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司马懿谁更强?得陇不攻蜀,曹操的战略目光让仲达相形见绌

公元208年,老骥伏枥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遇到军事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失利,这使他的统一梦想遭遇重大挫折。

曹操此时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仍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一次失败不足以打垮他,他就是打不垮的小强!在退回北方休整一年多后,曹操调整战略方向:西进关中平定西凉军。

关中是当年董卓的主要兵力来源,在董卓、李傕相继死后。关中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其中以马腾、韩遂势力最强。后曹操采取明升暗降的方法,将马腾及其两个儿子、韩遂的孙子都召到许都当了人质,但马腾的大儿子马超及韩遂还在关中手握重兵,成为曹操心中之患。在统一了北方,但南下受阻的情况下,曹操决定西取关中。

曹操

兵进关中:明攻潼关暗渡蒲坂津,曹操亲自诱敌险丧命。

马超等关中诸将当时名义上都是臣服曹操(汉室)的,曹操想攻打他们但师出无名。不过这难不倒曹操,他知道西凉众将早有叛乱之心,于是决定做一下试探……。

公元211年三月,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张鲁为名西出关中。马超果然认为此为曹操的假道伐虢之计,于是联合关中诸将韩遂、杨秋等十部人马,集结了十万羌、胡、汉人混杂的军队,屯於关中潼关,准备进攻曹军。

曹操见马超等关中诸将果然皆反,立即派曹仁先到潼关督战。他下令让诸将坚壁固守,不要正面进攻,一切等他亲率大军到来再作打算。

八月份,曹操抵达潼关。他摆出架式佯攻潼关,待关中诸部兵力全部集中到潼关后,他暗中却派徐晃、朱灵率步骑四千人从北路渡过浦阪津,绕过潼关占据河西为营,以接应曹操主力渡河。曹操则亲自率军从潼关东面的渡口北渡黄河。在大军渡河的过程中,曹操胸有成竹,他与许褚等一百多人留在南岸负责断后。

马超得知曹操大军移动,知道曹军想渡河,立即率精兵袭击。马超军乱箭齐发,矢下如雨,而曹操为了尽量拖延时间,坐在岸上不肯下船逃走,最后被许禇强行拖上船。在许禇拼命掩护下,曹操才得以逃至河西。至此,曹操成功进入关中,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明攻潼关暗渡蒲坂津

渭南会战:巧用离间计,曹操大破关东联军。

曹操先头部分采用浇水筑城的方法,成功在渭河南岸扎营。九月份,曹操大军全部渡过渭水,进驻渭南的营地。

驻军渭南后,曹操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关中诸军此时粮草不继,再加上他们本来就是乌合之众,相持时间一长,其锐气尽失,他们急于向曹操割地求和。而曹操却在与老朋友韩遂谈判时只谈往事,不谈战事。韩遂回去后,马超问他与曹操谈了什么时候,韩遂说什么也没有谈,此时马超心中就起了怀疑。后来曹操又故意给韩遂寄了一封涂改过的信,马超见了此信后更加不信任韩遂。至此,曹操成功离间了马超与韩遂的关系。

曹操成功实施了离间计,而关东联军由于粮草不继又急于退兵。此时,曹操认为击败关东联军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他下战书与关东联军决战。

曹操

曹操利用关东联军急于求战的心理,采取先诱敌深入、再利用虎豹骑夹击的战术,最终大破联军,马超、韩遂败走凉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大将夏侯渊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陇右、凉州地区平定。

进军汉中,张鲁请降

公元214年,刘备攻占了益州。为取得战略主动,避免汉中落入刘备之手,曹操决定抢先攻取汉中。公元215年3月,在攻取凉州后仅仅休整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曹操又挥军征讨张鲁。

张鲁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也是五斗米教的第三代掌门人。张鲁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政教合一政权。由于东汉未年天下大乱,无暇顾及偏居一隅的张鲁,他得以雄据汉中近30年。

当曹操攻取阳平关时,张鲁早就将仓库中所有宝物封存好,然后带领部下逃往巴中。公元215年十一月,曹操到达南郑后,对张鲁封存宝库的行为深加赞许,又听说张鲁早有归顺之意,就派人前去慰问。张鲁直接请降,曹操取得汉中之地。

张鲁

汉光武帝得陇望蜀,曹操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曹操取得汉中后,所有人都认为他会乘胜进攻益州。所以益州的老百姓非常害怕,甚至出现了百姓逃难的现象。刘备的守军虽然以斩立决的方式加以制止,但仍然止不住民众出逃。

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刘晔传》裴松之注引《傅子》

此时司马懿、刘晔都劝谏曹操:刘备刚刚拿下益州,人心还未归附,如果此时挟新取汉中之余威进攻,益州一定会土崩瓦解。这是天赐良机,机不可失。

司马懿:“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晋书·宣帝纪》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曹操却不同意在此时乘胜进攻益州,他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话:

“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晋书·宣帝纪》

汉光武帝能够“得陇望蜀”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曹操为什么会以“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为理由拒绝进攻益州呢?事实上,不是曹操不想取益州,实为情非得已罢了!

