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327方】精
伤寒杂病论方
1.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可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原文指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呕,不能食,无寒热者,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也。欲攻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为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也。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卫气不谐也。所以然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不共谐和故也。复发其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辈;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后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此属阳明也。脉实者,可下之;脉浮大者,可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当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府、风池,却与桂枝汤。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疼烦,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者,与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中与也。
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中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发汗,若下之,不可更行桂枝汤。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若酒客病,亦不中与桂枝汤,得之必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太阳病,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乃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汤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服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温针者,四逆汤主之。
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汤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者,其故何也?师曰:此为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则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芍药甘草汤以救液;调胃承气汤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陨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2.桂枝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原文指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试教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也。
3.桂枝加桂汤
方剂组成: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温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4.桂枝加芍药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若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5.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酒洗)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若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6.桂枝加葛根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原文指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寒病,骨痛,胸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者,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7.桂枝加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原文指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8.桂枝加黄芪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黄汗之为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暮常盗汗者,此荣气热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若发热不止者,久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辙,轻者,久久身必瞤,瞤则胸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以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名黄汗也。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诸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加茵陈蒿散主之;假令脉浮,当从汗解者,宜桂枝加黄芪汤。
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若不汗,更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原文指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与之,佳。
10.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当归四两
细辛一两 人参二两 干姜一两半
右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原文指征:
痉病,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此风邪入厥阴也。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主之。
1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熬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失精家,少阴脉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者,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者,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亦主之。
12、芍药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服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温针者,四逆汤主之。
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汤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者,其故何也?师曰:此为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则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芍药甘草汤以救液;调胃承气汤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13、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以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14、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方剂组成: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
15、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方剂组成: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者,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6、桂枝去芍药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原文指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17、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8、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四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主之。
19、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若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0、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熬)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甚者,加人参三两。
原文指征:
火逆,下之,若温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22、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知母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诸肢节疼痛,身体羸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主之。
23、桂枝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24、桂枝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主之;桂枝人参汤亦主之。
25、桂枝当归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当归三两 半夏一升(洗) 芍药三两
黄柏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蚘者,宜乌梅丸。
26、桂枝当归牡丹桃仁枳实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当归二两 牡丹皮三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枳实二枚(炙)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涩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脉沉弦而急者,此为实也,桂枝当归牡丹桃仁枳实汤主之。
27、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枳实五枚(炙)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胸痹,心中悬痛者,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28、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茯苓四两 枳实二枚(炙)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肾脏结,则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涩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脉沉细而急者,此为实也,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29、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原文指征: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30、桂枝茯苓丸方
方剂组成:
桂枝(去皮) 茯苓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 芍药
右五味,各等分,杵为散,炼蜜为丸,如兔屎大。食前,饮服一丸,日再服。不知,渐加至三丸。
原文指征: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断后三月衄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31、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麻黄二两(去节)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细辛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汗出即愈。
原文指征: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主之。
32、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十八铢(去皮)? 芍药十八铢?? 麻黄十八铢(去节) 甘草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33、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一两 甘草一两(炙) 麻黄一两(去节)
杏仁二十四铢(去皮尖) 生姜一两(切) 大枣四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原文指征: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者,此名寒湿,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34、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原文指征: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35、炙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三十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和合,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脉结促、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也。炙甘草汤主之。
36、小建中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与之,以甘故也。
原文指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与小柴胡汤。
诸黄,小便自利者,当以虚劳法。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口燥咽干者,小建中汤主之。
妇人,腹中诸病痛者,当归芍药散主之;小建中汤亦主之。
37、黄芪建中汤方
方剂组成: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胶饴一升
右七味,以水七升,先煮六味,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气短,胸满者,加生姜合前成四两;若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若大便秘结者,去大枣,加枳实一枚;若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合。
原文指征:
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38、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方剂组成: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指征:
血痹,脉阴阳俱微,若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者,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9、黄芪桂枝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阴病,大便反鞕,腹中胀满者,此为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桂枝五物加干姜半夏汤主之。
40、黄芪芍药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和合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以美酒醢易之
原文指征: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肿若复汗出而发热,口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者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汤
41、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
方剂组成: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湿气中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42、黄芪当归汤方
方剂组成:
黄芪三两 当归一两半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妇人,半产,若漏下者,旋覆花汤主之;其虚弱者,黄芪当归汤主之。
43、乌头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
乌头五枚(熬去皮)
右一味,以蜜二升,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更服三合;又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原文指征:
寒疝,腹中痛,手足不仁,或逆冷,或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者,乌头桂枝汤主之。
44、栝蒌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
栝蒌根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者,此为痉也,栝蒌桂枝汤主之。
45、当归四逆汤方
方剂组成: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木通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46、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木通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擘) 人参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
47、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木通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擘)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十味,以清酒六升,水六升,和合,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
48、温经汤方
方剂组成:
吴茱萸三合 当归二两 芎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阿胶二两 牡丹皮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切)
右十味,以水一斗,先煮九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则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谓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知之?以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故唇口干燥也。温经汤主之。
49、奔豚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芎二两 当归二两 芍药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葛根五两 半夏四合(洗) 黄芩二两
生姜四两(切)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原文指征: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者,奔豚汤主之。
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
50、蜘蛛散方
方剂组成:
蜘蛛十四枚(熬) 桂枝一两(去皮)
右二味,杵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再服,蜜丸亦可。
原文指征:
病人,睾丸偏有大小,时有上下者,此名狐疝。宜先刺厥阴之俞,后与蜘蛛散。
51、王瓜根散方
方剂组成:
王瓜根三分 芍药三分 桂枝三分(去皮) 蟅虫三枚(去足)
右四味,杵为散,酒和服方寸匙,日三服。
原文指征:
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若一月再经,若阴肿者,王瓜根散主之。
52、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方剂组成: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切) 羊肉一斤(切)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合前成一斤;若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二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产后腹中疞痛,若虚寒不足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寒疝,腹中痛,若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53、当归散方
方剂组成:
当归一斤 黄芩一斤 芍药一斤 芎 一斤
白术半斤
右五味,杵为散,酒和服方寸匙,日再服。
原文指征:
妇人妊娠,身无他病,宜常与当归散,则临产不难,产后亦免生他病。
54、当归芍药散方
方剂组成: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芎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右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匙,温酒和,日三服。
