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一“春社节”,民间有啥讲究?传统习俗莫忘,日子越过越顺当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大好时节,当温暖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之时,小草钻出地面、大树冒出嫩芽、鲜花开始含苞,冬眠的动物们也都从自己的巢穴中探出了头,农民们也开始准备春耕了。
早在古代社会时春天到来之际,也是“春祭”的重要信号。古代帝王每年春天都会举行“春祭”大典,目的就是祈求上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其实,民间也有很多与春节有关系的节日,例如,侗族的传统节日春社节,就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节日。二月一“春社节”,民间有啥讲究?传统习俗莫忘,日子越过越顺当。
第一、什么是春社节
按照古老的祭祀习俗来看,春季祭祀土地神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并且变成了一个具有节日特色的民间习俗。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祭祀土地神,只不过历朝历代的春社节日期各有不同,但是到了北宋时期人们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定为“社日”,即二月初一日。
春社节并非汉族的传统节日,而是居住在龙额寨一带的侗族人,为了纪念“社神”木阿,设立的一个传统节日。
“社神”指的就是土地神,古人将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为“社”。而且自古以来每当春季到来之时,全国各地的农民们都会立社祭祀。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祈求土地神,可以让庄稼长得茂盛,这样到了秋天的时候就能收获更多粮食,而侗族人的春社节的内涵,就是春天的祭祀土地神。按照侗族人的习俗,春社节必须由姚姓人家主持。
第二、春社节的传说
在龙额侗族传说中“社神”木阿,曾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厨师,因为他为了帮助老百姓说话,所以被当时的皇帝错杀。
后来真相大白又追封他为“厨神”,而侗家人则把他称为“社神”,并且将其遇难的日子,即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称为“社日”。
每当一年一度的春社节到来之际,侗族寨子中的男女老少,就会齐聚鼓楼举行庄重的“请社神”仪式,以及“赶社”、“吃社”等习俗活动。
《荆楚岁时记》中就曾记载过,侗族人祭祀社神时的场景,在祭祀社神时要杀牛宰羊献祭酒,然后全寨人一起吃祭品。
第三、春社节的传统习俗
古代社会时由于农民都靠天吃饭,所以对祭祀社神都非常虔诚。一般情况下每年要举行两次祭祀社神的活动,春天举行时叫“春社”。
“春社祈谷”指的是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天举行时叫“秋社”,“秋社报神”,即丰收后用祭祀的方式告知并答谢社神。
相对于“秋社”而言春社节更为隆重,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社庙,并在土地神的供桌前摆上祭品。社酒、社肉、社饭、社面、社糕、社粥等,祭祀之后大家就会吃掉这些食物。
1.社酒
顾名思义就是祭祀社神时的祭酒,人们会用粮食酿酒然后供奉社神。据说社酒具有非常神奇的功效,饮酒之后可以治疗耳聋。
2.社肉
陆游曾作《社肉》一诗:“醉归怀余肉,沾遗遍诸孙。”社肉也称为“福肉”,人们会在祭祀社神当天早起将肉炖熟,然后拿到社神面前供其享用,祭神完毕后参加社祭的每一户人家都能分到社肉,寓意吃了社肉增福添寿。
3.社饭
很显然根据社酒、社肉来看,社饭一定是祭祀社神的饭食。社饭的用料十分丰富,先将米饭煮熟然后放入十几种材料,比如,煮熟的猪肉、羊肉、腰子、肺、肚;以及鸭饼、瓜、姜等切成薄片,将其放在米饭上然后用葫芦盛好,祭祀后大家会将其吃光。
除此之外还有社面、社糕、社粥,在山西阳曲一带春社节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吃“社面”,寓意长久、长寿;
山西潞安则在春社节时吃米面糕,并将其称为“社糕”;而福建建阳在这天则会熬粥,谓之“社粥”,并将粥分给左邻右舍。
结 语
虽然现在有很多传统习俗和节日,正在随着新鲜事物的诞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可是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风俗传统,不仅蕴含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而且也表达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虽然现在只有南方地区才过春社节,但能够历经岁月留下来的一定是珍品。因为这些古老的传统习俗,不仅可以提醒人们不要忘掉祖宗的文化,而且还能为生活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