  • 胜负考虑:攻打益州是难言必胜之战。

益州是刘备的战略要地,如失去益州,刘备的地盘就只剩下荆州四郡了。因此刘备必定倾尽全力保卫益州,所以,益州之战绝对不会轻松。

而刘备、诸葛亮、法正等人也不是张鲁之辈可比。他们一定会派重兵把守入蜀的金牛道、荔枝道、米仓道三条通道。这样一来,此战极可能是一场拉锯战,而这是曹操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魏国的东面及朝中都不太平!他不能长期离开军事中心邺下。

  • 个人地位考虑:朝中存在反曹势力,攻蜀之战可能是一条不归路。

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军等百官。献帝还准许他象丞相萧何一样。 见皇帝不拜,可以带剑上朝。因此朝中很多汉臣,包括他最为倚重的谋主荀彧都反对他加九锡、封魏王。所以在213年以后,曹操带兵外出都不会超过一年的时间,就是为了防止朝中有人趁机作乱。

而曹操的担心绝不是杞人忧天。公元218年,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就共同反叛曹操。他们率兵攻打许都,并放火烧了曹操长史王必的军营,王必也死于此次叛乱之中。曹操为此事大发雷霆,处死了一批官员。公元219年,又发生了针对邺城的魏讽之乱,此次反叛幸亏有人提前告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曹操

由此可见,如果攻蜀之战演变成一场持久战,那么朝中就可能出现叛乱,到时曹操鞭长莫及。最坏的结果是他的老巢被端,被困汉中无法回到邺下了。

  • 魏国兵力无法维持打两场持久战:东吴持续施压,关羽虎视眈,如吴蜀联手进攻,后果不堪设想!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率吕蒙、甘宁征讨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获取人口数万。自此,孙权控制了江淮南部。

建安二十年(215年),在曹操出征张鲁的时候。孙权趁机率领十万大军,发动了合肥之战(逍遥津之战)。虽然在逍遥津之战中,张辽以少胜多击退了孙权的进攻,但是,东吴对于合肥的觊觎,让曹操不敢长期停留在汉中之地。

由上可看出,魏国的东边并不太平。孙权挟赤壁大胜的余威,伺机而动进攻合肥,关羽也在荆州虎视眈眈。曹操如果此时从汉中攻蜀,孙权、关羽很可能会趁机在东边发动攻击。这样曹操就要兵分两路在东、西两个方向作战。而荆、益两地相距千里之遥,不能相互呼应。魏国无足够的兵力维持两条独立战线打持久战。

司马懿

  • 战略地位考虑:对魏国来说,襄阳的战略地位比益州重要。

在战略地位上,益州对于魏国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这也是之前曹操拒绝张松的原因。而襄阳却是魏国的战略要地,襄阳一失,魏国就门户大开,许都不保了。所以,曹操从大局考虑,他要确保襄阳及合肥不能出问题,至少在现阶段,益州不是他的战略重点。

  • 考虑曹丕顺利继位问题:曹操多病且年过古稀,他的重心是确保曹丕顺利继位。

曹操此时已年过60,英雄迟暮,深受偏头痛的困扰。当他骑在马上,望着蜀中巍峨的高山时,顿时心生退意:自己戎马一生,东征西战,为匡扶汉室竭尽全力。但如今汉室已成昨日黄花,是该为自已考虑的时候了。自己已命不长矣,曹丕的太子地位虽然已经确立,但羽翼未丰,还需要司马懿等人的辅助。但在赤壁之败后,朝中反曹的声音四起,为了确保自己死后曹丕能顺利继位,必须大开杀戒,将对曹家有异心的人尽皆除之。

想到此处,曹操不再理会刘晔、司马懿攻蜀的建议,他感叹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随即班师回朝了,只留下夏侯渊、郭淮、徐晃、张郃等镇守汉中。

以上几点,就是曹操得陇不攻蜀的原因。也许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在这个问题上,曹操统观全局的战略目光,让司马懿相形见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