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之女:永生难忘的4年零3个月

任远志 红星故事

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来源:中国日报 《环球人物》

任弼时,中共第一代核心领导人,他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并称为党的五大领袖。然而1950年,46岁的任弼时却因长期抱病工作,突发脑溢血去世,成为五位领导人中离世最早的一位。

此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任弼时的名字似乎渐渐被人们淡忘。他的子女如今在哪里,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很少有人知晓。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任弼时的女儿。

人民骆驼的宽阔背影

大女儿任远志,如今还住在军事博物馆的筒子楼宿舍,家里的陈设极为简朴,保持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状况。和很多领导人的子女相比,任远志说她是“最普通的平民”。

任远志已77岁,由于遗传了父亲的体质,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缠身,让她常常感到头晕目眩。

妹妹们有时很羡慕大姐,原因是“她最了解父亲,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最长”。其实,任远志也仅仅只和父亲相聚了4年零3个月。提起弟妹们,任远志念念不忘:“他们才幸福呢,刚出生就让父亲抱过……”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似乎能被父亲抱一下、亲一口,都是莫大的幸福和荣耀。她们甚至只能靠一个个片断,拼接起心中“伟岸的父亲”形象……

从囚童到孤儿

父亲、母亲,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符号。

我听过这样一段关于父母的传奇:据说,因为爷爷和他的原配夫人陈氏感情甚笃,可惜陈氏婚后一年便去世了。爷爷为纪念陈氏,就给儿子任弼时订了门“娃娃亲”,对象便是陈氏的亲戚、我的母亲陈琮英。母亲12岁时作为童养媳来到任家,那时父亲不过10岁而已。随着父亲走上红色之路,来自农村的母亲也和他到处奔波。父亲17岁时前往莫斯科接受红色教育,留洋回来的他,才华横溢,英俊帅气。连母亲也没有想到,父亲此时还会选择自己。

父亲和母亲的结合很曲折。父亲刚回国,正准备在上海和母亲完婚,却突然接到任务要前往北京。就这样,母亲又等了两年,才和阔别6年的父亲完婚。然而两年后,父亲在安徽被捕,心急如焚的母亲赶去营救,好不容易救出了父亲,可是他们的长女却在风寒中死去……

其实,我并非父母的大女儿。母亲一共生了9个子女,却有5个先后夭折或失散在战争年代。我排行老六。

1931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派父亲去中央苏区工作,娇小瘦弱的母亲已怀胎十月,父亲抚摸着她的肩膀,安慰道:“别害怕,要坚强。孩子生下后,不论是男是女,我们都叫他(她)远志吧!希望他(她)有远大的志向。”父亲离开上海7天后,我便出生了。由于叛徒的告密,我才出生百日,就和母亲一起被敌人抓进监狱。

我是当年监狱中最小的囚童。牢房的恐怖可想而知,母亲当时的身体不好,奶水很少,养活才百天的我成了大难题。多亏狱友们的相助,他们从菜汤里挤出仅有的一点油花儿,给母亲补充营养。我靠着母亲仅有的一点乳汁,维持着生命。每次敌人审讯,母亲就装成什么都听不懂的农村妇女,使劲儿掐我的腿,让我大哭大叫,吵得敌人不得安宁,草草结束审问。

这就是我的出生,从来到这个世界睁开眼,就没有见到过父亲的脸。

半年后,在党组织的极力营救下,我们母女终于平安出狱。母亲出狱后不久,便接到周恩来伯伯的电报,让她立即去中央苏区工作。她当即把我送回了湖南老家,托付给年迈的奶奶照管。

因此,从我开始记事起,爸爸妈妈是谁,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全然不知。奶奶就是我唯一的至亲和依靠。

6岁那年,我算是第一次看见了母亲,她把刚满一岁的妹妹远征也送到了奶奶这里。奶奶让我叫母亲“表姑”,还没等我看清“表姑”的模样,那个又瘦又小的身影就行色匆匆地走了。又过了不到一年,和我们相依为命的奶奶突然病逝,我和妹妹成了孤儿。

恐惧和饥饿,以及“共党崽子”的叫骂声,是我童年最强烈的记忆。后来,好心的邻居王婆婆收留了我们,年复一年,我们过着清苦的乡村生活。

窑洞里的幸福时光

1946年,抗战胜利的第二年,我15岁。突然有一天,有人来湖南接我们,说带我们去延安见爸爸。原来我们不是孤儿,我和妹妹既兴奋又紧张。

7月11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朗朗的晴天。我乘上了去延安的飞机,一路上一直在向人们打听爸爸妈妈的样子。“你爸爸戴着黑边眼镜,留着小胡子,手里常拿着一根拐棍;你妈妈最好认,在延安看到最矮最瘦的女同志,叫她妈妈准没错。”

当我走出机舱门,一个很矮很瘦的女人等在那里。我激动地扑了过去,但却怎么也叫不出“妈妈”两个字,无论我怎么使劲儿,就是叫不出。妈妈把我搂在怀里,疼爱地呼唤我:“大女儿,大女儿!”

