讲到,以无为用,以道统御万物之利的道理.本章承接前面数章的意思,再次强调,圣人治世应当去人复天.   先来简单梳理一下这几章的思想脉络:   上善若水第八,从正面主张效法天道利万物而不争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三十辐第十一

    上一章讲到,圣人应该无离.无疵.无为.无知,以此去人道而复天道.本章接着讲,天道贵无.以无为用的道理.天道集虚,有无相生,利用相成. 本章的内容,对我们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对于我们经营家庭和组织团队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载营魄第十

    上一章讲到,圣人应该弃人道.循天道,功成名遂之后,则退身守道.本章接着讲,具体该如何去人复天.本章的内容,十分精妙,既可用于治世,也可用于指导人们养生.修身,值得反复研读,仔细体会.   [原文]道德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宠辱第十三

    [明论]上一章讲,圣人治世应当去彼取此,去人道而行天道.本章接着讲,圣人宠辱不惊,不以己身为身,而以天下为身,则可以替天行道,居天下之王位. 本章主要讲"圣王一体"的合法性问题,也 ...

  • 音频版|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凡例

    子归明 袭明堂 昨天 根据原注解内容制作音频版 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原文链接: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凡例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凡例 来自袭明堂 00:00 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