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他人的刁难?| 论语浅说

工作、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有意让我们难堪的人,鉴于此,我们是该歇斯底里、奋力反击,还是沉默隐忍,退避三舍?亦或镇定自若,气定神闲地化解?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两千五百多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同样的境况,面临同样的问题,对此,孔圣人是如何应对的呢?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陈国。司败:一个官职。揖:作揖。巫马:一个官职,掌管医治马匹。期:子期,名字以官代替姓,所以称巫马期。党:偏私。

陈国有一位司败,问孔子,你们的国君,鲁昭公知礼吗?孔夫子肯定道:知礼。孔子离开后,这位司败作揖,并走到孔子的弟子巫马期身边说道,我听说君子不偏私,难道君子也有偏私的时候?(意即,孔子偏私)鲁昭公违背礼制,娶吴国的同姓女子为夫人,为了掩人耳目,为其改名叫吴孟子。如果说鲁昭公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将这些话转述给孔子,孔子听后道,我很幸运,有过错一定会被人知道,会被人指出来。

为何说鲁昭公不知礼?吴国人是周文王伯父仲雍的后代,姬姓;鲁国是周文王第四子周公的封地,属周公后代,姬姓。古礼同姓不能结合。

孔子的回答,从三处体现其君子之风。

第一,知礼、有智慧

孔子讲“苟有过,人必知之。”说明在孔子的心中,鲁昭公的确不知礼,但作为鲁国的臣民,怎能直言自己的国君不知礼?此言既出,即是自己悖礼。故而孔子说,昭公知礼。宁可让自己背负非君子之名,也不能妄议自己的国君,而这才是真正的懂礼。

生活中,我们是否经常非议领导,谴责其利欲熏心?是否常常当着一位朋友的面中伤另一位朋友,大谈其性格缺陷?更有甚者,向外人控诉父母对自己不尊重、不温柔、不平等。我们慷慨激昂、义正言辞,自认为在针砭时弊、揭露事实。殊不知,易地而处,换位思考,面对同样的人,同样的言行,我们会做何感想?不停地议论、指责、诋毁身边人之际,便是将自己陷于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时,外人一看便知。

如果面对陈国司败的故意挑衅、有意刁难,孔子如实回答,昭公不知礼,陈司败一定会添油加醋,大肆宣扬,对他人道,就连孔子都说自己的国君不知礼,鲁昭公确实不知礼!如此,鲁昭公颜面何存?有识之士会如何看待孔子?这般陷国君于不义,致自己于不忠的行为,孔子如何能做?

第二,谦卑豁达

孔子面对陈国司败的有意刁难,不但不埋怨、指责,反而说自己很幸运,有过错一定会被人发现且指出来,让自己有机会修正。体现了其谦卑豁达的心性。

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被他人误解,自愿加班,被人说图表现;真诚捐款,被人说求扬名。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被误解很正常,当我们坦荡从容、潇洒豁达时,何惧流言?更何况清者自清,假以时日,水落石出之际,误解、非议自会销声匿迹。

第三,敢于担当

宁可让他人误会自己偏私,也不能越礼非议国君。

掩卷沉思,我们是否能做到,不但不抱怨、指责领导、朋友、父母的过错,反而在其被非议、误解时,替他们去承担,让其免遭责难?因为很多时候,是非对错并不重要,只不过人人认知不一,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本浅解记录,取自虚空先生直播的音频,由于直播中穿插有听众问答,稿件冗长,虚空先生未能过目,编排和整理是在确保先生解读原意的基础上,由热心听众完成,舛误难免,恳请读者海涵指正。

整理 | 虚空贤贤

校对 | 虚空流光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0)

相关推荐

  • 不要跟故意找事的人辩论

    不要跟故意找事的人辩论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q ...

  • 《论语》的结束语讲的是什么

    姑且不管<论语>是语录体还是散文体,<论语>最后一段(篇)<尧曰篇第二十·三>,好像是对整部<论语>作了概括性的总结,给每一个立志成为君子的人树立了一个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6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述而第七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 ...

  • 论语: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7-31)

    鲁昭公习于威仪之节而以知礼称,但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当时"礼"的规定.孔子并不认为他是违礼,而委婉地以自己有过错.别人会指出为辞,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作为自己言行的最高原则. ...

  • 素说《论语》:述而篇(三十)

    素说《论语》:述而篇(三十)

  • 【第174期】音频学《论语》孔子因何代人受过?

    音频学<论语>孔子因何代人受过? 述而篇第30章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 ...

  • 孔子:心若向善,神在心中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君子的修养: 善则归君,过则归己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 ...

  • 【第178期】音频学《论语·述而篇第30章》孔子因何要代人受过?

    音频学<论语·述而篇第30章>孔子因何要代人受过? 7·30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 ...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论语浅说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指言辞动听,令人愉悦.令色,面容和善,使人高兴.言行.举止.态度,一切旨在取悦对方,是谓巧言令色. 孔子说,巧言令色之人,鲜少有仁德.何以见得? 巧言令色,刻意逢迎的背 ...

  • 我们在彼此羡慕各自的生活 | 论语浅说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六十八岁之时 ...

  • 不怕路远,就怕行迟 | 论语浅说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喟,竭尽全力仍无法企及,气力不足所生的 ...

  • 努力提升自己,一切不求自来|论语浅说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 此人颇具争 ...

  • 生命因厚重而充满力量 | 论语浅说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人围困于一个叫"匡"的地方,源于一场误会,当 ...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浅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由外入内,如读书.听课等.思:内在自主自发地思考.罔:迷茫,不理解.殆:倦怠:危险,陷入困境:疑惑. 译文:只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论语浅说

    孔夫子没有这四种问题:不会臆测:不会认为某事必当如此,不会固执不化.持守己见:不会执着于自我. 这句话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痛苦与烦恼都来源于这四点,意.必.固.我.何为意?念头.想法. ...

  •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浅说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庄重自持:自修.自重.君子若不庄重自持,就没有威严.而庄重一般从四个方面体现,即言.行.貌.好, ...

  • 命运早已注定吗? | 论语浅说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与人主动谈及"利"."命"."仁".为什么呢?首先说"利". 司马迁曾在<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