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版:中国书法史上造诣最高的9幅行草书(附高清图)

书不师古,野俗一路。泥古不化,邯郸学步。这是我对中国书法界目前存在问题的总体看法。之前只提出上半句“书不师古,野俗一路”,似乎不是很妥善,因为有网友就会诘难,因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加了后一句“泥古不化,邯郸学步”。

蔡襄书法作品节选

书不师古,野俗一路,其实只是对目前中国书法艺术存在问题所做的一个批判与启示,兴许抬杠的人会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为避免落下别人口实,这才想出下一句。其实,明白的人只要读了上句就会顿悟其中我所要表达的意思。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自晚清民国以来,尚意的风气盛行到不可一世的地步,因为书法爱好者太追求个性,以至于忽略了基本功去走尚意的路子,这便才有了今天的局面。自楷书成形于魏碑与钟繇以后,中国书法基本上是:晋尚意,唐尚法,宋以后尚意,到如今的“四不像”,总之呈现一个江河日下的趋势。

在之前我也曾主张过,临帖要少年四不像,中年成熟之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我所主张的“四不像”是在基本功非常过硬的基础上才可以,不免有些网友不明白反而误解我的意思。前提是要扎实的基本功才可以独辟蹊径,否则便会邯郸学步,到头来啥也不是。

现在的人没有古人习书的功力,这是时代的原因所致,毕竟我们不可能拿毛笔一辈子写字,单就这一点上就在功力上差古人很多。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总有在书法天赋造诣上可与古人相比者,加之勤加练习,想要达到古人的水平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如今的世代是一个极商业与功利的时代,但凡有点天赋的,总想着乘早出师,开书法班、培训班,想着赚钱,不但辱没了书法艺术的价值,而且也致使自己丧失继续进步的空间。伤仲永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本文所要分享的这9幅作品,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佼佼者,有的擅长行草书,有的擅长行书,有的擅长楷书,有的则是行楷皆通,例如颜真卿与赵孟頫。本文主要根据个人喜欢,选择了其中8位书法家的9幅作品,一家之言,不喜勿喷。下面根据书法家生活的年代进行罗列,排名不分先后后。比方说我个人认为,仅从书法艺术角度来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可以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以并列。

王羲之摹本:《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唐冯承素摹本 现藏故宫博物院

现存的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历代临摹中最接近真迹者,真迹据说被李世民殉葬了,究竟如何我们很难考据了。但是《圣教序》碑是我们可以走近这位书圣的最好实例了。唐冯承素摹本的《兰亭集序》单字高清之前分享过,喜欢的可以去查阅。

 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章法是所有书法作品里个人最喜欢的,因其乱,却乱得极美。还有其运笔,完全不输《兰亭集序》,论文学成就《祭侄文稿》可能不及《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的文学造诣非常高,可谓千古名篇,《祭侄文稿》却没有值得拿出来称道的几句。但是,从书法艺术角度来说,《祭侄文稿》甚至要高于《兰亭集序》,起码应该并列。综合来看,《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是不无道理的。

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旭草书真迹:《古诗四帖》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横长195.2厘米,纵高29.5厘米,以五色彩笺纸草书古诗四首,人称《古诗四帖》。前两首书写的是梁·庚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和四五少年赞》,卷后有董其昌等人题跋。《古诗四帖》是历代文人墨客临池学书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张旭唯一流传于世的墨迹。原藏清宫府内,后由溥仪带出到吉林被我军俘获,交当时东北人民政府,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新唐书》: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杜甫:“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韩愈:“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

苏轼称张旭《郎官石柱记》楷书:“作字简远,如晋宋人。”

黄庭坚:“誉其楷书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

黄锦祥:“草圣旭素,绝代双峰。中唐以降,迄今无越。”

钟云在《唐诗归》评曰:“张颠印不多见,皆细润有致,乃知颠者不显粗人,粗人颠不得。”

张旭草书真迹《古诗四帖》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张旭的草书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草书之最。虽然在书法艺术成就上,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可以并列,各为一体。但是张旭创造了“狂草书”。其书法变化自如,表现出开阔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人称“草圣”。怀素将他的“狂草书”发扬光大,写得更加流畅挥洒。怀素《自叙帖》局部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张旭草书充分地诠释了中国书法艺术之美其实就是线条的流动之美。白纸黑字,阴阳线条,充分地将中国道家哲学中的阴阳转化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尽管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但是人们欣赏的是一个人通过艺术来表达人个心境的艺术宣泄。