汽车向延安城里驶去。在新市场——延安唯一的大街上,一辆吉普车在我们对面停下来,妈妈说:“快,去叫爸爸,下车的人就是你爸爸。”果然,他与人们描述的一样,只是那身灰布军装不怎么合体。

父亲将我抱进了吉普车,里面坐着朱德和康克清妈妈。我憋足了劲,喊了一声“爹爹”,爸爸竟然没反应,倒是朱德答应了一声。我用一种不理解的眼神望着他,心里不乐意。妈妈说:“大女儿,延安的小朋友都管朱德总司令叫爹爹,他以为你是在喊他呢。”朱德伯伯抚摸着我的头,用浓重的四川腔说:“大女儿,你今天看到了爸爸妈妈,也认识了我这个爹爹,高兴吗?”我说不出一句话,泪水不知不觉流满了脸颊。从那一天起,我不仅有了爸爸,还有了爹爹。

虽然来到了延安,但我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并不长。很快,我就到延安中学住校了,只有周末才能回家。1947年春,胡宗南进攻延安,党中央决定暂时撤出延安。这件事却给我和父亲的相处“创造”了机会。

爸爸让我跟学校行动,一家六口人分散五处:大妹妹远征随着“保小”(延安儿童保育院小学)转移;妈妈带着小弟弟随中央工委过黄河;小妹妹远芳远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爸爸和毛主席、周副主席转战陕北。

我从小严重营养不良,患有夜盲症。在夜里转移,几乎就是个“瞎子”,只能靠前面同学背包上拴一条白毛巾,隐隐约约地随着小白点跟进。一天夜里过河,我的右脚趾骨摔裂了,伤势很重,发起了高烧。一个认识父亲的士兵,自作主张,把我接到父亲身边。

那天下午,全身剧痛的我心情却和初到延安时一样兴奋,因为我又可以和父亲在一起了。父亲把我带进了一间窑洞。这是个很特别的地方,格局与一般“一明两暗”的房子差不多,里面有三个房间,是中央驻王家湾时毛泽东、周恩来、陆定一和父亲四个人的办公室兼宿舍。

我就这样和几位重要领导人同住在了一个窑洞里,我想我可能是全中国唯一与这么多领导人一起生活过的孩子。 大窑洞里,毛主席和江青住在右侧的房间,中间屋里住着陆定一和周恩来伯伯,爸爸带着我住在左边的房里。我的床,就是窑洞里的一个炕洞(当地老百姓用来存粮的地窖)。每天睡觉,爸爸把我放进去,早晨再把我提出来。说来难为情,有几次爸爸忙得忘了提我出来,害得我只好把炕洞当成厕所。

父亲是个幽默乐观的人,即使条件再艰苦,我与他在一起,每天都充满笑声。我记得陕北的蚊子和臭虫多得出奇。看到父亲工作那么紧张、劳累,常常一支烟从点燃到熄灭,还顾不上吸一口,而可恶的小臭虫却叮得他烦躁不安,我就每晚点上蜡烛烧臭虫。我手持燃着的蜡烛,顺着炕洞中的每一条缝隙,一路烧了过去,火焰中臭虫被烧得“噼啪”响,我们形容这声音为“炒芝麻”。日子久了,一到傍晚,爸爸就会提醒我:“大女儿,'炒芝麻’的时候到了。”就连周伯伯也时不时诙谐地说:“该你来消灭另一个战场上的飞机(蚊子)和坦克(臭虫)了。”

不久,因为父亲经常转移,带着我很不方便,决定送我过黄河。走前,我拿着一个小本子,爬到毛伯伯的膝盖上说:“毛伯伯请你给我题个字吧,我要过黄河了。”毛伯伯抚摸着我的头说:“大女儿,你要过河啦,我给你题个什么字呢?”想了片刻,他挥笔在我的小本上写下了“光明在前”四个大字。这个小本子,现在还完整地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

父亲是“骆驼”

父亲曾有过三个绰号:“骆驼”、“被子”和“党内的妈妈”。“骆驼”是说他能够忍辱负重,而后两个称呼,是形容父亲为人厚道、体贴细致,像冬天盖的棉被,舒服、暖和。他和周恩来伯伯曾闹过一个笑话。他们同住一个窑洞,每天早晨,父亲都要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但怕开门声吵醒了周伯伯,便蹑手蹑脚地从窗户上跳出去。这一天,他又跳了出去。而隔壁周伯伯因为要咳嗽,怕吵醒了父亲,也急忙跑出了门,两人在门外相见,会意地笑了起来。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

父亲是1950年10月27日去世的。他病危的最后两天,我长跪在他的床前,不能平静。我恨老天的不公,为什么只让我和父亲相聚了4年零3个月。父亲的死,对跟他一起征战多年的老伙伴打击很大。尤其是周伯伯,父亲去世后第一个周年,他一个人来到景山后街我们的住所。他抚摸着我们姐妹的头,号啕大哭。我从来没见过一个男人那么哭过,更别说还是一个总理。

五年的牢狱之灾

这辈子,我既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也坐过共产党的监狱。可以说,是毛伯伯“光明在前”四个字,鼓励了我。

