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张红梅】妈妈的织布机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21

妈妈的织布机

文/张红梅

前几天姐姐家要拆房,收拾屋子的时候,从一堆旧家具底下清理出了妈妈的织布机。姐就给三哥打电话,问要不要了,这也算父母给你留的家当。三哥说你扔了吧,现在没有人织布了。
我听了以后觉得心里很难受,扔掉可惜留着就是一个念想,就让姐拍了一张照片给我。看着这个残破的织布机,生锈了的缯,还缺失了很多零件,心里越发的难受了。看着图片,耳边好像又听到了妈妈吧嗒吧嗒织布的声音。七十年代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到八十年代后期慢慢就少了。妈妈的织布机,在我的记忆里一直很鲜活,每年妈妈都会收拾的干干净净,梭子和坐垫板的位置还会因为长时间使用出现胞浆。
妈妈这个织布机是高腰拉梭机,五十多年了,比一般的腰机织布效率高一些。三哥说是村里的老木匠根法他爸和老爹一起做的,梭子是枣木的,暗红色。手拉穿梭时,底下脚一踩上边的篦子的经线就交叉,梭子带着纬线从左边到右或者从右到左挡落在梭子盒子里,然后手拉缯篦挡把纬线夯实,就这样一踩一拉一夯实,吧嗒吧嗒一声声就织出了一匹匹的布。今年国庆期间回家给老爹拆洗被褥,褥子里子还是妈妈用这个织布机织就的手染蓝条间隔白底粗布,三十多年了还很耐用。
手织粗布、织布机唤起了对妈妈的怀念。记忆深处是晚上半醒半睡间耳边嘤嘤嗡嗡的纺线声,经线时几十个线筒齐转动欢快的刷刷声音,枣木梭子在缯篦前来回穿梭的哒哒织声。95年以前妈妈的织布机一年四季都搭着线卷,织完一卷再经一批。妈妈织布不赶进度,闲了就织几下,农忙了好多天都不上机。有时候饭前饭后也会响一会,下雨天会整天响起。小时候放学临近家门时,织布的声音清脆悦耳,远远听见我也就知道妈在家,一进门就有现成的饭吃。
手工织布是一个技术活,需要经过搓捻子、纺线、浆线,经线、刷线、掏缯、上机,织布等多个环节。小时候最喜欢参与妈妈经线,这个环节是确定布料成品的花色和纹路的第一个关键步骤。经一机的布,需要拿着排列好花色的几十根棉线来回走四五千米。中间的技术主要是经线大交,妈妈没走几步都会停下来把手中的线一根根交叉一个圈,整齐的挂在两头的桩子上,为下一步刷新和掏缯做准备。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守着浆线杆,一边听哪些线筒在妈妈手里欢快的转动形成的农家小交响曲。另一边就是看那个线筒完了就赶紧找一个同色的换上,不能短缺一个经线,否则就得返工。
七十年代农村主要的经济作物就是棉花,后来八十年代后期慢慢苹果、梨、冬枣、药材等经济作物就多起来。生产队时每年冬天会分配给各家各户一点棉花,后来包产到户后就自己种了。棉花多了自然妈妈的织布机使用的频率就高了一些。最初是纯白色的被褥里子和床单,后来慢慢染色做衣服了。那时候染布也是买的颜料自己染,主要是蓝的和红色。染料的外包装很是鲜艳,一个抱着小羊羔的妇女,每染一次布家里的烧碱味道会残留几天不去,妈妈的手也不能一次洗干净,有几天都是染料的颜色。一家人的棉衣棉裤里子和面子都是妈妈织的布,衣服穿烂了,也不舍得扔,也会做成纳鞋底的袼褙(音近似),变成家里人的一双双布鞋。
妈妈的织布手艺本来是要传给两个嫂子的,但她们好像压根就不想学。大哥结婚是在70年代末,那时候还是大锅饭生产队时期。妈妈是河南人,按他们的习俗是要给儿媳妇准备的一批手织棉布作为聘礼,为女方娘家陪嫁的被褥做里子。妈妈的箱子底很早就为儿子织好了几卷布,每个布头都精致的编成了麻花辫形状扎了红绳备用。80年我的大侄子出生后,按习俗应该是大嫂要给自己儿子早早织好棉布备用。妈妈把这个织布机搬到了大哥家,想给大嫂传承一下手艺,好像最后还是妈妈给孙子织就了这批布。小嫂子结婚时已经90年代初了,那阵手织布已经退出了日常生活,经济条件好了,大家都去买时尚的花布了,她更没有兴趣学习了。妈妈的手艺在儿媳妇哪没有得到传承,织布技术只传给了姐姐,也许耳濡目染她学的比较快。后来姐结婚后有一年要织点笼屉布就把这个妈妈的织布机拉到了她家,至今至少有20年了。
看妈妈织布很轻松手拉脚踩的,有一次我就缠着让妈妈教我。结果我一上机,才知道这真非一日之功。左右脚在下面交替踩,上面左右手分工一个拉梭一个拉缯篦,梭子根本不听话,手脚怎么也配合不到一起。我拉了几次都没有把梭子穿过刚好交错的经线,最后梭子还挂断了十多根。妈妈就让我下来,她一根一根把挂断的线头接起来,每一根都不能接错,接错了就过不了缯。两个接头要刚刚好不能长不能短,弥线接线时的打的结不能太大,否则织的布就不平不密了。为了弥补我的过错,我认真的学会了弥线头,按妈妈教的方法,把两个线头交错,拉起右边的尾线绕过左边交叉的线头,再把右边头线穿过线圈两手一拉就接好了,打的结很小。我至今都很汗颜,我这添乱的举动是不是让妈妈失望了,后面她也从来没有想过再教我织布,而打结弥线是我从妈妈哪学到的唯一一个女红。
家织布是纯棉做成,天然质朴,颜色单一,但不免粗糙,穿用舒适度远不及后来的机织洋布,花色繁多,选择面宽广。现在大多织布机已经成了乡村游中陈列品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与妈妈的织布机类似的标价一件1500元,我就给姐说,能卖钱。姐说那你帮着一卖,把钱给你三哥,呵呵,这家产还没人争了。
妈妈的织布机虽然不是什么值钱的古董,但珍藏了生活艰难时的温暖。小时候穿的裤子和袄,家里的被褥床单,门帘还有厨房用的笼屉布几乎都是妈妈用这个织的,只要不烂一直在用,最多的30多年了。妈妈自给自足的手工缓解了捉襟见肘的生活穿用的困难。那时候穿粗布是买不起洋布,现在用手织布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享受。这个织布机的珍贵在于它承载了我对一段时光的美好记忆,作为生活的见证,最终也会时过境迁,但它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作者简介