原文指征:
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腹中诸病痛者,当归芍药散主之;小建中汤亦主之。
55、阿胶艾叶汤方
方剂组成:
地黄六两 芎二两? 阿胶三两 艾叶三两
当归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和合,先煮六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续下血却不绝者,假令妊娠腹中痛,此名胞阻也,阿胶艾叶汤主之。
56、阿胶生姜汤方
方剂组成:
地黄六两 芎二两? 阿胶三两 生姜三两(切)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和合,先煮六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妇人,陷经,漏下色黑如块者,阿胶生姜汤主之。
57、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方剂组成:
当归四两 贝母四合 苦参四两
右三味,杵为散,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原文指征: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58、当归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当归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者,当归附子汤主之。
59、麻黄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原文指征:
太阳病,头痛,发热,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此当发其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以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者,宜麻黄汤。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宜麻黄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也,宜麻黄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阳明中风,脉弦而浮大,短气,腹胀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涕,嗜卧,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解,腹满加哕者,不治。
脉浮而紧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60、麻黄加术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得汗,再服;得汗,停后服。
原文指征: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白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白术汤主之。
61、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一两(去节)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薏苡仁一合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病人,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因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
62、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服。
原文指征:
发汗,若下之,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63、麻黄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二两(去节) 茯苓三两 防己三两 赤小豆一升(浸令毛出,曝干)
白术三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湿气在内,与脾相博,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6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 赤小豆四十枚(浸令毛出曝干)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梓白皮一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原文指征:
伤寒,瘀热在里者,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65、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二两(去节)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66、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二两(去节)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白术汤主之。
67、麻黄升麻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一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去皮)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者,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68、越婢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六两(去节) 石膏半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69、越婢加白术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六两(去节) 石膏半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白术四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里水,一身面目黄肿,若脉沉,小便不利者,甘草麻黄汤主之;越婢加白术汤亦主之。
历节病,疼痛,两足肿,大小便不利,脉沉紧者,甘草麻黄汤主之;脉沉而细数者,越婢加白术汤主之。
70、越婢加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六两(去节) 石膏半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煎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也,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71、大青龙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出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出,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原文指征:
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中与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病溢饮者,当发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72、大青龙加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碎,绵裹)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出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原文指征:
若两感于寒,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者,小青龙加附子汤主之。
73、小青龙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
原文指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微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脉浮而紧,医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者,但气痞耳。小青龙汤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湿气在内,与脾相博,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发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
74、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方剂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二两(碎,绵裹)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也,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75、葛根汤方
方剂组成: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原文指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者,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若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76、葛根加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原文指征:
太阳与阳明合病,若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77、文蛤汤方
方剂组成: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石膏五两(碎,绵裹)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若不汗,更服之。
原文指征:
消渴,欲得水而食饮不休者,文蛤汤主之。
78、文蛤散方
方剂组成: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石膏五两(碎,绵裹)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杵为散,以沸汤和方寸匙,汤用五合调服。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者,加芍药三两。
原文指征: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与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79、半夏麻黄丸方
方剂组成:
半夏(洗) 麻黄(去节)
右二味,各等分,杵为散,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原文指征:
胸痹,心下悸者,责其有痰也。半夏麻黄丸主之。
80、甘草麻黄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麻黄四两(去节)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令汗出,不汗,再服。
原文指征:
里水,一身面目黄肿,若脉沉,小便不利者,甘草麻黄汤主之;越婢加白术汤亦主之。
历节病,疼痛,两足肿,大小便不利,脉沉紧者,甘草麻黄汤主之;脉沉而细数者,越婢加白术汤亦主之。
81、厚朴麻黄汤方
方剂组成:
厚朴五两(炙去皮) 麻黄四两(去节)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碎,绵裹)
杏仁半升(去皮尖) 半夏半升(洗) 五味子半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82、射干麻黄汤方
方剂组成:
射干三两 麻黄三两(去节) 半夏半升(洗) 五味子半升
细辛三两 生姜四两 大枣七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83、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乌头五枚(熬) 麻黄三两(去节)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五味,先以蜜二升,煮乌头,取一升,去滓,别以水三升,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蜜,再煎一二沸,温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原文指征:
历节病,疼痛,不可屈伸,脉沉弱者,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主之。
84、鼻塞散方
方剂组成:
蒲灰 细辛 皂荚(刮去皮) 麻黄(去节)
右四味,各等分,杵为散,和合。纳鼻中少许,嚏即愈。
原文指征: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浮大者,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也。纳药鼻中则愈,宜鼻塞散。
85、一物瓜蒂汤方
方剂组成:
瓜蒂二十枚(熬)
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之。
原文指征: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其脉微弱者,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猪苓加人参汤主之;一物瓜蒂汤亦主之。
86、瓜蒂散方
方剂组成:
瓜蒂(熬) 赤小豆(浸令毛出,曝干)
右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纳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成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匙,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中与也。
原文指征: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夫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宜瓜蒂散。
胸中满,欲吐不吐,下利时疏,无寒热,腹中绞痛,寸口脉弱而结者,此为宿食在上故也。宜瓜蒂散。
87、皂荚丸方
方剂组成:
皂荚半斤(刮去皮,酥炙)
右一味,杵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以膏汤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原文指征:
咳逆上气,时唾浊痰,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
88、蜀漆散方
方剂组成: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
右三味,各等分,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和服半钱匙。
原文指征:
疟病,多寒,若但寒不热者,此名牝疟。蜀漆散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亦主之。
89、三物小白散方
方剂组成: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右三味,杵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匙,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
原文指征: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与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90、小柴胡汤方
方剂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身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令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去生姜,加干姜二两。
原文指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饮,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食饮。脏腑相连,其痛必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伤寒,差后,复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胁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者,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
寒病,两胁下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者,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
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小柴胡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发热,心下满,干呕,续自微汗出者,小柴胡汤主之。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则必冒,冒则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令头汗出也。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者,小柴胡汤主之。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者,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汤。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与小柴胡汤。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宜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与柴胡加芒硝汤。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者,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医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阳明中风,脉弦而浮大,短气,腹胀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涕,嗜卧,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解,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可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太阳病,六七日,脉迟而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
伤寒与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也。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若以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者,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柴胡汤不中与也。
91、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茯苓四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小便痛閟,下如栗状,少腹拘急,痛引脐中者,此名曰淋,此热结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
92、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方剂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阴病,吐逆,腹中时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93、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方剂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9切)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者,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94、大柴胡汤方
方剂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酒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一二沸,温服二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医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者,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不大便者,大柴胡汤主之。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大柴胡汤。
95、柴胡加芒硝汤方
方剂组成: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半夏二合半(洗)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合
右八味,以水四升,先煮七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差,更作服。
原文指征: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宜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与柴胡加芒消汤。
9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方剂组成: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龙骨一两半 牡蛎一两半(熬)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酒洗) 铅丹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擘)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先煮十一味,取四升,去滓,纳大黄,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原文指征: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97、柴胡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芍药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半(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擘)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风病,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者,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98、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方剂组成: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原文指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疟病,多寒,若但寒不热者,此名牝疟。蜀漆散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亦主之。
