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啥意思?有没有道理?

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属于爬行类脊索动物,种类繁多,栖息环境各有不同,洞穴中、草丛间、树枝上以及沟汊里,都是其赖以生存之处。

蛇是一种冷血动物,自身体温随环境气温而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蛇的种类有3425之多,而我国记载的也有205种。

蛇是肉食性动物,食欲较强,所吃的动物种类很多。包括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和蚯蚓、蛞蝓、蛇、鸟、鱼、蛙、蜥蜴以及昆虫等,甚至老鼠等。

在人们的印象中,蛇是极其恐怖的动物,尤其是传说中眼镜蛇、竹叶青蛇和以及传说中的铬铁头蛇,都是极具攻击性的毒蛇,成语典故“杯弓蛇影”就是这种忌惮心理的折射。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其实对蛇是极其崇拜的,比如说象征着尊贵无比的龙之图腾,其主要形态就是依据蛇身幻化生成,神话中的“共工氏”,女娲娘娘、伏羲等,也都是以人首蛇身的形象流传后世。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蛇代表着吉祥和财富,若是蛇进宅门或者睡梦中梦到了蛇,往往预示着主家运势兴旺,财源广进,是大吉大利的兆头。

比如晚清重臣曾国藩出生时,其曾祖父竞希公半夜梦见一条活灵活现蟒蛇进入家宅,内心正在惊诧疑惑之际,忽听后宅传来喜讯添了一个男丁。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并不可信。

不过,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釆参人中,确实存在着蛇是钱串子的说法儿。若是野外见到蛇非但不能打,而且还要主动给其让路,万万不可惊扰了它,以免断了自己的财路。

电视剧《闯关东》中,朱开山与一帮釆参人在山林里遇到了一条蛇,他连忙制止大家不要惊动,说这是咱们的财气,有蛇出没的地方往往会生长着上好的人参。

而从蛇的生活习性而言,一般来说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除非自身安全受到了威胁,才会本能地产生过激的反应。我们在农村所见到的蛇大都是无毒的,也就是老辈人所说的“家蛇”。

家蛇的种类也不少,比如黑眉锦蛇、奶蛇、线条家蛇、王锦蛇、白条锦蛇等,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非常普遍,有的地方称其为有灵气的“镇宅蛇”。

说到这里就奇怪了,为啥农村有“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的俗语呢?难道蛇真有这么可恨吗?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见到了蛇是不会打的,最多只是用竹杆挑出去了事;抑或用一根木棍敲打草丛,若是周围有隐匿的蛇,通常情况下会立刻逃遁去的,“打草惊蛇”就是这个意思。

我以为,老辈人之所以会这么有意编排,不过是为了警诫贪玩好动的小孩子,见到了蛇切莫去招惹它。毕竟有极个别毒性强的蛇会要人命的,如果不知轻重地去挑逗,难免会遭到意想不到的伤害。

至于说蛇会报复人的这种观点纯粹是无稽之谈。蛇哪里有那么高的智商,它的视力是很差的,根本看不清对手长成啥样,全凭口中伸出的舌信子来感应和判断方位。

然而,蛇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确是不争的事实,有时候被砍为两段,蛇头还能不可思议地跳起来咬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

前些年,我们这里有位善于做蛇菜的厨师,因没及时把砍掉的蛇头放在安全处,没想到过了片刻砍下的蛇头突然跳起来咬了他一口,最后因中毒太深而差点丢了性命。

为啥会出现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呢?

原因是蛇的神经系统与我们人类不一样,并不是集中于大脑,而是恰恰相反,控制蛇类条件反射动作的神经并不是大脑,而是密集分布在全身上下的低级神经中枢。

当蛇类被砍头后,它们的身体各部分能够单独维持原有的动作机能,尤其是蛇头存活时间根据环境温度、蛇类不同在20分钟到4-5个小时不等。

当人靠近时,冷血的蛇头依然能感知到人类带来的外界温度的变化,引起条件反射做出咬人动作,致使人体中毒,从而酿成不可挽回的意外悲剧。

因此,不管什么情况,若是打蛇的话,一定要打彻底打死,防止被反咬一口,自遗其害。

过去的人迷信,不能正确解释蛇头咬人的行为,相信这是毒蛇的报复,何况民间流传着许多与蛇有关的灵异故事,更加重了对蛇的神秘和恐惧心理。

综上所述,我认为“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若不死七分罪”这句俗语,没有什么科学道理,是不值得釆信的。唯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