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10个最重要的疑问,一次性全部讲明白。

赤脚有医说医:普及中医知识,愿每个家庭有个懂中医的人。

《100味常用中药通俗讲解》正在更新,每天学一味中药,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后就可以收到全部学习内容。

第1讲:了解中药

我们将要用100天的时间来学习100味中药,在学习中药学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中药。

关于中药,我将从以下10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跟大家介绍。

(今天的知识点较多,建议在安静环境下带上耳机学习)
01
什么是中药?

关于中药怎么来定义,真不好说越是简单的,就越难准确定义。

有人说,中药就是中国的药,这个说法我不认同,比如说:那乳香,没药这类从国外引进来的,这是咱们的中药,可产地不是中国。

我给中药的定义是:符合中医医理,源自大自然的,具有药效的植物或动物。

这里面我强调2个基本条件,第一个要符合中医医理,第二个要源于大自然,人工合成的不能算中药。

咱们中药的历史,根据记载的,有1000多年了,我们古代人通过不断尝试,经验总结,到目前为止,记载了大约有3000多种中药的药性。

我们这次来带着大家学习中药,挑选了其中最常用,药性相对平和的100味中药,让大家对这些经常用得到的中药材能有所了解。

02
中药的分类

这么多种中药,为了更好的认识它们,所以我们把中药还进行了分类。

大致分类有这些: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活血药,止血药,化痰药,止咳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收涩药,消食药等。

对于我们没有中医基础的同学,我们要对这些分类名称做一般性了解。

解表药:解除表证。又分为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清热药:一般而言,指清除里热。又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药。

泻下药:通便攻下。

祛湿药:去除身体里湿气,又分为:去风湿,芳香化湿,利水渗湿。

温里药:让体内温暖起来,一般都是热药。

理气药:梳理气机。

活血药:活血化瘀。

止血药:让血液流动变慢,让血液凝固停止出血。

化痰药:将痰化开。

止咳药:止住咳嗽。

补虚药:又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
平肝息风药:把肝阳平下来,把肝风熄灭。

收涩药:把正气收住。

消食药:多不消化的食物消导出去。

这些是最基本的,我们需要理解它们。

03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为什么能治病,为什么能调理身体?

在于中药具有“ 四气五味”这个性能,而这些性能,是我们目前的科学手段检测不到的。

四气是什么? 中医认为,气是功能,气是能量,中药的能量就体现在它是热的,还是温的,还是凉的,还是寒的。

关于这点,我们现代搞中药提取,去分析中药里的药性成分,然后把认为有效的提取出来,我个人认为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因为它没有认识到中药的寒热温凉,一个中药的药性,是这些无形的气,无形的能量在起作用,而我们把它提取之后,这些东西没有了,自然也不是中药了。

所以,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中药可以调理人的身体,是借助大自然外物的能量来让我们身体的内在恢复平衡。

中药的五味是什么? 是辛,甘,酸,苦,咸。

要理解这个五味,需要有点中医基础,指的不仅仅是味道,而是气机。

五味对应的是五行,五行是气机运行的状态。

比如说,辛味是发散的,所以辛味的中药常用来解表,就是把邪气从体内发散出去。

甘味的是属土的,能量是稳定的,所以常常用来守住我们的中焦,给我们的脾胃补气,提高脾胃功能的。

酸味的属木,能量是内收的,常常用来把气机收回来。

苦味的属火,在我们身体里,我们的心火是向下走的,苦的能量状态向下的,常常用来清火清热。

咸味的属水的,在我们身体里我们的肾水是往上走的,咸的能量状态是向上的,常常用来补肾提肾气。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药的精华精髓,是我们老祖宗传给我们真正的智慧。

04

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到了身体里,要产生作用,要改善症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我们看着它好像是死的,不动的。但是到了我们的身体里之后,它就活了。

它会让我们身体的气血能量动起来。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生姜看似平常之物,可我们喝一碗姜汤下去,就会感觉到全身暖起来。这是因为生姜把身体的气血调动起来了。

所以,一个中药在身体里的作用力是怎样的? 它是升的,还是降的,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

不同的中药,它的属性各有差别。

05

中药归经(作用部位)

要了解一个中药,我们还得了解它的作用归属哪条经?

其实,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更喜欢说作用在哪些部位?