米芾行书真迹:《蜀素帖》

我们都知道,宋代是书画艺术的尚意的巅峰期,所涌现出来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而且这时的艺术一般都会在一个人身上发光发彩,比如宋四家“苏、黄、米、蔡”,不乏集文学、书法、绘画等于一身的人。像苏东坡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蜀素帖》局部

在宋四家里,若论文学成就最高的毫无疑问是苏轼,若说书法成就最高的依然是苏轼,因其《寒食帖》素有“天下第三行书”的雅称。这是世人普遍的看法。然而,在个人看来,宋四家里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要数米芾,然后是黄庭坚,其次才是苏东坡,最后才是蔡襄。

明清以来,有一些人认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应该是蔡京,后人不齿其为人,所以把蔡京换为蔡襄,并认为蔡襄的艺术成就在蔡京之上。

《蜀素帖》局部

《蜀素帖》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而个人就非常喜欢他“刷”字的风格,尤其是在习作诸家风格基础之上,充分“刷”出个人书法风格。

米芾行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墨迹绢本,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在蜀素上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帖》全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米芾行书真迹:《苕溪诗帖》

《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米芾“刷”字,刷出了最高境界,尤其可通过《蜀素帖》与《苕溪诗帖》此二幅反映出来,可以说是在习作古人的基础上游刃有余,又拥有雄厚的书法功力,才成就了“米芾”书风的特点。这也是个人非常喜欢的原因,同时也是我把他提名宋四家之首的重要原因。

《苕溪诗帖》局部

《苕溪诗帖》的内容是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是他的经意之作。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 

如今,米书“双璧”一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个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真诚地希望台湾问题早日解决,两幅作品能合归一处。

《苕溪诗帖》全图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苏东坡行书真迹:《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此为宋代尚意的又一巅峰,其主要是苏轼被贬谪黄州以后,借书抒发官场失意之作,可谓一气呵成。《寒食帖》书法成就主要在其章法,可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相媲美。《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它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寒食帖》真迹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且《寒食帖》又有黄庭坚的题跋,可以说是为此帖增光添彩不少。

黄庭坚行书真迹:《松风阁》

《松风阁》,又名《松风阁诗帖》,乃黄庭坚晚年游览湖北鄂城县的樊山,挥毫书写《松风阁》诗。被誉为江西诗派开山祖师的黄庭坚,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凝练的语言,描绘樊山风光胜景,抒发对老友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规格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二十九行,一百五十三字。

《松风阁》局部

《松风阁》书风苍劲,宛若一棵松柏,虽然枝蔓处有柔风之气,但总体上高傲挺拔,苍劲不曲。自古就有“字如其人”之说,通过《松风阁》可以看出黄庭坚必是一位刚正不阿之人。

虽然黄庭坚深受苏轼书风尚意影响,但是苏轼却对他的评价很高:

①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②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③苏轼称其诗超轶绝尘 ,独立万物之表 。

《松风阁》全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行楷真迹:《前赤壁赋》

赵孟頫书法作品《前赤壁赋》纸本册装,每页纵 27.2厘米,横11.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末署“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明远弟以此纸求书二赋,为书于松雪斋,并作东坡像于卷首。子昂。”辛丑为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时赵孟頫48岁。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前赤壁赋》局部

赵孟頫被称为“王羲之第二”,因其书风深得王羲之的精髓。赵孟頫是“书不师古,野俗一路”最好的实践者,正因为他潜心师古,所以他的书风逐渐形成富具特色的赵体字。尤其是其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风格,使其被列入“四大楷书”书法家之列。

《前赤壁赋》全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行楷真迹:《后赤壁赋》

赵孟頫博学多才,学识过人,诗文、书画、音律均善,亦旁通佛学,明何良俊誉之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的人物。客观地评价,赵孟頫书风能笼罩于元、明、清诸代,首先应归功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归功于其对传统的精确阐释。当代姜澄清先生的评价较为精当:

“书法至赵孟頫才最终确立了'婉约’的地位。而赵书的出现,是与时代潮流相感应的,并不偶然。”(见《中国书法思想史》)

《后赤壁赋》全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不师古,野俗一路。泥古不化,邯郸学步。这是我对中国书法界目前存在问题的总体看法。创新,必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才可以,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书法也是一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