99、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柴胡半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胁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者,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00、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柴胡四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二合(洗)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寒病,两胁下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者,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胁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101、防己黄芪汤方
方剂组成:
防己四两 黄芪五两 白术四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喘者,加麻黄一两半;若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两;若气上冲者,加桂枝三两;若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两。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被绕腰下,温令有微汗,差。
原文指征: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102、旋覆花代赭石汤方
方剂组成:
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碎,绵裹)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代赭汤石汤主之。
103、甘草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举,甘草泻心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狐;蚀于阴为惑。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色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阴肿,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散薰之。
104、生姜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
生姜四两(切)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干姜一两 黄连一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05、半夏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也。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06、黄连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原文指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07、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者,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10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方剂组成: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原文指征: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09、黄芩汤方
方剂组成: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原文指征: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 脉迟,医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110、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二两(酒洗)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心气不足,吐血,若衄血者,泻心汤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则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后治其痞。治吐,宜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治痞,宜泻心汤。
111、附子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三两(酒洗)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别煮取汁)
右四味,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12、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热病,面赤,口烂,心中痛,欲呕,脉洪而数者,此热邪干心也。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113、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二两(酒洗)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后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114、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二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洗) 猪胆大者一枚(取汁)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猪胆汁,和合令相得,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热病,身热,左胁痛,甚则狂言乱语,脉弦而数者,此热邪乘肝也,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主之。
115、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一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热病,口渴,咳嗽,痛引胸中,不得太息,脉短而数者,此热邪乘肺也,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主之。
116、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暑,夜卧不安,烦躁,谵语,舌赤,脉数者,此暑邪干心也。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主之。
117、小陷胸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纳诸药,再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18、栝蒌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
栝蒌实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茯苓三两 半夏三合(洗) 黄连二两
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原文指征:
伤暑,心下有水气,汗出,咳嗽,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弱而滑者,栝蒌茯苓汤主之。
119、黄芩牡丹栝蒌半夏枳实汤方
方剂组成:
黄芩三两 牡丹皮二两 栝蒌实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半夏半升(洗)
枳实二枚(炙)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燥病,目赤,口苦,咽干,胁下痛,脉弦而数者,此燥邪乘肺也。黄芩牡丹栝蒌半夏枳实汤主之。
120、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方剂组成:
栝蒌实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121、栝蒌薤白半夏白酒汤方
方剂组成:
栝蒌实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洗)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白酒汤主之。
122、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方
方剂组成:
枳实四枚(炙)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去)皮 厚朴四两(炙去皮)
栝蒌实一枚(共皮子捣)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纳诸药,煮数沸,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栝蒌汤主之;桂枝人参汤亦主之。
123、旋覆花汤方
方剂组成:
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
原文指征:
胸痹,其人常欲蹈,若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旋覆花汤主之。
124、吴茱萸汤方
方剂组成: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指征: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胠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吴茱萸汤主之。
趺阳脉微而弦,法当腹满。若不满者,必大便难,两胠疼痛,此为虚寒也。当温之,宜吴茱萸汤。
125、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方剂组成:
葶苈如弹丸大(熬令黄色,捣丸)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两味,以水三升,先煮大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原文指征:
支饮,喘不得息者,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者,此为肺胀也。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126、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方
方剂组成:
葶苈三合(熬) 栝蒌实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桔梗三两 牡丹皮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肺脏结,则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者,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脉短而弦急者,此为实也。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主之。
127、黄连黄芩麦门冬桔梗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一两半 黄芩三两 麦门冬二合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风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嗌干,善噫,咽肿,喉痹,脉浮洪而数者,此风邪乘心也。黄连黄芩麦门冬桔梗甘草汤主之。
128、桔梗汤方
方剂组成: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也,桔梗汤主之。
膈间停留瘀血,若吐血色黑者,桔梗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咽中痛,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129、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方
方剂组成: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泽泻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则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反治其痞。治吐,宜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治痞,宜泻心汤。
130、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方
方剂组成: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炙) 枳实四枚(炙) 芍药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风病,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嗌干,肩背痛,脉浮弦而数者,此风邪乘肺也,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主之。
131、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方
方剂组成: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炙) 枳实四枚(炙) 芍药三两
地黄三两 牡丹皮二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风病,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嗌干,肩背痛,脉浮弦而数,此风邪乘肺也,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主之;若流于大肠,则大便燥结,或下血,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主之。
132、苦酒汤方
方剂组成: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右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痛引喉旁,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133、半夏散方
方剂组成: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右三味,各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一方寸匙,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二方寸匙,再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原文指征:
少阴病,咽中痛,脉反浮者,半夏散主之。
134、小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
半夏一升(洗) 生姜半斤(切)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诸呕,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支饮,口不渴,作呕者,若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
黄家,小便色不变,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135、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
半夏一升(洗) 生姜半斤(切) 茯苓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136、半夏干姜散方
方剂组成:
半夏(洗) 干姜
右二味,各等分,杵为散,取方寸匙,以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原文指征:
干呕,哕逆,吐涎沫者,半夏干姜散主之。
137、生姜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
生姜一斤(切,捣汁) 半夏半升(洗)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去滓,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原文指征: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138、半夏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
半夏一升(洗) 茯苓四两 泽泻二两 生姜一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小便利,即愈。
原文指征:
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也。宜半夏茯苓汤。
139、竹茹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
竹茹二两 栝蒌根三两 半夏半升(洗) 茯苓三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伤暑,发热,无汗者,水行皮中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与竹茹半夏汤。
140、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方剂组成:
干姜一两 人参一两 半夏二合(洗)
右三味,杵为散,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五丸,日三服。
原文指征:
妊娠,呕吐不止者,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141、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
方剂组成:
半夏一升(洗) 厚朴三两(炙去皮)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切)
苏叶二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若咽痛者,去苏叶,加桔梗二两。
原文指征: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主之。
142、甘遂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洗)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再煎取八合,顿服之。
原文指征:
病人,脉伏,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者,此为有留饮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143、橘皮汤方
方剂组成: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切)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原文指征: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144、橘皮竹茹汤方
方剂组成:
橘皮二两 竹茹二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炙)
生姜半斤(切) 大枣三十枚(擘)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哕逆,其人虚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145、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方剂组成:
橘皮一斤 枳实三枚(炙) 生姜半斤(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胸痹,胸中气塞,若短气者,此为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子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146、排脓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切) 大枣十枚(擘)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服五合,日再服。
原文指征:
问曰:寸口脉微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师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此名金疮。无脓者,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脓者,排脓散主之,排脓汤亦主之。
147、排脓散方
方剂组成:
枳实十六枚(炙)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原文指征:
问曰:寸口脉微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师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此名金疮。无脓者,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脓者,排脓散主之,排脓汤亦主之。
148、枳实芍药散方
方剂组成:
枳实(炙) 芍药
右二味,各等分,杵为散。麦粥和服方寸匙,日三服。
原文指征:
产后,腹痛,烦热不得卧者,不可下也。宜枳实芍药散,以和之。
149、枳实栀子豉汤方
方剂组成: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一升(绵裹)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纳香豉,更煮取五六沸,去滓,分温再服。覆取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原文指征: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150、枳实白术汤方
方剂组成:
枳实七枚(炙)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水饮,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枳实白术汤主之。