张红梅,70后,大荔人在阎良工作,财务工作者,喜欢素简生活,追求内心的丰盈。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0)

相关推荐

  • 【中州作家】乐悠悠:织布机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32] 织布机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我家的织布机,原料是柏木的.七十年代初打造. 柏树是从祖父坟园放的(锯的).溜腰(齐腰)处有三把头粗.当时放了两棵,一棵 ...

  • 【大荔文苑】李冬花:母亲的织布机

    母亲的织布机 文/李冬花 从小就经常看见妈妈坐在织布机上,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脚一踏,手一搬,十字莲花都动弹".这则谜语让我深深地幼小心灵记住了妈妈那架织布机.在六十年代,它在我 ...

  • 人世间‖梁 炜:母亲织布

    来稿选登 母亲织布 文/ 梁炜 母亲一沾上棉花,晚上就很少睡觉了. 白天,母亲要参加生产队里的生产劳动,做家务,作务那一亩七分自留地.晚上,她才能忙她的织布纺线活儿.棉花念子搓完了.接着就是纺线.那纺 ...

  • 农村老人用旧毛线织炕毯,7丈长6天完工,感叹年轻妇女无人会

    织布是一项传统的老手艺,经济匮乏的年代,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母亲油灯下"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还回响在60.70后的耳畔,但转瞬间,母亲已年迈,家里的织布机也不知所踪,母亲织布的场景 ...

  • 渐去的手工“牵机”“纺线”技艺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返"古",又喜欢上了纯天然绿色的"老粗布"制品.可我小的时候,身上穿的盖的铺的都 ...

  • 【中州作家】乐悠悠:老土布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41] 老土布     河南南阳      乐悠悠 老土布,又称为土布.粗布.棉布.用传统织布机,采用民间手工织布工艺,织造而成.   所谓老,祖祖辈辈的家乡人,穿 ...

  • 那些儿时传来的织布声

    一直以来,都想写写与织布有关的记忆,只是那时候还是太小,根本没来得及仔细观察,织布机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害怕自己写出了不确切的记忆,会贻笑大方. 今天,又是一个阴雨天,这让我关于织布的记忆再次复 ...

  • 纺花织布的年岁

    文  原创  图  来自网络 纺花织布的年岁 看了个"故乡故事"的节目,说的是特色老土布系列产品.老土布是中国千年来特有的国粹精品,用纯棉手工织就,绿色安全.透气吸汗,还可保健养生 ...

  • 华州记事:纺织娘的辛酸劳作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记事:纺织娘的辛酸劳作 作者 秦获幸 华州农谚有"枣芽发,种棉花"一说.在经过了播种,掐尖,抹裤腿好几道工序后,棉花没有辜负主人的期望 ...

  • 【汗滴化雨伴笔耕】贾敏菊//我学织布

    我学织布 我学织布 文/贾敏菊 土墙的院子里,牵牛花嘴吧张的很大,紫红色的,朵朵像小喇叭,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墙角里的蟋蟀在唱着欢快的歌曲,蚂蚁扛着半拉馒头在院子里爬行,蝶飞蜂舞,飞来飞去.女孩子们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