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孙禄堂形意拳之五拳合一进退连环拳

形意拳连环者,是五行合一之式也。五行分演,而为五行拳(五纲之谓也)。合演而为七曜连珠(连环之谓也),分合总是起钻落翻阴阳动静之作为。无论如何起钻落翻,总是一气之流行也。起落钻翻亦是一气流行之节也。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拳技亦云:“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摧矣。

天为大天,人为一小天。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脚阴阳相合能成其一体,皆为阴阳之气也。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之机也。先哲云:“知机者其神乎。”故学者当深研究此三体相连。二五合一之机也。

第一节

起点时,两手攥上拳。进步与崩拳同式。如行军之阵形之理(图29、图30)。

第二节

退步与崩拳收式剪子股式同,如行军出左翼,谓之青龙出水(图31)

第三节

再换式为黑虎出洞。出右手右足,右足出去要直,左足随后跟步,足仍斜着,后足里踝骨相对右足脚后根。右手从右胁为心口平着直出,拳仍与崩拳相同。两眼看右手食指中节,左手腕朝里扭劲,手心朝上,与右手同时往后拉,拉至左胁停住。两手出拉之时,两肩里根均往回扭劲,进步之时,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此式名黑虎出洞,与行军出右翼同理(图32)。

第四节

先将右手屈回,在心口下边与左拳相对,两手心紧靠腹,再将两手腕向外扭劲至两手背向里,一起徐徐往上起,至头正额上边,再往前后如同一条线分开到极处,两拳如同画一上半圆形,伸至两拳前后相对、均与肩平时停住。然后左足极力往后垫步,两拳一齐往下落,如同下半圆形落至小腹处,两肘靠胁,左手张开,右手仍是拳,手背落至左手掌中。手起时两眼看两拳,手落时两眼看右手随着下落。右足同时与两手往回撤至左足处,右足仍直着,足后根紧靠左足里踝骨。身体要三曲折形,惟腰极力塌下劲。两肩两胯均如前抽劲,头仍顶住劲。身要稳住,两眼再往前看。此谓如行军阵图两翼翕张之式,故名白鹤亮翅(图33)。

第五节

再变为炮拳。将右手往上钻,钻至头正额,手腕向外扭劲,手背仍靠正额处,左手亦同时钻至心口直往前出。右足同时往前进步,左足亦随后紧跟步,与单习炮拳均皆相同,惟此式直往前进步,不斜着走步,停住。此谓两翼合一直进,名为锐形,故名曰炮拳(图34)。

第六节

再变为劈拳。左手往下落似半圆形,如劈拳劈物形式,落至小腹处。左足极力往后垫步要直着,左手心朝里,顺着身子往上直钻至心口,右手再直往前往下劈去。伸到极处,左手从嘴往前劈去,此时右手从左手下边拉回,两手仍似劈拳撕法撕开。右手拉至右胁停住,右足也同时退至左足,后边相离远近与劈拳式相同。两眼看左手拇指根食指梢,两肩两胯均松开抽住劲。此时身子阴阳相合之式,腹内如同空洞相似为妙。此式取金方之义,故名劈拳式(图35)

第七节

变为包裹式,亦名为横拳。两手皆先将中指、无名指、小指极力一起卷回,两手拇指、食指均皆伸直,两手心均暗含与两肩相合着抽劲,不可显露,再将左手往下落至小腹处,手腕向里裹,左肘紧靠左胁,手往上钻至口处。手腕再向外扭劲,斜着往前拧着劲出手,到极处手心朝下,虽然胳膊斜出,总是与心口出去之意。朝里裹手时,左足与左手同时回至右足踝骨前边。足尖着地,足后根欠起,再一齐同左手出去仍回原处。似落未落之时,右手手腕从右胁朝里裹劲。从心口至嘴往前钻出,到极处手心朝上。食指伸着,与嘴相对又平着,左手侯右手出时即往回拉,拉至左胁仍手心朝下停住,右足同时随后跟步(图36)。此式亦错综着,身子三折形式,小腹放在左腿根上为度。此名为包裹之式,亦名圆形,属土。

第八节

换为狸猫上树之式。先将左足往前垫步,再起左手、右足,一齐极力前进,右手回时拉回至心口右边,左足亦同时随后紧跟步,两腿仍为剪子股式,两手皆张开,两肩两胯均齐抽劲,不可有一外错不齐,使内气不得中和,丑态百出,拙气尽生,人虽有勇敢之心,亦不能有所得也(图37)。学者慎之。此谓狸猫上树之式,如阵图爪牙之形,又剪子股式,如擒拿是也。

第九节

变崩拳式。先垫右足,再极力进左足出右手,左手拉回至心口左边,右足随后紧跟步,手足用劲与两足相离远近仍与崩拳相同,不可相差分毫,停住再回身。此谓直形,亦追风赶月不放松之谓也(图38),

第十节

回身为狸猫倒上树之式,仍与崩拳回身剪子股式相同,停住(图39)。此式如同行军败中取胜之式,故名为狸猫倒上树。

第十一节

回演仍垫右足,进左足,出右手,左手拉回,右足后跟步,形式用劲,皆与第一节式相同。

第十二节

退步出手。与第二节式相同。

第十三节

出洞。与第三节式相同。

第十四节

亮翅。与第四节式相同。

第十五节

炮拳。与第五节式相同。

第十六节

劈拳。与第六节式相同。

第十七节

包裹。与第七节式相同。

第十八节

上树。与第八节式相同。

第十九节

崩拳。与第九节式相同。

第二十节

倒上树。与第十节式相同。

第二十一节

收式。仍与崩拳收式相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