151、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枳实四枚(炙) 白术二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飱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者,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著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152、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枳实四枚(炙) 厚朴二两(炙去皮)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者,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若流于腑,则腹满而胀,不啫食,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主之。
153、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枳实四枚(炙) 橘皮二两 桔梗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脉沉而迟者,此寒邪乘肺也。甘草干姜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15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155、厚朴四物汤方
方剂组成:
厚朴三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半夏半升(洗) 橘皮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为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156、厚朴七物汤方
方剂组成: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黄三两(酒洗) 枳实五枚(炙)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夜二服。
原文指征:
阳明病,发热,十余日,脉浮而数,腹满,饮食如故者,厚朴七物汤主之。
157、厚朴大黄汤方
方剂组成:
厚朴半斤(炙去皮) 大黄四两(酒洗)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取。不差,更作服。
原文指征: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158、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厚朴三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阴病,脉滑而实者,此为宿食也。当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159、白术散方
方剂组成:
白术 芎 蜀椒(去目汗) 牡蛎(熬)
右四味,各等分,杵为散。酒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夜一服。
原文指征:
妊娠,身有寒湿,若腹痛,若心烦、心痛,不能饮食,其胎跃跃动者,宜养之。白术散主之。
160、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
方剂组成:
白术三两 石膏半斤(碎,绵裹) 半夏半升(洗) 干姜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若渴者,加人参二两,黄连一两。
原文指征:
吐、利,发热,脉濡弱而大者,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
161、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
方剂组成: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洗) 枳实一枚(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先吐,后利,腹中胀痛,无寒热,脉濡弱而涩者,此为有宿食也。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
162、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方剂组成: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发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
163、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
方剂组成:
白术二两 枳实二枚(炙)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干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脾脏结,则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紧而涩者,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
164、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
方剂组成:
白术三两 枳实一枚(炙) 干姜一两 白蜜二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蜜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阴病,大便反鞕,腹中胀满者,此为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桂枝五物加干姜半夏汤主之。
165、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厚朴四两(炙去皮) 石膏半斤(碎,绵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者,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166、茯苓白术戎盐汤方
方剂组成: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如弹丸大二枚
右三味,先以水一斗,煮二味,取三升,去滓,纳戎盐,更上微火一二沸化之,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小便不利,其人有水气在血分者,滑石乱发白鱼散主之;茯苓白术戎盐汤亦主之。
167、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宜茯苓白术甘草汤。
168、茯苓杏子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茯苓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服。
原文指征:
胸痹,胸中气塞,若短气者,此为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子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169、茯苓泽泻汤方
方剂组成: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炙) 桂枝二两(去皮)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切)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消渴,欲饮水,胃反而吐着,茯苓泽泻汤主之。
170、茯苓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茯苓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17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方剂组成: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肾脏结,则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涩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17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利,即愈。
原文指征: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脉沉弦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73、葵子茯苓散方
方剂组成:
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原文指征:
妊娠,有水气,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者,葵子茯苓散主之。
174、防己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175、木防己汤方
方剂组成:
木防己三两 石膏如鸡子大十二枚(碎,绵裹) 桂枝二两(去皮)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若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己汤主之;不差,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176、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方剂组成:
木防己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即愈。
原文指征: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若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己汤主之;不差,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177、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方剂组成:
防己一两 椒目一合(去汗) 葶苈一合(熬令黄色) 大黄一两(酒洗)
右四味,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
原文指征: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主之。
178、五苓散方
方剂组成: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杵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原文指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发汗已,脉浮而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消渴,脉浮,若微热,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为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口渴而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与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太阳病,脉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如未下之,其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法治之。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发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
179、五苓加茵陈蒿散方
方剂组成: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 茵陈蒿十八铢
右六味,杵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180、猪苓汤方
方剂组成: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去皮)?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碎)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夫病在诸脏,欲攻,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仿此。
181、猪苓加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去皮)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碎) 人参三两
右六味,以水四升,先煮五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阳中暍,身热,疼痛,其脉微弱者,以夏月伤于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猪苓加人参汤主之;一物瓜蒂汤亦主之。
182、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方剂组成: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去皮)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碎) 黄连一两 牡丹皮一两
右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者,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183、滑石乱发白鱼散方
方剂组成:
滑石一斤 乱发一斤(烧) 白鱼一斤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匙,日三服。
原文指征:
小便不利,其人有水气在血分者,滑石乱发白鱼散主之;茯苓白术戎盐汤亦主之。
184、泽泻汤方
方剂组成: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心下有支饮,其人若冒眩者,泽泻汤主之。
185、牡蛎泽泻散方
方剂组成:
牡蛎(熬) 泽泻 栝蒌根 蜀漆(洗去腥) 葶苈(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腥)
右七味,各等分,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原文指征: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186、泽漆汤方
方剂组成:
泽漆三升 紫参五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东流水五斗,先煮泽漆,取一斗五升,纳诸药,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五合,日夜服尽。
原文指征:
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187、栝蒌瞿麦薯蓣丸方
方剂组成:
栝蒌根二两 瞿麦一合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茯苓三两
右五味,杵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可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原文指征:
小便不利,其人有水气,若渴者,括蒌瞿麦薯蓣丸主之。
188、真武汤方
方剂组成: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合前成四两;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合前成半斤。
原文指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也。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189、肾气丸方
方剂组成:
干地黄半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牡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桂枝一两(去皮)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八味,杵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温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渐加至二十五丸。白饮下亦可。
原文指征:
消渴,小便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肾气丸主之。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肾气丸主之。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谓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其小便则愈。肾气丸主之。
190、十枣汤方
方剂组成: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右三味,各等分,别捣筛为散。以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羸者服半钱匙,平旦温服之。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匙;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原文指征: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悬饮,胸痛,脉沉而弦者,十枣汤主之。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也。十枣汤主之。
191、狼牙汤方
方剂组成:
狼牙三两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箸如茧大,浸汤沥阴中,洗之,日四遍。
原文指征:
少阴脉滑而数者,此为阴生疮也。若蚀烂者,狼牙汤主之。
192、蛇床子散方
方剂组成:
蛇床子一合
右一味,杵为散,以白粉(即铅粉)少许,和合,如枣核大,绵裹纳阴中,自温。
原文指征:
妇人,阴寒者,蛇床子散主之。
193、矾石丸方
方剂组成: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去皮尖)
右二味,杵为散,炼蜜为丸,如枣核大。纳阴中。剧者,再纳之。
原文指征:
妇人,经水闭,脏坚癖,下白物不止者,此中有干血也,矾石丸主之。
194、硝石矾石散方
方剂组成:
硝石 矾石(烧)
右二味,各等分,杵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大便黑,小便黄,是其候也。
原文指征:
女劳,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若腹胀如水状,大便溏而黑,胸满者,为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195、烧裩散方
方剂组成:
右煎取妇人中裩近隐处,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则取男子裩裆烧,和服如法。
原文指征: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短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196、苦参汤方
方剂组成:
苦参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薰洗,日三次。
原文指征: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狐;蚀于阴为惑。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色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阴肿,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散薰之。
197、诃黎勒散方
方剂组成:
诃黎勒十枚(煨)
右一味,杵为散。粥饮和,顿服之。
原文指征:
气利者,诃黎勒散主之。
198、雄黄散方
方剂组成:
雄黄一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筒瓦二枚合之,纳散于中,以火烧烟,向肛薰之。
原文指征: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狐;蚀于阴为惑。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色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阴肿,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散薰之。
199、猪膏乱发煎方
方剂组成: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合,煎之,发消药成。分温再服。病从小便出。
原文指征:
阳明病,身黄,津液枯燥,色暗不明者,此为热入血分也。猪膏乱发煎主之。
胃气下泄,阴吹而喧,如矢气者,此为谷道实也。猪膏乱发煎主之。
200、猪肤汤方
方剂组成: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即铅粉)五合,熬香,和合相得,分温六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201、猪胆汁导方
方剂组成:
猪胆大者一枚
右一味,泄汁,和醋少许,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甚多。
原文指征: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便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以通之;若王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
202、王瓜根导方
方剂组成:
王瓜根一枚
右一味,捣取汁,以水解之,灌谷道中,即通。
原文指征: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便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以通之;若王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
203、蜜煎导方
方剂组成:
食蜜七合
右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可丸时,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纳谷道中,以手紧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原文指征: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便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以通之;若王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
204、白蜜煎方
方剂组成:
人参二两 地黄六两 麻仁一升 白蜜八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五升,去滓,纳蜜,再煎一二沸,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原文指征:
动作头痛,短气,有潮热者,此属阳明也。白蜜煎主之。
205、麻仁白蜜煎方
方剂组成:
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麻仁,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再煎微沸,和合,小冷,顿服之。
原文指征:
燥病,口渴,咽干,喘,咳,胸满痛,甚则唾血,脉浮短而急者,此燥邪干肺也,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若移于大肠,则大便难,口渴,欲饮水,脉急大下尺者,麻仁白蜜煎主之。
206、麻子仁丸方
方剂组成: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酒洗)?
