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逻辑很重要

语文虽然从小学到大,但中文太复杂,以至于很多人始终不能很好的运用,这很悲哀,因为说话别人不懂,或者老是听不懂别人的话,那就很难受。

菌业许多朋友喜欢标榜自己读书少,其实首先读书少并不光荣,最多只能作为犯错的借口。当然这不是主要问题,因为更重要的是读书少不是扯不清的理由,我们的语言文字实际上是天天使用的,语言逻辑的错误基本上不是读书多少的原因,而是个人修养问题。只有错别字和不通顺、不合语法,才是读书少的问题。

语言逻辑习惯的通俗叫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讲理不讲理的问题。

讲理的人,就必定凡事寻求规律依据或者事实证据,而不讲理的人只要不怕丢脸,胡言乱语也是无所谓的,自然什么证据和推理依据都不需要。

写文章的人如果也这样,那就哭笑不得,《从试管种的一些说法谈两种规范的区别》里所说的那篇文章,还有些内容也都比较不合逻辑。

他的题目明明是说母种选择,说着说着就变成品种选择或者说菌株选择了。这个好歹还不是无用的内容,更加搞笑的是,作者又陷入正确废话的内容里去了,他用不少文字强调“选择三证齐全、有信誉保障菌种生产单位的菌种。”、“正规菌种生产单位生产的试管菌种一定要标识清楚:生产单位、品种名称、生产日期(批号)、联系方式等信息。”

这些看起来没有问题的话,在现实的规律面前其实不堪一击。且不说中国官商勾结下证件的可信度有多高的情况,单就所谓“正规单位”,这个名头实际上都是公营的代名词,然而,我自己就在这样的单位工作,深知由于铁饭碗的关系,工作态度都是很差的,严谨的人反而不好混。所以这种单位生产的菌种除了来源靠谱之外,其他根本没有什么更优越的地方。据我了解,中国的公营菌种销售机构基本上现在都不怎么卖试管母钟了,究其原因,都是出过许多差错,纠纷太大,而收入又与此关系不大,所以能免则免,不卖了。而且,这些机构所出的问题,都不是技术性的而是管理方面的副作用,其中搞错菌株的,基本上是内部矛盾被带入工作中所致。

所以,早在我写《草菇保温棚栽培手册》的时候,就说“菌种行业卖的不是菌种和技术,而是卖的良知与品德。”这话后来被出版社删除了,但保留了我的“菌种质量的非技术性选择”内容。

这种文章连讲述问题的语言逻辑都显然与社会当前的运行规律及实情相悖,那又怎么指望它的内容可以倚靠呢?

凡是会有语言逻辑问题的文章,通常也会有知识问题,包括术语的使用错误。这篇文章里说“在运输过程中遇到冷、热等不良条件的刺激而使菌种产生变异 ”,这显然是把菌种质量下降描述为“变异”了,实际上变异是遗传学名词,这种质量下降,应该叫“劣变”还比较容易理解,叫“变异”就不知所云了。

该文反复强调的的选择,如果是在制作过程里用或许还有一点参考价值,作为采购的选择,很多观察因素根本就没有意义,因为除非专人携带,试管菌种的运输过程是很难保障的,在夏季,物流运输车里面的温度常常是持续高温50℃以上,就是使用了保温包装也未必有效果。距离越远越不可靠。

所以,凡是教人如何选择采购菌种使用的方法,都是扯淡,因为肉眼看不到种性和活性,特别是已经长满的菌种。更好笑的是说菌丝光泽,我们知道,气生菌丝是很容易老化的,但不意味着菌种老化,尤其是试管母钟,长满两三天,原本有光泽的都开始变得黯然了,有些菌种比如金针菇,从来也不会有光泽,都是亚光的,刚长出来就亚光。所以没有生长过程的观察说什么看光泽,都是胡说。但原种栽培种的中下部倒是可以观察光泽的,因为那里不直接接触空气,菌丝不容易老化。

该文最后还有一个语言逻辑问题,是教人检测母种的隐性污染,直接笑话了,有检测条件的企业,还会大量购买试管菌种直接用于生产而不引进自行扩繁?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大企业购买菌种是购买使用权,根据规模约定金额,而不是购买大量母钟。即使有紧急和意外,也是购买栽培种和原种救急。

所以,我写《涉菌自媒体文章阅读的陷阱》一文时,只是就知识性方面教大家小心,现在这一篇,则是从描述问题的语言逻辑来教大家判断文章的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