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水氢氧混合气就是布朗气
尤尔.布朗 (1922~1998)教授保加利亚人,毕业于机电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前往莫斯科并获得了莫斯科大学颁发的物理学学位。在1958年布朗教授作为电气工程师前往澳大利亚,从此便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他深信Jules Verne的“水中有火”理论是可以实现的,经过多年钻研,布朗教授发现,如果将氢和氧按特定比例混合不仅能够安全燃烧,而且整个燃烧过程无污染。1970年初他发明了一项专利方法,用水电解产生防爆的氢氧混合气体,其气体中氢与氧原子按2:1精确配比。布朗教授发现,如果坚持严格配比,这种氢氧混合气可安全混合(混合比例可正负5%调整),结果便是今天所说的布朗气体。
Brown(布朗)教授在1990年来到中国并工作了3年,先后多次到52研究所讲授布朗气技术,引起了所领导及广大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科技人员对Brown教授科学而精确的电解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最后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用以产生安全环保的布朗气体,开发了第一代布朗气发生器。
变温特性
布朗气体燃烧时,火焰温度随被加热物体材料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燃烧温度,我们称其为“变温特性”。国外有文献报道称布朗气的火焰温度在125℃~6000℃之间。
内爆特性
布朗气是严格按照水分子结构中氢氧摩尔当量配比的氢氧混合气体,具有其它所有燃气都无法实现的内爆特性,当燃烧或爆炸发生后,布朗气按1:1860体积比形成真空和负压。
催化特性
俄国科学家杜捷列夫的实验表明,干燥的CO与氧反应缓慢,当气体中含有20ppm的氢时,就发生加速进行的多相反应。布朗气中氢、氧燃烧是典型的分支链锁反应过程;当形成一个分子的水时,就得到两个新的活性物。
请注意氢气具有催化效应,这也可能是氢气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基础。氢气进入复杂的生物体系,这个体系随时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氢气如果对这些化学反应速度具有催化影响,由于氢气浓度比较低,对单一反应的影响不显著,但如果对多种生物化学反应产生影响,这些协同效应可能就会不可思议地显著。这种效应类似于适度高温带来的促进反应效应,且不会有高温对生物系统造成的损伤。
如何研究这种效应?需要摆脱过去的研究思路,进行系统性和创新性研究。例如利用各种生物反应器,包括人工肠道,也可以用氢气结合代谢舱进行人体和动物整体代谢功能评估。并对氢气的效应进行剂量效应分析。
氢气医学效应研究需要认真结合整体论和系统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