厚朴一斤(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
右六味,杵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不知,渐加,以知为度。
原文指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07、大陷胸丸方
方剂组成:
大黄半斤(酒洗) 葶苈半斤(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
右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方寸匙,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度。禁忌如药法。
原文指征:
结胸证,头项强,如柔痉状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208、大陷胸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六两(酒洗)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匙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煎一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原文指征:
何谓结胸?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误下故也。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而急,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也,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09、大黄甘遂阿胶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甘遂二枚 阿胶三两
???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胶烊消,温顿服之。
原文指征: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若经后、产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阿胶汤主之。
210、大黄厚朴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六两(炙去皮) ?甘草三两(炙)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原文指征:
热病,腹中痛,不可按,体重,不能俯仰,大便难,脉数而大者,此热邪乘脾也,大黄厚朴甘草汤主之。
211、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二两(酒洗) 厚朴三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半夏一升(洗)
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脾脏结,则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紧而涩者,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气,脉沉紧而急者,此为实也。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212、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石膏一斤(碎,绵裹)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枳实三枚(炙) ?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者,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213、大黄芒硝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黄柏四两 芒硝四合 栀子十四枚(擘)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煎取一升,顿服之。
原文指征: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者,此为表和里实也,当下之,宜大黄芒硝汤。
214、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大便利,止后服。
原文指征: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者,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若不大便六七日,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215、大黄香蒲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216、大黄牡丹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牡丹皮三两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冬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煎一二沸,温顿服之,有脓者,当下脓;无脓者,当下血。
原文指征: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反恶寒者,此为肠外有痈也。其脉沉紧者,脓未成也,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也,可下之,大黄牡丹汤主之。
217、大黄附子细辛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三两(酒洗)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一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原文指征:
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微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细辛汤。
218、大黄蟅虫丸方
方剂组成:
大黄十两(酒洗)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炙) 桃仁一升(去皮尖)
杏仁一升(去皮尖) 芍药四两 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去翅足,熬) 水蛭百枚(熬)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去足)
右十二味,杵为散,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原文指征: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饮伤、饥伤、忧伤、房室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当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219、下瘀血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三两(酒洗)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蟅虫二十枚(去足)
右三味,以酒一升,水一升,和合,煮取八合,去滓,温顿服之。当血下如豚肝,即愈。
原文指征:
病人,如有热状,腹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者,此名阴伏,有瘀血也。当下之,宜下瘀血汤。
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与枳实芍药散。假令不差,此为腹中有瘀血著于脐下也。下瘀血汤主之。
220、抵挡汤方
方剂组成:
水蛭三十枚(熬) 虻虫二十枚(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
妇人,时腹痛,经水时行时止,止而复行者,抵挡汤主之。
阳明病,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以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也;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为有瘀血也。宜抵挡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者,必协热便脓血也。
221、抵挡丸方
方剂组成:
水蛭三十枚(熬) 虻虫二十枚(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原文指征:
伤寒,发热,少腹满,当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可不余药。宜抵挡丸。
222、茵陈蒿汤方
方剂组成: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蒿,减六升;纳诸药,更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以黄从小便去故也。
原文指征: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病,身热,不能食,食则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者,此名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23、桃仁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大黄四两(酒洗)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合
右五味,以水七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先食,温服七合,日三服。当微利。
原文指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
224、调胃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225、小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一升二合,去滓,纳大黄,再煎一二沸,去滓,分温再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余勿服。
226、大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一服下者,余勿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二日,发热,不解,蒸蒸发热者,此属阳明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故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弱,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中与之;若但欲呕,腹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所以然者,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阳明病,若吐、若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芍药甘草汤以救液;调胃承气汤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发汗后,恶寒者,以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辈。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者,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辈。
太阴病,脉滑而实者,此为有宿食也。宜承气辈。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此转属阳明也。宜承气辈。
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若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与小承气汤以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下利,谵语者,此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夫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问曰:阳明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气汤主之。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为恶露不尽也。若不大便,烦躁,发热,脉微实者,宜和之;若日晡所烦躁,食则谵语,至夜则愈者,大承气汤主之。
郁冒,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家实也,大承气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病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痉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者,必介齿,宜大承气汤。
太阳病,六七日不大便,汗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剋责,名曰负也。脉滑而数者,此为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此属阳明也。脉实者,可下之;脉浮大者,可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息不得卧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阳明病,潮热,大便已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中与之。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也。须过经乃可攻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大便初鞕后溏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矢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证,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眼合色赭,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227、甘草干姜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脉沉而迟者,此寒邪乘肺也。甘草干姜汤主之。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者,此为肺冷也。甘草干姜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服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228、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白术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寒病,骨痛,阴痹,腰痛,肩背颈项引痛,腹胀,大便难,脉沉而迟者,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229、理中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理中者,理中焦。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理中、四逆辈。
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飱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者,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
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
腹中胀满而痛,时时上下,痛气上则吐;痛气下则利,脉濡而弱者,理中汤主之。
夫病人,腹痛绕脐,此为阳明风冷,谷气不行,医反下之,其气必冲。若不上冲者,心下则痞,当温之,宜理中汤。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发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
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故也。虚者,脉濡而弱,宜理中汤;实者,脉急而促,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230、理中丸方
方剂组成: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捣筛,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可益至三四丸。
原文指征: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此为胸上有寒也,当温之,宜理中丸。
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231、理中加黄芪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黄芪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阴病,不吐,不腹满,但遗矢无度者,此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232、理中加人参栝蒌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四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栝蒌根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短气,脉濡而弱者,理中加人参栝蒌汤主之。
233、理中加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饮水即吐,食谷则利,脉迟而弱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霍乱,转筋,必先其时已有寒邪留于筋间,伤其荣气,随证而发,脉当濡弱,反见弦急,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234、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为津液伤也,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主之。
235、大建中汤方
方剂组成:
蜀椒二合(去目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胶饴一升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饴,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原文指征:
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出,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236、四逆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原文指征:
