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藏书楼修缮后首展,解读“历史的底稿”
说起报纸,那是以前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报刊杂志这些纸质媒体,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也曾经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方式变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但纸媒依然是一部分人的热爱。而重温历史的瞬间,唤起的是当年新闻生产和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近日,3月份的首场“汇游徐家汇”活动,就邀请市民走进修缮后的徐家汇藏书楼,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讲述由他策展的《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中外报刊珍藏展》,300年的时间记录浓缩在了这一场纸媒展览中。
从1665年意大利传教士手绘的《中国新图志》,到去年5月,刊登新冠疫情讣告专版的《纽约时报》,展览时间跨度300年,选取了中外数十个国家的重要报刊,共计90余件。
张力奋教授
“200年前的这个纸媒,或许他的革命性的意义,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在讨论的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策展人张力奋认为,人类从原始部落时期开始,对记录和传播的这种意识,其实来源于他的一种生存的本能,“虽然我们的介质我们的技术会有进化,会有变化,但是我们背后的传播的本意其实没有大的变化。”在张力奋看来,要解决未来的问题必须要了解历史,整个近代文明,无论是技术文明,思想传播,全球化雏形的形成,包括知识、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印刷文明都是其中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所以我们回过头去看的话,即便要告别它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脱帽致敬。”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中的中外报刊涵盖数十种语言,大部分来自张力奋教授的私人收藏,上海图书馆也从馆藏中提供了数件报刊珍品。展览围绕“新闻史价值”“头版刊发重大新闻”“报刊的地域与国家分布”三条线索展开,既有“林肯遇刺身亡”“丘吉尔中风逝世”“尼克松访华”“披头士成员约翰列侬离世”等重大新闻事件,也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报刊的独特刊号,如《申报》1872年的创刊号、《金融时报》1888年的创刊号等,向曾经辉煌的纸媒和印刷文明致敬。
张力奋教授现场导览
张力奋为观众现场讲解展品由来
据介绍,此次展览也是徐家汇藏书楼在历经去年7个月的修缮之后,推出的首展。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副主任徐锦华介绍,修缮主要针对建筑外立面和屋面,内部结构空间没有做太大的调整,去年底修缮完成之后,今年一楼展厅就做了“历史的底稿”首展,向广大市民和读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