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思录
百家姓中,陈乃大姓,在中国以七千万的人口位居第五。
历史上,陈姓名望众多,有反秦起义的陈胜,有创建南朝陈的陈霸先,有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有与朱元璋大战三百回合的陈友谅,有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还有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俗名陈袆……
让陈姓的闻名于世的,不仅是这些传奇人物,还有一个传奇家族——江州义门陈。在中华家族史中,它堪称“第一家族”,至今繁衍人口四千万,后裔遍及海内外。
沿着历史的河流溯源而上,时光倒流到唐开元年间。陈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孙陈兼进士及第、初官江州(今江西德安),随后有岳阳王叔慎五代孙陈旺、陈昌由颍川汝南亦来到江州。
开元十九年(731),雄奇险峻的庐山南麓,碧波荡漾的鄱阳湖畔,来了一个身穿便服的官员,他可不是考察民情,而是要选居住之地,见这里山青水秀,闭塞宁静,并决定择此安家。
这人叫陈旺,是个有故事的人。这个地方是现在的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是个有故事的村落。
陈旺是个不折不扣的“官后代”,其祖父陈叔慎是陈叔宝的弟弟。大家可能不了解陈叔宝,但一定非常熟悉那首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隐指的,就是陈叔宝。
经过隋朝的统一战争,陈亡国,陈氏凋落。发展到陈旺一代,他率全家迁居德安建庄,过起了“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传家”的田园生活。从此,义门陈氏族生生不息,繁衍壮大。
自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建庄聚居,到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奉旨分庄,经历332年15代,人口达3900余人,义聚不分家。聚居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凝聚力之强,不仅为我国封建社会所仅见,也为世界家族史所罕见。
这里有庄园田地,有纺织的都蚕院,有育婴室、托儿所、养老院和书院,有“御书楼”(图书馆)、秋千院、嬉戏亭,还有医馆、寺庙……巅峰时期,陈氏家族富甲一方,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俨然如一个独立的王国。
陈氏家风甚严,虽生活富足,但不能娶妾养俾,不能置畜仆隶,不允许生活奢华,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家族成员没有私人财产,经济平等,物质统一分配,出门开支婚丧嫁娶全由家族负责;如果有人犯错,家族内部有刑杖厅……“义门陈”演绎了一个真实的桃花源仙境,构建了中国古代“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社会。
“聚族三千口人间第一,同居五百年天下无双。”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下诏,首次旌表称“义门陈氏”开始到分庄,先后有8位皇帝以赐匾、封祖、加爵、赐联、题诗、免徭役等方式,予以嘉奖和呵护。历代朝廷的旌表,使“义门陈”声名鹊起,官员刮目相看,世人竞相仰慕。
北宋庆历四年,“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慕义门陈文风之盛,跋山涉水来到东佳书院游历讲学。一天,他讲完学,在东佳学子们的簇拥下,游览东佳胜迹。他来到“永清潭”,只见紫岩耸延,藤蔓碧绿,岩泉叮当,飞瀑千丈,灵思涌动,雅兴大发,对随同而来的东佳学子说:“吾有一联,尔等能应对否?”接着,他用洪亮的声音吟出上联:“山石岩泉流白水”。
当时的东佳学子,无人对出下联。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没有人对出非常贴切的下联。
所谓盛极必衰,“义门陈”也难逃这一魔咒。由于担心任由其发展,陈氏家族要和朝廷分庭抗礼。于是,统治者想出了一个“妙法”:义门陈的孝义感人,应传播到大江南北去,作为典范,教化民风。由此,演绎了人类历史上最大家庭最悲壮、最恢宏的大迁徒,义门陈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皇帝下旨分家析产的大家族。
皇命难违。公元1062 年,仁宗皇帝下诏劝其分家,派官员监护,分析义门陈氏。分家那天,他们把一口大锅摔成291片,以锅片为阄,决定去向。碎锅分析之后,陈氏分为了291支,星罗棋布于全国七十余州郡。
虽然陈氏家族各支遍布各地,但始终不忘根本,在门首都挂有“义门陈氏”或“江州义门”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或许,朝廷本意是维护统治稳定而阻碍义门陈做大,却在无意间将一个样板家族裂变成散布全国的众多样板家族,起到意想不到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义门陈之后,再无可与之比肩的家族。如今,踏上义门村这片土地,走入“义门陈”的传奇历史,让人思接千载、神游万仞,引发诸多思考。
是什么,让3000多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这个家族像钢筋混凝土一般牢牢聚合在一起?在数百年的疾风劲雨中,它是以怎样的策略与方法,维系着一个大家族的生存、蕃衍、生活、生产和发展呢?
也许,国破家亡之痛,让陈氏后人明白并遵循这样一个道理:家族繁衍不息的源动力,就是良好的家风传承。
也许,良好的家风家教也需要刚性的约束,义门陈的《家训三十三条》《家规十六条》《家范十二则》,三位一体,为其和谐共生、繁衍壮大提供了制度保证。
也许,勤本业、崇节俭、尚忠厚、守法明理、品行端正温良,是义门陈长盛不衰的秘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核与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