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复下利而厥逆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若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小便反利,身有微热,若厥者,为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痛,身体疼痛者,当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理中、四逆辈。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为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237、四逆加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伤寒,微利,而复利,利自止者,此为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238、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吴茱萸半升 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原文指征:
呕吐,甚则蚘出,下利时密时疏,身微热,手足厥冷,面色青,脉沉弦而紧者,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主之。
239、四逆散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人参二两
右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若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并主下利;若悸者,加桂枝三两;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四两;若腹中痛者,加芍药二两;若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二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240、茯苓四逆汤方
方剂组成: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指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241、通脉四逆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若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若腹中痛者,加芍药二两;若干呕者,加生姜二两;若咽痛者,加桔梗二两;若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合前成三两。
原文指征: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或面色赤;或腹中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悲喜,时发眩,仆而不知人,脉微欲绝者,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242、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猪胆汁半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猪胆汁,搅匀,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243、白通汤方
方剂组成: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244、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方剂组成: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一合
人尿五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一升,去滓,纳猪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人尿,亦可用。
原文指征: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已,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245、干姜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
原文指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而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246、人参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炮) 半夏半升(洗)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五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原文指征: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尺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与人参干姜汤。
247、人参干姜汤
方剂组成: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炮)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原文指征: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尺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与人参干姜汤。
248、甘草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即解。若能食,汗出复烦者,再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佳。
原文指征: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若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249、白术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白术四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初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原文指征: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250、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身疼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以子脏开故也。当与附子汤,温之。
251、附子粳米汤方
方剂组成: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枚(擘)
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阳明病,腹中切痛,雷鸣,逆冷,呕吐者,此为虚寒也。附子粳米汤主之。
252、天雄散方
方剂组成:
天雄三枚(炮去皮) 白术六两 桂枝六两(去皮) 龙骨三两
右四味,杵为散,酒和服半钱匙,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原文指征:
失精家,少阴脉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者,此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者,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亦主之。
253、大乌头煎方
方剂组成: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羸者服五合。不差者,明日更服。
原文指征:
厥阴病,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则为寒疝,绕脐而痛,手足厥冷,是其侯也。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254、乌头赤石脂丸方
方剂组成:
乌头一枚(熬) 蜀椒一合(去目汗) 附子一枚(炮去皮)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两
右五味,杵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原文指征:
胸痹,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者,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255、薏苡附子散方
方剂组成:
薏苡十五合 附子大者十枚(炮去皮)
右二味,杵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
原文指征:
胸痹,时缓时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256、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方剂组成:
薏苡十分 附子二分(炮去皮) 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匙,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小便当下血。
原文指征: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者,此为肠内有痈也。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257、九痛丸方
方剂组成:
附子三枚(炮去皮) 狼毒四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吴茱萸一合
右六味,杵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强人服三丸,羸者服二丸,日三服。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冷气上冲,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原文指征:
胸痹,心下痛,若有恶血积冷者,九痛丸主之。
258、禹余粮丸方
方剂组成:
禹余粮四两 人参三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 五味子三合
茯苓三两 干姜三两
右六味,杵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二十丸,日三服。
原文指征: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者,与禹余粮丸。
259、乌梅丸方
方剂组成: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枚(炮去皮) 蜀椒四合(去目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原文指征: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又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者,宜桂枝当归汤;吐蚘者,宜乌梅丸。
260、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方剂组成: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者,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261、桃花汤方
方剂组成: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262、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方剂组成:
赤石脂一斤(碎) 太乙禹余粮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益甚;医以理中汤与之,利仍不止。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也。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263、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外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若发汗,则谵语,遗尿;若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汗出。若自汗者,宜白虎汤;若自利者,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故也。虚者,脉濡而弱,宜理中汤;实者,脉急而促,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264、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石膏半斤(碎,绵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者,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
265、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黄芩三两 石膏半斤(碎,绵裹)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病温,口渴,咳嗽,衄不止,脉浮而数大者,此温邪乘肺也。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266、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碎,绵裹)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燥病,口渴,咽干,喘,咳,胸满痛,甚则唾血,脉浮短而急者,此燥邪干肺也。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267、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竹叶两把 石膏半斤(碎,绵裹) 黄芩三两 泽泻二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268、竹叶汤方
方剂组成: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桔梗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头痛,汗出而喘,脉弦数者,竹叶汤主之。
269、竹皮大丸方
方剂组成:
竹茹二分 石膏一分 桂枝一分(去皮) 甘草七分(炙)
白薇一分
右五味,杵为散,枣肉和丸,如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服,夜二服。若热多者,倍白薇。
原文指征:
产后,烦热,呕逆,无外证者,此为乳中虚也。竹皮大丸主之。
270、竹叶石膏汤方
方剂组成: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碎,绵裹)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取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浮,口渴,汗出,神昏,气短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271、人参石膏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三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 半升(洗)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暑,脉弱,口渴,大汗出,头晕着,人参石膏汤主之。
272、白虎汤方
方剂组成: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寒,脉滑而厥者,此为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浮滑,此为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
燥病,色黄,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难,脉数而滑者,此燥邪乘脾也。白虎汤主之。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者,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者,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辈。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若发汗,则谵语,遗尿;若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汗出。若自汗者,宜白虎汤;若自利者,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之也。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
273、白虎加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4、白虎加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三两(去皮)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疟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作呕者,此名温疟。宜白虎加桂枝汤。
275、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三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者,此名疸疟。白虎加桂枝人参汤主之。
276、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方
方剂组成: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一两(去皮) 人参三两 芍药三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干,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
277、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方
方剂组成: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煮米熟汤成,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者,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278、白虎加地黄汤方
方剂组成: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蹇,神昏,宜栀子汤;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半夏茯苓汤。
279、栀子汤方
方剂组成:
栀子十四枚(擘) 黄芩二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纳诸药,再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蹇,神昏,宜栀子汤;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半夏茯苓汤。
280、栀子豉汤方
方剂组成: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纳豉,再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原文指征:
