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选择 | 家庭作业100场行动第11场
前几天的一个傍晚,下班走路回家,路过小区门口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个挺可爱的小女孩,跑到门卫边上的小花坛去捡一个空的矿泉水瓶,一旁的小女孩的妈妈看到了,立马制止:“宝贝,下午不用再捡瓶子了,我们早上已经交给老师一个瓶子了,今天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啦!”小女儿一听妈妈的喝止,小嘴巴嘀咕着:“可是那里有垃圾啊。”“走走,别捡了,脏不脏啊。“最后小女孩很不情愿地被她妈妈拉走了。
我当时看到这幅场景,没有迸发出其他太多的想法,因为我可能也不知道当时具体的情况,我没有办法去更加深入了解当时妈妈对女儿说这番话的语境。
但是今天却是又有些想法了,一方面是看了史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知道了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不止2种选择,应该还有第3选择。
面对问题,我们常常产生:
打或逃
我赢或者我输
反对或是忍受
成功或失败
支持或者反对
……
这两种选择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巨大的纷扰与成本,我们每天都在忙于说服别人、打败被人、讨好别人或是教育比人。
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第三种选择呢。我们一起协同,一起创造,达成一个更好的结果。
上面的事情中,那位妈妈选择了把孩子捡瓶子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不过还好,至少没有选择抗拒这项任务,因为从这位妈妈的口中知道了孩子早上是捡过瓶子的并且已经交给了老师。其实如果面对选择,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制止孩子捡瓶子的危害有多大。不说孩子主动意识可能会丧失,可能孩子以后真的把老师的作业当做任务来完成了。因为妈妈就是教我这么做的。
那有没有第3选择呢。肯定有,最简单的就是,就让孩子去捡,然后赞赏孩子,跟孩子说这样的行为叫做什么。至少孩子在那一刻是开心的。也没有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老师的作业,如果看作是一项任务,那真的就是任务了,但是如果把一项作业看做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那真是意义非凡了。
除了看了史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这本书想起第3选择。另一个方面,是源于上周布置的一次家庭作业(带着孩子出去走走,拍照),在整理班级相册的照片时,看到很多留言,这些留言背后的思想就是第3选择:
第一选择是直接不做,第二选择就是拍了照片就完事了。第三选择就是去享受这个带孩子外出的过程,咱们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拍照任务,咱们真的是一家人开开心心去玩了。咱们拍了照,还在周末度过了一段美好的亲自时光。而拍照不是要上传给老师看,而是在记录家庭的美好瞬间。
有了第三选择,好多事情会更加具有趣味与意义。而带来的意外结果也是远远超过你的想象的。
好了就写这么多了,抱娃去了。
照片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