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平:草滩荷韵(摄影作者:张之良)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张慧平
草滩有荷塘数亩。
记得刚去农场分在试验组,班长张素华对我们几个知青问寒问暖,生怕怠慢了我们。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她的短发,她脸上的皱纹里满是岁月的沧桑。后来我随她去荷塘,第一次见到吃的莲菜,就藏在那脸盆大的叶子下面,我激动的恨不能从水里把那白嫩的莲菜捞上来。张班长说:莲菜好吃根难挖,你下水就知道苦了。
我至今忘不了穿上连着胶鞋的工作服,走在半人深的荷塘里,冰凉的河水浸渍的手指生疼,有时不小心被锋利的莲叶茎割烂,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哪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雅兴。
七十年代生活水平低,家家都没有冰箱等家用电器。秋天过后,荷花落败,莲藕逐渐生长成型,菜农会把荷塘里灌满河水,冬天的气温常在零下,天然的大冰箱益于保鲜,所以在冬天能吃到新鲜的莲菜不足为奇。挖莲菜要选择荷叶较多花开繁茂的地方,为了不伤莲藕,一双手就是最好的工具,用脚先摸索着莲根,底泥是否松软,再用手顺着莲藕挖下去,慢慢晃动使其脱离,不可生拉硬扯,那样莲菜断在泥里,菜农就会前功尽弃。
有一次,快过年的时候,队上派我和秀云跟着武过兵师傅进城卖莲菜,我怎么也想不到拖拉机会停在土门大桥。这里离我的中学很近,刚下车,摊子还没有摆好,教我政治课的刘宣老师就过来问:你这莲菜多钱一斤?我惊慌的钻在车厢下装着没看见。秀云帮他选了几根称好,看着刘老师的背影,我松了一口气。人来人往买菜的人不少,我掌称秀云收钱,武过兵站在车上吆喝,第一天生意还不错,一车莲菜下午就卖完。
第二天买卖刚开张,我在学校图书馆认识的金素梅老师来买菜,我实在躲不过去,就叫了一声:金老师!她看到是我,惊讶得嘴张多大:慧平!你怎么在这卖莲菜?我高兴地介绍说:这是我们种我们挖的莲菜。金老师点头表扬我真能干,我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下来。他乡遇故人,金老师是我下乡后第一个遇到的老师,我帮她拿了很多莲菜。秀云听说是我的老师,象征性地收了点钱。这里离我家很近,我们那时思想觉悟真高,没有想过把集体的财产往家里带一点。
在学校上语文课,我最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每天看着挖莲菜而受伤的手,我对荷花的真情实感是又爱又恨。时隔多年,每一次看到空荡荡的水塘,总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就想起草滩的荷塘,周边还有成片的芦苇,给我的心里平添一丝绿意和温暖。
从古到今,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天性,迷倒多少文人墨客,其中北宋散文家周敦颐之《爱莲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如今我们可以在公园、乡野、郊外欣赏千亩荷塘,可是它再大大不过我第一次见到的草滩荷塘。那是我走向社会的课堂,它教我品尝挖莲人的辛苦与付出,它教我做人当如莲洁身自好,不与污泥浊水同流合污,很多年过去,那一片碧绿始终在我的心底荡漾。
(文中插图照片由张之良拍摄。)
作者简介
张慧平,笔名文子,女,汉族,1956年4月生,中共党员,从1980年起,在《陕西工人报》《陕西建筑报》《华商报》多次发表通讯报道和散文。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