跟大家举个例子,同样是清热药,有黄连、黄芩、和黄柏(bo),他们都有清热作用,但是作用的部位有差异。

黄连的作用部位在心和肝,所以针对心火和肝火,我们用黄连来降火;

黄芩的作用部位是胆和肺,所以针对胆火和肺火,我们用的是黄芩来降火;

黄柏的作用部位是下焦的肾和膀胱,所以针对肾中有火,我们用的是黄柏。

为什么每味中药的作用部位会不同呢? 这是他们的属性差异决定的,这是我们古代医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

06

中药有毒吗?

中药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种的。

有毒的药物,又有毒性大小之分。比如砒霜也是中药, 这是剧毒药物。

附子也有毒,但是可以通过炮制来减轻毒性。

在我们这100味药里面,有毒的药已经基本剔除了,我们只学药性平和的,平时用得着的中药,突出实用性。

当然,关于中药有毒无毒,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中药的偏性。

比如说,你吃了一大碗花椒,结果舌头麻了,嘴巴上长了泡,上火也非常严重,这算不算中药的毒?

这是中药的偏性作用。中药能治病,能调理身体,就是靠中药的偏性来产生作用。

我个人观点是:不要过分夸大中药的毒性,也不要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就盲目使用,适当运用中药来为身体纠偏,是我们这次学习中药的意义。

07

中药的配伍有讲究吗?

中药配伍在一起,就是一张处方。

中药配伍在一起有讲究吗? 大有讲究。

自古以来,历代医家都在研究不同的中药配在一起产生哪些作用,到目前为止,我们有记载的方剂有几十万首,这些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为什么要把搭配不同的药在一起形成配伍?

行军打战,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也需要后勤保障,也需要信息支援,只有把不同的人分工来完成合作,才能形成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

假设这个将军能飞天入地,你把他单独一个人拉出来跟一群敌人战斗,他会有胜算吗?

所以,中药的配伍就是团队作战的思路,将优势发挥到极致,扬长避短。

不同的药配在一起之后,就形成了方剂,等以后有机会慢慢跟大家讲方剂。

中药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一个国家的管理,最少需要这4个角色。也就是说,我要搭配一张处方,也应该想到这4个角色来进行中药配伍。

08

中药炮制

中草药本都是花花草草,可以直接入药。但是这些花花草草都散布在不同地方,不容易取的,就算找到了,也不容易保存。

所以,中草药需要炮制,也就是加工的过程,这样我们大家在各大药店就可以直接买到了。

当然,炮制还有其他的一些目的:比如降低毒性,改善药性,便于储存等。

炮制工艺很多,这里不详细介绍了,很常见的有蜜炙,像黄芪经过蜜炙之后,就叫做炙黄芪了。蜜炙过后的黄芪,补中的力量就会增强。

还有盐炙,比如杜仲经过盐炙之后,就可以增强杜仲补肾的功能。

09

中药的煎煮方法

我们即将要开始学100味中药,如果大家真要学好,我是建议大家要去亲自试药的。

书上得来终归浅,一定要自己试过才能体会。

中药煎煮也有一定的讲究,这里借用网络上的一些资料,供大家学习:

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为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不锈钢锅更次之,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以上,或遵医嘱。加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水量,防止煎干、煮焦。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煮二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100-300毫升,成人每剂400-600毫升,一般分两次服用。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将“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后下药”同煎5-10分钟即可。

3、“烊化药”:待药物煎好后,取药汁,加入“烊化 药”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包煎药”:将“包煎药”用药用纱布包扎好,与其它药同煎。

10

正确的服用方法

宜饭前服用类

1、补益药:此类药物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人参系列药品等宜在饭前服用,利于吸收而充分发挥其补益作用。

2、化痰止咳平喘药:此类药物饭前服用,祛痰镇咳作用明显。

宜饭后服用类

1、健胃药:饭后服用有利于其充分接触食物,达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

2、辛辣刺激性药物:这类药物如干姜、川椒、旋复花、乳香等,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3、清热泻火药:此类药物药性偏寒凉,对胃有一定的刺激,饭后服用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宜睡前服用类

1、安神药:宜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有利于迅速睡眠。

2、润肠类:睡前服用有利于消除肠胃积滞,使排便更轻松

明天课程预告

明天学习内容:

1.麻黄:发汗解表的常用药。

再次提醒:一定要记得要关注,才能订阅。

特别提醒:每天的学习内容,会上午10点准时与大家见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