因为父母亲曾在言语上冒犯过江青,在“文革”中,我和丈夫被以“特务”的罪名先后关进了监狱。我的两个孩子和我当年一样,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被好心人收养。

后来我才知道,我和丈夫同被关押在山西的一座山上。我在山上,他在山下,但是整整5年,我们之间毫无音信。我几度绝望,甚至准备自杀。但我想到了父亲,我不能让自己“畏罪自杀”的恶名,玷污了父亲清白的一生。

每天,我都用“光明在前”鼓励自己,坚定生的信念。1972年,我终获平反,和丈夫一起被释放。两次的牢狱之灾,加上长期的艰苦环境,我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病症。遗憾的是,我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给组织添麻烦。上世纪90年代,是我人生最平静的时光,从军事博物馆离休后,我开始钻研绘画。

病魔的几次袭击,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活着的每一天。在北京生活了半辈子,却总因身体原因,未能去过香山。我生命中最后的夙愿,就是想去看看这个1949年3月,中共中央领导人讨论重大决策的驻地。香山是我唯一没有去过的、父亲曾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

左起依次为任远征、任远志、任远芳

2007年11月,儿女们驱车陪我来到了香山。我参观了毛主席的双清别墅,找到了当年父亲和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共同生活的“来青轩”。“来青轩”建于明代,古香古色,但遗憾的是,这里已年久失修。从门缝望进去,里面杂草丛生,墙壁斑驳。这就是当年中共中央叱咤风云的领袖们战斗过的地方?

香山之行,让我夜不能寐。我冒然提笔,给胡锦涛主席书写了一封长信。不曾想,信件很快得到了胡主席的亲自批复。现在“来青轩”的修缮工程已经展开。这件事对我的安慰,足可以抹平我生命中的很多创伤。

4年零3个月,父亲和我的短暂相聚,是我永生难忘的幸福岁月。一生中,父亲给我书写的所有12封信件,我都完好地保存着。里面的每句话,我都能够倒背如流。它不仅指引着我的一生,将来也会传承下去,影响鞭策我的后代。

(0)

相关推荐

  • 延安窑洞

    延安窑洞

  • “黄河情” 征文 | 河南,河北 | 作者:井向艳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山佳原创】杨洁——往事如风

    佳易: 杨洁导演,1929年出生,中国电视剧第一代导演. 2017年4月15日,因病去世,享年88岁. 感谢杨导,铸就了一个不朽的经典--<西游记>. 一路走好! <敢问路在何方&g ...

  • 永生难忘 || 回家的路(第369期)

    小菲浅语: 回家的路,也许有风,有雪,有尘土飞扬,那个回家的路,也许在大山深处,通往家门的路崎岖不平:可在每个收拾好行囊,准备启程的人们心里,那条路上始终有最美的风景.因为那条路的尽头,是安放你疲惫也 ...

  • 723期A || 梁书印:永生难忘的一小时四十七分/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美丽小语: 父亲一生有三段工作经历,1969年至1981年末在宜川知青办的十余年是他自己记忆最深刻,也是最为自豪的一段工作经历,我至今 ...

  • 梁书印作品:永生难忘的1小时47分 / 轩诚清读(第1436期)

    轩诚小语: 父亲一生有三段工作经历,1969年至1981年末在延安地区宜川县知青办的十余年是他自己记忆最深刻,也是最为自豪的一段工作经历,我至今还记得那时许多人都把父亲叫"梁安办" ...

  • 读一遍就永生难忘的绝美宋词

    诗评万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0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 任弼时之女任远芳:父亲去世后,才知道他可能是个“大人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苏联卫国战争爆发80周年.在任远芳的记忆里,孩提时代那隆隆炮火和漫天硝烟仍然历历在目. 任远芳 "1940年我爸爸回国了,就把我送到莫斯科的一个小幼儿园里 ...

  • 须臾停留,永生难忘--佛教界的“北大清华”

            佛韵悠悠的色达喇荣山谷--世界第一的佛学院,为何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帅男妙女,舍弃花样年华,"背井离乡"从天南海北汇集于此,成为善男信女,潜心修习伟大佛法?是什么神奇 ...

  • 永生难忘的铁夹沟(远去的岁月之六)

    铁夹沟在我们大队的五队,是一个很大的"V"形沟,沟平躺在岩边上,有一两百米长,长满杂草.灌木和树木.沟上面是一大片水田和住的人家,沟下面则是四队的"公山". 我的老家离铁 ...

  • 救命之恩永生难忘

    救命之恩永生难忘:企鹅游5000英里看望老人 [环球网综合报道]我们也许听到过太多人类与猫狗之间的暖心故事,但是企鹅报恩的事你听说过吗?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8日报道,故事还得从5年前说起 ...

  • 军中硬骨头(七)永生难忘小尖山

    作者:朱喜才 又到了三月八日.34年前的今天,我们"硬骨头六连"血战小尖山.激烈的战斗场面.奋勇冲锋的部队.英勇牺牲的战友,当年的情景一幅幅浮现在眼前. "16勇士突击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