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静脉留置针拔除后,前臂肿胀引发的思考
患者持续静脉输液治疗,考虑血管条件欠佳,药物刺激性大,每日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当日拔除,2.1晨交接班时,发现患者左上肢留置针穿刺处周围发红,面积约0.8*0.8cm2,穿刺处向上2cm处皮肤轻度肿胀面积3*3cm2,触之疼痛,亦伴有疼痛,评分5分,考虑穿刺点感染,并发静脉炎,经中医会诊给予中药溻渍。2.2日晨观察,穿刺点周围红肿及疼痛程度减轻,穿刺点上2cm处肿胀皮肤仍然肿胀,疼痛评分7分。
思考2 什么原因导致穿刺点的感染?
思考2 什么原因导致穿刺点的感染?
分享理由
液体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渗漏在静脉以外的软组织。影响因素包括未妥善固定,患者烦躁易动,患者血管条件差,输液时间过长,穿刺部位不当及输注高渗性药物等。该患者就是因为输注脂肪乳、氨基酸类高渗性药物,输液时用药方式虽为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并当日输液完毕后立即拔除留置针,针头处残留少量液体,拔针时导致了少量药液渗到皮下组织,从而形成了液体外渗。此事件告诉我,即使是当日拔除留置针,如果最后输入的液体是高渗液体也需要冲封管,不能直接拔除。
穿刺点相关因素有未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导管污染,使用器材污染及手卫生不当。患者此次穿刺点的感染考虑护士操作时手卫生及无菌操作不规范引起的,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日常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在接触病人和无菌操作前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消毒,并且我们在日常操作中养成手指消毒后再触摸血管的习惯,以防二次污染。操作看似简单平常,做不到位也会引发严重后果,需引以为戒。
患者上肢肿胀为上肢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1血管内皮损伤2血流状态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加。该患者本身是肿瘤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饮水较少的不良习惯并且该患者输液时间长,血管被反复穿刺,造成左上肢微血栓形成。所以对应长期输液患者,应建议进行外周静脉置管。
治疗护理过程及转归:
病案分析,反思总结:
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此次事件就是由于一开始的惯性思维以为患者只是发生了静脉炎从而忽略了静脉穿刺的其他并发症而导致。因此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打破固有思维,多方面思考问题。
高渗性高浓度类液体如果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注,即使使用头皮针穿刺输注,输注完毕后也要进行封管,并且封管液剂量最少达到10ml,以防止残余液体外渗到皮下组织。
工作中无小事,即使是最常规简单的操作也要认真严格执行,如此次因无菌操作不规范导致的穿刺点感染,只要严格按要求操作完全可以避免此类事的发生。
要时刻保持慎独精神,此精神也是护理工作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陈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