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后,全国评酒会为什么再也不办了?
我们聊白酒时,经常会提到“四大名酒”、“八大名酒”、“十七大名酒”......他们是谁定的?又以哪个为准?最新的排名又是什么?
和华山论剑一样,白酒也需要排名。
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酒企还没从战乱的破败中走出来。酒作为老百姓日常饮品、重要的文化传承、甚至是外交利器,国家第一时间指示重振酒业,并在1952年举办首届全国评酒会。
据主持人辛海庭先生回忆,这届评酒会的门槛非常之高:
彼时的五粮液刚刚复产,不符合“全国有售”的要求,被卡在了门外。洋河也落选了。
最终,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定下八大名酒的称号,分别是:
白酒4个:茅台酒、汾酒、泸州大曲、西凤酒
黄酒1个:绍兴鉴湖加饭酒
白兰地1个:张裕金奖白兰地
葡萄酒1个:张裕红玫瑰葡萄酒
加香葡萄酒1个:张裕味美思酒
由于白酒被视为我国特色,故大家把首届评酒会的四款白酒,简称为中国四大名酒,直到现在都广为流传。
第二届评酒会1963年举办。吸取了第一届的经验,在门槛上稍稍放宽,同时根据色、香、味制定了更详细具体的评分规则。最终评出名酒18款,其中白酒8款,按分数高低分别是:
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全兴大曲、茅台、西凤、汾酒、董酒。
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老八大名酒”。放在今天,也都是公认的优质名酒。
但第二届评酒会还是有一个漏洞:香型。
不同的香型就像不同的菜系,风格差距较大,很难客观地分出高低。1979年第三届评酒会在种类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香型的区分。将白酒分为酱香、浓香、清香、米香以及其他香型五大类。
各个香型的白酒,只和自己香型的对手比较,这样就更为公平了。打分系统也更为科学,口感50分,香气25分,风格15分,观感10分,总计100分。
最终,第三届评酒会评定出18款名酒,白酒占8款,分别是:茅台、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洋河大曲、董酒、泸州老窖特曲。
我们最常说的“八大名酒”,指的就是他们。
第四届评酒会于1983-1985年举办。当时酒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规则也非常完善,除了上边的五大香型,又增加了凤香型、豉香型。除了上一届的八大名酒外,西凤、郎酒、全兴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也入围,成为“十三大名酒”。
第五届评酒会1989年开幕,只评选白酒,是真正的“白酒华山论剑”。
香型分5种: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其他香型。除了老十三大名酒外,沱牌曲酒、宋河粮液、宝丰酒、武陵酒也入围,一共“十七大名酒”。
这一次评酒会标准最严、打分最细,时间上也最新,而且是最后一届全国评酒会,但很少有人聊白酒时以这届结果为准。
一是数量太多,记不过来。二是许多酒逐渐被市场淘汰,大家最认可的,依然是老八大名酒。
评酒会对白酒有重要意义,为何今天不办了呢?
建国初期,酒业生产力低下,品牌没落严重。但酒对文化、民生、外交都有重要作用。评酒会表面上是评酒,实际上是刺激酒厂提高品质、加速生产、同时兼顾品牌传播的一种手段。
80年代后,名酒次序在消费者心中基本已经确立。不管官方如何评定,都无法改变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销量摆在那里,谁的酒好百姓自己还不知道吗?
而且,有些酒企为了应付评酒会,送检的酒都经过特别调制,市场上根本买不到。通过作弊得到“名酒”称号,大大降低了评酒会的信服力,评酒会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评酒会叫停了。虽然最近的一次评酒会已经过去30多年,但它的意义和价值影响深远。白酒复苏时代,评酒会是发掘千里马的伯乐;白酒蓬勃发展的今天,每个人的口感才是最公平的标准。
举办评酒会很重要,取消评酒会,又何尝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