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世伟 | 那年那月那拜年
总第1321期
版权©️归原作者
传说中,“年”是头吃人的怪兽,每逢腊月三十就挨家挨户吃人。为了避灾,人们要在家门口给“年”供奉,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出门相互祝贺,躲过了一劫。
仓颉造字,每个字都是有来历的,有着特定的象形涵义。看看“年”字的字形,还真的与“牛”字相仿,不由人不信“年”的原始义是怪兽的说法。当然,作为怪兽的“年”是不存在的,年成了日月轮回、岁序更迭的一个周期,可拜年的习俗却代代传承了下来,内涵也演化得复杂了,拜“年”实际是拜人,拜长辈、亲人、亲戚,拜尊者、上司。
那时候,一年里我家最丰盛的一顿饭就是除夕年夜饭了。母亲焖一锅雪白的大米饭,炖一锅喷香的猪肉粉条。这顿饭,我们都能敞开了吃,仿佛要把养了一年的馋虫喂饱了。除夕夜,母亲照例包饺子,馅是素的,有白菜、果子(油条)、豆腐干、粉条、嘎巴、黄花菜等。腊月二十几才从张家口赶回家的父亲一改平素少言寡语的性情,一边擀着饺子皮,一边给我们讲关外山鬼野狐的民间故事。在一片或远或近的鞭炮声中,听着故事,我眼皮打架,就睡着了。
天刚麻麻亮,母亲就大声招呼我和三哥、四姐起床,穿上新衣服,吃饺子了。这时,外面的鞭炮声也密了起来、紧了起来。乡村的老例,初一煮饺子,要由当家男人烧火。父亲拉动着大风箱,灶台里的棒子秸、棒子瓤“哔哔啵啵”冒着火苗,八印大铁锅蒸腾出一团团的热气。
头一锅饺子煮熟了,母亲拿出祖传一年就用两次的蓝色琉璃碗,盛上饺子,摆到堂屋靠北墙的供桌上,点燃供香、纸钱,祭拜天地全神。然后,煮第二锅饺子,我在院子里放的鞭炮也响了起来,全家人开始吃饺子。父亲照例要喝上两三杯烧酒。母亲则唠叨着我们,“多吃点,这是一年的饭;别喝饺子汤,喝了饺子汤,出门大风灌的慌”。
吃了饺子,就是给父母亲拜年。拜年是按着长幼顺序的。已分家单过的大哥、二哥一家也过来了。从大哥、大嫂开始,依次给父母拜年。父母亲面南背北,端坐在榆木椅子上。儿子、儿媳说一句:给爸爸妈妈拜年了。然后,儿子们磕头、儿媳们万福拜年。一个拜完,父母亲同声说一句“起来吧”。轮到我这个老儿子了,学着哥哥的样子,先作揖、再磕三个头,母亲就掏出一块钱,给我做压岁钱,这“待遇”直到我十二岁,有了大侄子。给父母拜完年,我们就出门,走东家、串西家,给村里的同姓、异姓长辈、亲戚拜年。
村子里,老家旧户、乡里乡亲,一起住了多少辈,大都沾亲带故。胡同里、大街上,一个家族一群男人、男孩子,一群衣着鲜艳的媳妇们,都是转村拜年的人。人们碰了面,也都相互说着诸如“过年好”“给你拜年”之类的话。这种串门式的拜年是不磕头的,不过是人到话到礼到罢了。
我家是明代永乐二年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迁到沧州的。听大哥讲,文革前,我家初一拜年都是先拜御史爷的。我曾祖父亲手修撰的《傅氏家谱》记载,清代顺治年间,先祖傅廷俊考取进士,初任知县,后提任都察院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吧,曾巡视陕西道,康熙年间,巡按河东盐政道。我家里有一副御史爷的画像,叫做影匣。大年初一,请出御史爷影匣,挂在堂屋正中,摆上香果贡品,依次跪拜。文革中,影匣被当做“四旧”烧毁了。
大年初二是嫂子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哥哥也要带着年礼一起去;我和三哥没结婚时,则要到新出嫁的四姐家拜年。初三、四是给最亲近的亲戚拜年,娘家侄子给姑、外甥给舅拜年。母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母亲的大姐也就是我的大姨,也在本村。大姨曾长期生活在南京,后来,大姨家表哥大学没毕业就上山下乡,回到老家,大姨和大姨夫也都跟着回来了。我大舅、老舅家的表哥,这一天就要来给他们的大姑、二姑拜年。那年月,没有公交车,更没有私家车,拜年先是步撵后是骑自行车。见到娘家侄子,母亲格外高兴,表哥虽执意要给母亲磕头,母亲是不让的。母亲做几个菜,中午留表哥们吃顿饭。有时,表哥们也会在我大姨家吃饭。
为了避开拜年时表哥们不在家,我们弟兄一般初四去给舅舅拜年。在村上,大舅是个场面人,年轻时开过馒头房,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馒头,最拿手的是做八大碗,红白事没少受累。老舅敦厚沉稳,十几岁就到布铺学徒做生意。舅舅家都在刘辛庄,村上是沧州特产冬菜的起源地。我姥爷解放前办了一个冬菜厂子,每年腌制冬菜,顺着大运河,把冬菜船运到天津等地。用上好的冬菜做出来的八大碗才味道纯正,香而不腻。大表嫂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做八大碗。这一天,大表嫂的娘家侄子等亲戚也会来拜年。中午,大表嫂要做两大桌子饭菜,招待拜年的亲戚们。后来,我大妗子和两个舅舅先后去世了,只有老妗子一个老人了,我们再去拜年,就在老舅家的二表哥家喝酒吃饭。二表哥、二表嫂两口子都是厚道又精明的人,日子过得也富足。饭到中间,大表嫂还要端来亲手做的八大碗,一顿饭,往往吃到下半晌。
春草没马蹄,拜年也不迟。正月里,人们见面或者聚在一起吃饭,还是要相互说句拜年话,不过是表达敬意,烘托气氛,拜年其实更多是突出了拜的意味。后来,有了手机,手机能上网了,于是,有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视频拜年。形式变了,但拜年的传统和情结一直传承着、延续着,像一条纽带,连接起人们的血脉与亲情。
2021年2月22日
作者简介
傅世伟:60后,沧州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主任记者。散文、小小说、评论、随笔等作品散见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