发汗,若下之,其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若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而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烦,心愦愦而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若复烦,按之心下濡者,此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281、栀子甘草豉汤方
方剂组成:
栀子十四枚(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二升半,纳豉,再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原文指征:
发汗后,若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干姜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282、栀子生姜豉汤方
方剂组成:
栀子十四枚(擘) 生姜五两(切) 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二升半,纳豉,再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原文指征:
发汗后,若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干姜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283、栀子干姜汤方
方剂组成:
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原文指征:
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发汗后,若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干姜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284、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方剂组成:
栀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原文指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285、栀子大黄汤方
方剂组成: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酒洗) 枳实五枚(炙) 香豉一升(绵裹)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阳明病,身热,发黄,心中懊憹,或热痛,因于酒食者,此名酒疸,栀子大黄汤主之。
286、栀子黄柏汤方
方剂组成:
栀子十四枚(擘) 黄柏二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伤寒,身热,发黄者,栀子黄柏汤主之。
287、栀子连轺甘草栝蒌汤方
方剂组成:
栀子十四枚(擘) 连轺二两 甘草二两(炙) 栝蒌根四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燥病,口烂,气上逆,胸中痛,脉大而涩者,此燥邪乘心也。栀子连轺甘草栝蒌汤主之。
288、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再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二三日,咽中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289、甘草粉蜜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白粉(即铅粉)一两 蜜四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止后服。
原文指征:
病人,呕吐涎沫,心痛,若腹痛,发作有时,其脉反洪大者,此虫之为病也。甘草粉蜜汤主之。
290、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三两(炙)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擘)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妇人,脏躁,悲伤欲哭,数欠伸,象如神灵所作者,甘草小麦大枣汤主之。
291、酸枣仁汤方
方剂组成:
酸枣仁二升 知母二两 甘草一两(炙) 茯苓二两 芎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先煮酸枣仁,取六升,纳诸药,再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虚劳,虚烦不得眠者,酸枣仁汤主之。
292、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三两 地黄半斤 龙骨三两 牡蛎四两(熬)
茯苓四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则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293、麦门冬汤方
方剂组成: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洗)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粳米三合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原文指征:
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294、栝蒌牡蛎散方
方剂组成:
栝蒌根 牡蛎(熬)
右二味,各等分,杵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
原文指征: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不差,与栝蒌牡蛎散方。
295、紫参汤方
方剂组成: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炙)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纳甘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下利,腹痛,若胸痛者,紫参汤主之。
296、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方
方剂组成:
地黄六两 半夏半升(洗) 牡蛎二两(熬) 酸枣仁三合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297、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
地黄半斤? 黄柏六两? 黄连三两? 半夏一升(洗)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热病,咽中干,腰痛,足热,脉沉而数者,此热邪移肾也,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主之。
298、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
方剂组成: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茯苓三两 栝蒌根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燥病,咽干,喉痛,少腹急痛,小便赤,脉沉而急者,此燥邪移肾也。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主之。
299、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方剂组成: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病温,发热,从腰以下有水气,甚则少腹热痛,小便赤数,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300、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方剂组成:
地黄半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者,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
301、柏叶阿胶汤方
方剂组成:
柏叶三两 阿胶二两 干姜二两(炮)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原文指征: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囿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
302、黄连阿胶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指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之也。
303、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阿胶一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病温,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脉急数,上寸口者,此温邪干心也。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主之。
304、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半夏半升(洗)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茯苓三两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原文指征:
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者,连轺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305、连轺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
方剂组成:
连轺三两 阿胶一两半 半夏半升(洗) 赤小豆三合(浸令毛出,曝干)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指征:
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者,连轺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306、黄连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二两 茯苓三两 阿胶一两半 芍药三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洗)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若胸中热甚者,加黄连合前成三两;腹满者,加厚朴二两;人虚者,加甘草二两;渴者,去半夏,加括蒌根二两。
原文指征:
便脓血,相传为病,此名疫利。其原因于夏,而发于秋,热燥相搏,逐伤气血,流于肠间,其后乃重,脉洪变数者,黄连茯苓汤主之。
307、黄土汤方
方剂组成:
灶中黄土半斤 甘草三两(炙) 干地黄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炮) 阿胶三两 黄芩三两
右七味,以水八升,先煮六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黄土汤亦主之。
下血,先便而后血者,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308、柏叶汤方
方剂组成:
柏叶三两 干姜二两(炮) 艾叶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马通汁一升,和合,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黄土汤亦主之。
309、白头翁汤方
方剂组成: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差,更服一升。
原文指征: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310、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方剂组成: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甘草二两(炙) 阿胶二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原文指征:
热利,下重,其人虚极者,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产后,下利,其虚极者,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311、赤小豆当归散方
方剂组成:
赤小豆三升(浸令毛出,曝干) 当归十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和服方寸匙,日三服。
原文指征:
下血,先血而后便者,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病人,脉数,发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至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312、红蓝花酒方
方剂组成:
红蓝花一两
右一味,以酒一升,煮取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妇人,六十二种风证,腹中气血如刺痛者,红蓝花酒主之。
313、鳖甲煎丸方
方剂组成:
鳖甲(炙) 柴胡 黄芩 大黄(酒洗)
牡丹皮 蟅虫(去足) 阿胶(烊消)
右七味,各等分,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如不能饮者,白饮亦可。
原文指征:
问曰:疟病,以月一发者,期以十五日愈,甚者,当月尽解,如其不差,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必有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314、升麻鳖甲汤方
方剂组成:
升麻二两 鳖甲一片(炙) 蜀椒一合(去目汗) 当归一两
雄黄半两(碎)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取汗。不汗,更作服。
原文指征: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者,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315、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
方剂组成:
升麻二两 鳖甲一片(炙) 当归一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不差,更作服。
原文指征:
阴毒之为病,面色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者,五日不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主之。
316、王不留行散方
方剂组成:
王不留行十分(烧) 蒴藋细叶十分(烧) 桑根白皮十分(烧)
甘草十八分 黄芩二分 蜀椒三分(去目汗) 厚朴二分(炙去皮)
干姜二分(炮) 芍药二分
右九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匙。小疮则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
原文指征:
问曰:寸口脉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师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此名金疮;无脓者,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脓者,排脓散主之,排脓汤亦主之。
317、黄连粉方
方剂组成:
黄连十分 甘草十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匙,并粉其疮上。
原文指征: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318、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擘) 牡丹皮三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者,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319、百合洗方
方剂组成:
百合一升(擘)
右一味,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原文指征: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不差,与栝蒌牡蛎散方。
320、百合知母汤方
方剂组成: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
右二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煮知母,取一升,去滓;和合,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百合病,见于发汗之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21、百合鸡子黄汤方
方剂组成:
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右二味,先以水洗煮百合如前法,去滓,纳鸡子黄,搅匀,温顿服之。
原文指征:
百合病,见于下之后者,百合鸡子黄汤主之。
322、百合滑石散方
方剂组成:
百合一升 滑石二两
右二味,杵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当微利。热除,止后服。
原文指征:
百合病,变成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323、百合滑石代赭石汤方
方剂组成: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右三味,先以水洗煮百合如前法,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纳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和合,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百合病,见于吐之后者,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主之。
324、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
方剂组成:
百合七枚(擘,洗去沫) 贝母三合 茯苓三两 桔梗二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肺脏结,则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者,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
325、百合地黄汤方
方剂组成:
百合七枚(擘) 地黄汁一升
右二味,先以水洗煮百合如前法,去滓;纳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余勿服。大便当如漆。
原文指征:
百合病,不经发汗、吐、下,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326、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方
方剂组成:
百合七枚(擘)?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熬)
右三味,先以水洗百合如前法,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伤暑,汗出已,发热,汗出,烦躁,声嘶,脉反浮数者,此为肺液伤也,百合地黄加牡蛎汤主之。
327、百合地黄牡丹半夏茯苓汤方
方剂组成:
百合七枚(擘)?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洗) ?
