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复得”与“得而复失” ——《 失而复得的新年晚会》案例评析

(图片来自网络)
  “失而复得”与“得而复失”
——《 失而复得的新年晚会》案例评析
袁建国
(2021069)
说明:《失而复得的新年晚会》是《班主任之友》刊发的王德明老师的案例文章,大意如下:
学生打算举办一场Party迎接新年到来,但因学校通知较晚,班主任王老师怕学生准备不充分,便于几个班主任商量,决定先上夜自习,以后再补上,结果引起了“反对党”的强烈反对,甚至还有刺耳的嘘声。王老师解释一番,不但没有起作用,学生中竟然有人说“放屁”。王老师假装没听见,依然坚持了自己的决定。然而,其他几个班的班主任没有抵挡住学生的死缠烂打,推翻了不办新年晚会的初衷。这样一来,王老师的班就更乱了,他不得不亲自坐镇盯着晚自习。
其他班级虽然举行了晚会,终因准备不足草草收场。而王老师后来给同学们补办的一场晚会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师生关系也最终得以修复。

读了《失而复得的新年晚会》一文,在为作者的坚持和之后带来的效果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产生了丝丝隐忧:如此“失而复得”能长远得了吗?如果这位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不改变,“失而复得”最终将变成“得而复失”。

何以见得?以笔者之见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一、不了解学情

《孙子·谋攻篇》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从作者到班里宣布不举办元旦Party后学生的强烈反应可以看出,这位班主任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

所谓“不知己”,可以从“有几位甘当'刺头’热衷于和老师唱对台戏”、“这些'逆行者’拉帮结派,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夹杂着刺耳的'嘘’声”、“有一个学生爆粗口:'放屁!’”、“骂完以后用毫不退缩的眼神盯着我”等细节表现出来,班主任在班里几乎没有一点权威,他不可能说服学生,可他却硬着头皮去“说服”,结果可想而知。

所谓“不知彼”,从文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多么渴望举办这个活动,而班主任却以“时间不足以让我们充分准备晚会”为由取消了活动——他根本不了解学情,也没有预见到事情的后果。

如果作者充分了解学情,就应该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从后文筹备新年晚会的细节来看,班主任和同学们还是有这个能力的),到时候假设学校不能“恩准”,那同学们也会谅解的,最起码不会把矛盾的焦点指向班主任。

试想,如果班主任把新年晚会的准备工作提到元旦Party之前,而且成功举办元旦Party,与其他班级将会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班主任还至于这么被动吗?是不是更能提升自己的威信?

再者,班主任绝对不能认为成功地举办了一次晚会,就可以“修复千疮百孔的师生关系”,学生“大呼过瘾”,那位爆粗口的学生也“向我真诚地道歉”,并表示“永不再'叛’”,只能表示班主任的补救措施初见成效,但如果在作出某个决定之前仍然是“不了解学情”,那这些成效将会立刻化为泡影。

  二、没有民主管理的意识

关于班级民主管理,魏书生老师三十年来一直提倡,李镇西老师也多次发文介绍经验,这同李希贵校长的“商量”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民主管理,应该把尊重学生放在第一位,遇事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再商量制定出活动方案。而这位班主任在接到学校通知后,却是“我们几个班主任一商量”便作出了决定。班主任之间多一些交流沟通非常有必要,但班情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是不一样的。班主任之间的交流只能作为参考,决不能不顾自己班级的现实情况,犯“拿来主义”主义的错误。

晚会之后,班主任仅对“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却没有反思自己在民主管理理念方面的缺失,足见其没有意识到民主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如果真是这样,这些“效果”恐怕真要“得而复失”了。

三、不懂得妥协

曾读过李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宽容与妥协》,李老师说:“所谓'妥协’,简单的说就是'让步’。但这个'让步’不是消极地退让,而是积极地以'让步’获益。”李炳亭在《李镇西“突破”》一文中也将“妥协”列为李镇西老师“民主的生活方式”之一,并说其将这一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然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作者不但没有认识到“妥协”的重要性,相反,却将其理解为“不妥协钢铁般的意志”。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班主任“妥协”一下又有何妨?即便是学生准备不充分,让他们体验一下“固执”带来的后果,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如果作者仍将固执(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不妥协”)作为自己的优势,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

总之,案例中的班主任应该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真正地了解学情,并学会民主管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与学生商量,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妥协,如此,便能真正实现“失而复得”。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