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人生哲理(3023)
转载摘录 妮子 雷瑊君及新浪微博
鞭策自己不妄言、不恶语、不是非、不诽谤、不信谣、不传谣;不道人短、不夸己长;不口是心非,不阳奉阴违;不颠倒黑白,不混淆视听。言语是内心的真实反映,积下口德是整个身、口、意三业的前提和基础。多积点口德,让我们正身正行、正言化人,方显大道祥和、物我无别、天人合一的逍遥境界。
在事上磨练,要以修心为重。王阳明也曾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只有在逆境的磨炼中才能有所成就,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含义。它要求我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统筹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超越自我,而不是读死书。真学问,我们可以称其为“学道”,即“坐而论道,起而行之”,这就是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
在事上磨练,铸造强大内心古训有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人担不起大事,经不起磨炼,也就无法成为一个敢担当,有能力的人。正如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着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凡事只有熬得住,才能笑到最后。有一首诗说:“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人生如粥,熬出至味。一锅好粥,就需要精熬慢煮,才能获得最浓厚醇香的滋味。人生如一锅粥,同样需要时间和火候的熬煮,当我们加入不同的心情,融入不同的情感,这锅粥就有了酸甜苦辣的世间百味。这其中的滋味,也只有在我们认真品味之时,才能体会出生活的那份平淡从容的优雅。熬,是让我们笑到最后的智慧。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世间最可恶的事,莫过于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过于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宣泄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是高雅,发泄在别人身上就是庸俗。借着怒气任性妄为不光会误事,还会伤害亲人的感情。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越大,话就越少了?”底下有一个高赞回答是:“因为吃够了说错话的亏。”良言三冬暖,恶语六月寒,的确有太多人因为说话引起过很多麻烦。阅历的人多了才发现,会说话的人不少,但能学会适时闭嘴的人却不多。比起能说会道,懂得适时闭嘴的人,才是一种自律和本事。
说的太多,是一场灾难。古语云:“知人不必言尽,留人三分余地。”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把话说尽,说出格,容易招惹无妄之灾。有些话,只适合藏着,不适合说;有些事,只适合看破,不可以说。为人处世,有些话不得不说,有些话宁可不说。话多容易失去威信,给人不沉稳的印象,和这样的人共事,内心难免有所顾虑。说得太多,未必就是好事,学会沉默,反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不说,是一种修养。五台山金阁寺的门口挂着一副对联:看破世事难睁眼,阅尽人情暗点头。一个有修养,看尽人情世故的人,往往不聒噪,不声张,不言语。
真实的淡泊是对自己人格与情的冶炼,是在纷扰的尘世中物我两忘,是一种内心的祥和,也是一种深入的淡定,它是对人生的深层领悟,是人生境界的极至。生活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好好珍惜曾经和正在拥有的,努力创造和追求即将拥有的。
至简至淡是一种大辩若讷的成熟,是一种超脱无我的心,它不是简单的无为无欲,更不是甘于平庸,不思进取,它是对物欲事理的一种适度取舍。面对红尘喧嚣,面对繁华诱惑,用一份平静与从容来面对生活,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在人生旅途上,少一份圆滑世故,便多一份清纯典雅;少一份对功名利禄的执著,便多一份坦然自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