茯苓四两?
右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四升,纳三味,煮取二升,去滓,纳地黄汁与百合汁,更上火令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蹇,神昏,宜栀子汤;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半夏茯苓汤。
方药(计153味)
桂枝(去皮) 薤白 蛇床子
麻黄(去节) 橘皮 乌头(熬去皮)
柴胡 枳实(水浸炙令黄) 天雄
葛根 厚朴(炙去皮) 生附子
升麻 竹茹 炮附子
细辛 栝蒌实(共皮子捣) 干姜
白薇 栝蒌根 炮姜
桔梗 杏仁(去皮尖) 生姜
半夏(洗) 桃仁(去皮尖) 生姜汁
贝母 薏苡 大枣(擘)
射干 五味子 香豉(绵裹)
皂荚(刮去皮,酥炙) 麻仁 白粉(米粉)
蜀漆(洗去腥) 酸枣仁 白粉(铅粉)
瓜蒂 葵子 苏叶
香蒲 赤小豆(浸令毛出,曝干) 葱白
蒲灰 冬瓜子 白酒(美酒,清酒)
旋复花 巴豆(去皮心,熬研如脂) 苦酒
葶苈(熬令黄色) 瞿麦 人尿
吴茱萸 椒目(去汗) 猪肤
蜀椒(去目汗) 百合(擘,洗,渍) 猪膏(熬,煎)
猪胆(取汁) 薯蓣 桑根白皮
乱发(烧,煎) 山茱萸 秦皮
裩裆(烧) 当归 黄柏
马通汁 芎 黄芩
蜜(食蜜,白蜜) 芍药 黄连
羊肉(切) 地黄 大黄(酒洗)
鸡子黄 地黄汁 栀子(擘)
鸡子白 知母 连轺
阿胶(烊消) 麦门冬 苦参
胶饴(烊消) 生甘草 王瓜根
粳米 炙甘草 败酱
粥 红兰花 茵陈蒿
大麦粥 干漆 白头翁
香豉(绵裹) 新绛 诃黎勒(煨)
戎盐 王不留行(烧) 乌梅(苦酒渍,去核蒸)
煮饼 蒴藋细叶 狼牙
小麦 柏叶 狼毒
紫参 竹叶 甘遂
人参 艾叶 大戟
黄芪 牡丹皮 芫花(熬)
白术 生梓根皮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腥) 滑石(碎)
泽漆 雄黄(碎)
泽泻 铅丹
木通 矾石(烧)
防己 云母(烧二日夜)
猪苓(去皮) 赤石脂(碎)
茯苓(去皮) 禹余粮(碎)
白鱼 太乙禹余粮
文蛤 灶中黄土
鳖甲(炙)
蛴螬
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熬)
蟅虫(去足)
蜘蛛(熬)
牡蛎(熬)
龙骨
芒硝(烊化)
硝石(熬黄)
石膏(碎,绵裹)
代赭石(碎,绵裹)
水(计7种)
泉水
东流水
白饮(即米汤)
潦水(即小溪流水)
清浆水(又名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
麻沸汤(即熟汤,汤将熟时,其面沸泡如麻,故名)
甘澜水(作法:取水二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历代衡量与市称对照表
时代 古代重量 折合市制 古代容量 折合市制
秦代 一两 0.5165市两 一升 0.34市升
西汉 一两 0.5165市两 一升 0.34市升
新莽 一两 0.4455市两 一升 0.22市升
东汉 一两 0.4455市两 一升 0.22市升
魏晋 一两 0.4455市两 一升 0.21市升弱
北周 一两 0.5011市两 一升 0.21市升弱
隋唐 一两 1.0075市两 一升 0.58市升弱
宋代 一两 1.1936市两 一升 0.66市升弱
明代 一两 1.1936市两 一升 1.07市升弱
清代 一两(库平)1.194 市两 一升(营造) 1.0355市升
注:中药药材一律以市称计算,即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现今用克计算,即一分为0.3克,一钱为3克,一两为30克,一市斤为500克,一公斤为1000克。
本书度量衡均系汉制。考汉时以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即二十四铢为一两。凡本书中云一两者,折今约一钱(3克);云一升者,折今约18至30毫升;云一方寸匙者,折今约2至3钱(6克~ 9克);云一钱匙者,约折今5至6分(1.5克~2克);云一尺者,约折今一两(30克);云如鸡子大者,折今一两五钱(45克);以枚数计算者,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古称(汉制)以黍、铢、两、斤计算,而无分名。到了晋代,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即以铢、分、两、斤计算量,直至唐代医方仍沿用之。
古方有云等分者,非重量之分,是谓各药斤两多少皆相等。大都用于丸散剂,在汤、酒剂中较少应用。
古方有刀圭、方寸匙、钱匙、一字等名称,大都用于散剂药。所谓方寸匙,作匙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匙者,是以汉五铢钱抄取药末,亦以不落为度;半钱匙者,则为抄取一半;一字者,即以开元通宝钱币(币上有开元通宝四字)抄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至于刀圭者,乃十分方寸匙之一。其中一方寸匙,药量约合五分;一钱匙药量,约合三分;一字药量,约合一分(草木药散要轻些)。另外,药有以取类比象作药用量的,如鸡子黄、弹丸、梧桐子、大豆、小豆、大麻、小麻、兔屎大等。大致汉晋时称量三斤约为现在的一斤(500克);一两约合现在的三钱(9克);一鸡子黄大的量约合三钱(9克),提出作为参考。
如参阅“伤寒”、“千金”、“外台”等汉唐方书,还应注意其服法,多数方剂日分三服、再服,得效止服。则古方药一剂等于现在用的,故直接的折算,可按一两约合一钱计算。但要结合具体病情,不宜机械折算。
以汉五铢钱考证,每两约合今之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浅,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古今煎法,服法悬殊,古者,如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再服、三服。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古方原作三两者,今常作三钱用之,视证之较轻,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如用钱半是也。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附:东汉与今计量折算表
东汉(公元25~220年) 折合公制
一铢(十黍为铢,六铢为分) 0.58克
一两(24铢为两) 13.92克
一斤(16两为斤) 222.72克
一方寸匙(正方一寸,抄黍不落为度) 草木药粉:3.125克
金石药粉:约6.2克
一钱匕(以五铢钱抄黍,不落为度) 草木药粉:2.0克
金石药粉:约4.0克
一合(10勺为合) 19.81毫升
一升(10合为升) 198.1毫升
一斗(10升为斗) 1981.0毫升
一尺 23.04厘米
注:汉代药秤的铢、两、斤,均按当时衡量折半。
东汉与魏晋时代,衡量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