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产业——生于清醒死于糊涂(菌种篇)
刚刚从四川回来。
本次入川,与谭方河先生及菌益侬公司的张亚先生见面,受到两位的热情款待,彼此相见恨晚,长谈竟日,收获良多,无法一一道来。但如果不置一喙,似乎也对不起各位读者,所以谈谈我们对羊肚菌产业的某些观点,给大家做茶余饭后去咀嚼余味。
当然大家都知道,他们两位是羊肚菌界的大咖,而我只是一个羊肚菌的外行后学,记得以前我曾经犯过一个错误,就是回答羊肚菌菌种谁家可靠的问题,我当时的概念是用一般腐生菌的理论去理解,觉得彼此差异不会很大,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我是完全无知的,所以自然也做了错误回复,因此今天这篇既是一次纠错,也是一次道歉。
我把从两位先生那里搞明白的事儿简单的陈述一下,就是羊肚菌的种源是一笔糊涂账,因为根据研究,野生的羊肚菌里面,外部形态相似度很高的几个种很容易混淆,一般人很难鉴别。目前主栽的种类过去都是属于“黒脉羊肚菌”,但“黒脉羊肚菌”这个旧的分类概念下,不是每一个种都能够用现在的这个方法栽培的(目前多数羊肚菌种不能采用这个方法完成栽培,这与多数腐生菌近缘种栽培技术路线一致的情况不同)。所以,不出菇的现象,大体上是这方面的问题。
延伸一点说,羊肚菌目前不存在人为育种,都是野生菌株筛选而来!!!
而谭、张的各自工作虽然不同,但他们的菌种的来源和鉴别,一定是清晰的,这与他们本身作为技术发明人及资深从业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也与他们多年的研发互动分不开。可以说中国目前羊肚菌行业能够弄清这一点的人都不多,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更是寥寥无几,包括某些名声赫赫的大人物和公立机构,都是这么糊涂的玩着。
由于识别是存在偶然性的问题,并不能说谁的羊肚菌菌种绝对不能出菇,但真正能够可靠出菇的菌种,最好是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或者细胞分析鉴定的。这一点,通过栽培试验当然也可以确定,不过,能够做这两点的菌种生产者并不多,除了技术问题外,还有就是采集野生菌株遇到好品种的概率也不高。这就决定了目前羊肚菌菌种经营的现状,不靠谱的比例是很高的,所以大面积栽培失败也就顺理成章了。
目前的新入行的栽培者,基本上对此缺乏概念,所以,稀里糊涂上当,稀里糊涂失败,死的很惨的,都不知道死在什么地方。
许多不具备上述识别能力的制种者,为了规避这个问题,采用向有能力者购买原种的办法,所以成本会更高,毕竟羊肚菌原种的技术含量非同一般,所以目前市场价格很高,数百元一瓶(袋)。这样的菌种生产者多数是自用,少量销售,因为这个保障是花钱买的,高成本导致销售竞争力不强,而且真的懂这个了,就不太希望产量快速上升,卖种的欲望就不如自己种好那么强。
还有一种办法,可以保证不犯这个种类识别问题的错误,那就是从已经栽培成功的菇上面去做组织分离,这是最多的办法,可惜这个办法只能解决不出菇的问题,却不能解决退化低产问题。而从很多人在网上的宣传,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知道,吹这种牛皮的菌种制作者几乎是主流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吹得很牛的人,最后菌种表现基本上不咋的的问题。这也是我觉得需要告诉大家的另一个问题。
因为羊肚菌是一类退化非常快而且无规律可循的栽培对象,目前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克服,退化的表现与菌种不可使用不同,不可使用的菌种是因为那根本属于无法用目前方法栽培,所以不会出菇。而退化菌种基本上还是会出的,只是表现菇少而且畸形率高。自然,退化的基本规律是分离代数越多越危险,并且不确定多少代就退化了,二至三代就发生退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退化的严重性也没有太多规律可循。
毋庸置疑,目前全国各地的栽培者的失败主因,第一位的因素应该是菌种退化,亦即大量没有鉴别和分离野生优秀菌株能力的制种户,使用不良菌种扩散所致。我们不便说也无法知道具体有多少人实际上并不具备完整的羊肚菌制种能力,但可以非常清晰的知道,宣传与此没有关系,数量也没有关系,单位性质同样没有关系,在菌业的名气则根本货不对板。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菌种制作过程的技术,这方面虽然不便多说,但可以很清楚的告诉读者,羊肚菌菌种制作方面,也是“不坏”的菌种居多,“好”的菌种其实不多。
所以说:羊肚菌生产的清醒者和糊涂者的归属是截然不同的,在四川老产区范围的成功(指达到和超过一般食用菌相同栽培面积盈利水平)者的比例,高达30%以上,因为这些地方,即使是普通种植户,得到可靠种源的概率和栽培技术的水平都更高。
(待续)
预告下篇:羊肚菌产业——生于清醒死于糊涂(栽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