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字部和乱绞丝,为啥有时一个样子

这是王献之 · 复面帖的一个转字,王羲之也这个模样。

晋 · 王献之 · 复面帖

晋 · 王羲之 · 迁转帖

晋 · 王羲之 · 迁转帖的这个转字,也是这个模样的。可以说,历代书家的草书的转,都是这样写,几乎没有什么例外。

当然,这与古代转字有乱绞丝旁的异体字,有一定的关系。

秦 ·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

但实际上,车字部在左面时,也可以省略成乱绞丝的草书模样。

晋 · 王羲之 · 知念帖辄字

汉 · 额济纳居延后汉简-甲渠四时文书辄字

我们看到,古隶草的车字部,上面并不出头,一竖也不是直的。

上面一横,连写下面口字外围,必然重复。省去上面一横,就剩下一个钩裹势,或者横折。一竖再变短,连接最后一横,模样与乱绞丝旁就成一个模样了。

这是一种草化思路,理解这种思路,就要明白车字部的一竖,在前隶书时代,都是不出头的。

唐 · 孙过庭 · 书谱

另一种草化思路,可能就更久远了。我们知道,车字的大篆,最原始的怎么写?

商 · 殷墟甲骨文车字

实际上,就两个轱辘,后来又加上两横,不知什么道理。但以两个轱辘的田字,为基础,草化成乱绞丝的样子,就是保留右部梗概轮廓。这样的话,草书的起源 ,可能更久远。

而乱绞丝旁的草化,也是源于篆书,也与车字部一样久远,一样的逻辑。

这是个丝字

当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大篆后期,乱绞丝旁上面两个口不变,下面多了小字。省去上面一个口,下面连笔,就成了草书乱绞丝旁。

汉 · 孔家坡前汉简

由此可见,二者有时一个模样,而这个模样的来源,那是非常悠久。

接下来我们再说车字部的另外两种草书写法。一种也是不出头的。

晋 · 王羲之 · 中郎帖辄字

唐 · 孙过庭 · 书谱轻字

汉 · 走马楼前汉简轻字

上面一横,或者横折,很显然说明一竖不出头,这源于古隶草。有了一横,很显然是中间部分被一个盘代替了。

另一种写法,就是两边加了两点,这是怀素的草化。

唐 · 怀素 · 草书千字文

我们先讨论,这种草化对不对?根据是什么?怀素时期,楷法已经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根据是楷书。

晋 · 王羲之 · 黄庭经

首先,我们看两点表达或者说代表什么?很显然是中间的口字外框,省略中间一横。这符合草法,没有一点问题。

但是,中间一竖,变成弯的了,什么道理?没有一点道理。所以说,怀素这个草书转字,属于草乖使转。如果其仍保留一竖,那就没有毛病了。

我这是以草法论事,怀素的字,我是最佩服的。但我们评论别人的字,不管是谁,讲的是道理,依据的是事实。

草书车字部的另一种草法 是根据隶书,改变笔顺而来。

晋 · 王羲之 · 敬问帖

很显然,晋 · 王羲之 · 敬问帖这个车字部是先写三横形成的奋笔势,接下来一竖。

问题是,这个字右面,为啥这样写?

我查了相关材料,没有这样的异体字,因此排除写异体字的可能性。根据我的猜测,王羲之肯定是第一笔写的结构失调了,怎么办进行了补救。如何补救,又写了个專字部。如果以此推断,笔顺应该是这样的。

这是第一笔,失调了。反复思索补救措施,觉得写两个专字部重叠。于是写了第二笔,实际上,往回一盘笔,转字就成立了。

但太难看了,无奈之举,再写一个专字,套在一起。

于是乎,这个另类的转字,就被王羲之创造出来。

从这个转字,我们可以得到启发。特殊情况下,草书的加法,不仅仅是简单的连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