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讲书视频系列思考2:加工程度与提取速度
01
时间拨回到2013年的6月份。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确切时间为上午11点左右。
我在当时的怡景校区三楼的一间教室里面。
正在奋笔疾书。
是的,我当时正在参加一场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考试。
教师入编考试。
这是面试环节,当时模拟面试的内容就是三上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记得当时给我们准备的时间大概是1个小时,但是我用了十来分钟就把模拟面试的教学设计写好了。
而写得飞快的一个最大原因在于,在一年之前,这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我的一节公开课。
那是教书第一年,为了上这节课,我把当时12个班级几乎都磨了一遍,所以当我拿到这节课的教材附页时,欣喜若狂。
直接下笔,感觉手中的笔已经不受大脑控制,就那么直接写去写去。
直到十来分钟之后写完,然后坐等面试。
02
现在回过头再来看这个事情,其实是在验证这样一个学习理论:
学习材料的加工程度与提取学习材料的速度,成反比。
正如上面的例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在过去一年中,我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加工,每一次的磨课经历就是加工的过程,关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也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
而到了编制考试,快速回忆,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把教学设计写下来,就是在提取有关这节课的学习材料。
所以我们常常讲,为什么磨课之后,感觉整个人对于教材的理解都会通透很多,原因之一,就是通过对于一节课的深度加工,自己能够快读提取有关这节课的各种信息与材料。
03
加工程度与提取速度。
放在我们的讲书视频中,也是同样成立的。
以往孩子们对于阅读这件事情,加工程度其实是不深的。
常常是看过就好,也有很多家长跟我说,我家小孩看书啊,看完就好,看完就放到一边了。
在这几年,我在五班的一些阅读探索中,其实在做的一件核心事情,就是加深有关阅读的加工程度。
一二年级是单纯的摘录好词好句,现在三年级我们要去做思维导图,然后到现在的讲解一本书的大致含义,虽然形式在不断变化,但是无一例外都是再让阅读变得深刻。
现在对于阅读加工的有多么深刻,以后孩子的素材提取速度就会有多快。很多孩子写东西没什么好写,也可能是积累的素材太过表面化。
最后,坚持讲书的孩子点赞,本周上传讲书视频的同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