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93):良渚刻线呈沧桑 附着沁蚀显包浆
良渚文化在工艺上的神秘之一就是良渚的阴刻线(参见《古玉学步(130):良渚文化阴刻线真仿揭秘》),良渚文化玉器的阴刻线带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特征(图1)。
图1-1
图1-2
图1-3
良渚文化延续时间长(大约一千年距今5300-4300年)、分布范围广(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其刻线工艺也因时间、距离而变化,其中不排除有因工具革新而带来的变化发展(参见《古玉学步(142):惊叹神工疑鬼斧难为朴器刻良渚》)。
从刻线特征上来看,可以初步划分为相对断续的刻线和相对连续的刻线(图2):
图2-1
图2-2
从刻线工艺的拙、灵变化程度看,相对断续的刻线应为早、中期良渚,相对连续的刻线应为中、晚期良渚。
无论早、中、晚期良渚,刻线都大致带有如下几个工艺特点:
(1)回刻、复刻——由于原始工具的局限,无可避免地存在来回刻划的特征,如出现一刻到底定然非良渚所能(图3);
图3
(2)冲出——由于手持工具刻划力道不够,无可避免地产生刻线打滑冲出毛刺的特征,如出现刻线齐整规矩如一定然非良渚所能(图4);
图4
(3)败刀——由于良渚图案密集繁缛工作量巨大,无可避免产生跑偏刻错现象,如出现图案圆滑无误一气呵成定然非良渚所能(图5);
图5
(4)古朴——刻线宽窄、深浅、一刀长短不一,呈现古朴的手工刻划特征(参见《古玉学步(138):馆藏玉器微痕距成像分析——良渚刻线工艺》),如出现刻线光滑甚至出现“排头线”定然非良渚所能(图6)。
图6
良渚四到五千年,出土附着沧桑特征,是鉴别良渚刻线的辅助要素:
(1)出土附着——有些出土品带有附着物,千年沉淀的附着非短期认为所能造就(图7);
图7
(2)良渚皮壳——良渚地域多沁蚀,历经几千年多包浆(图8)。
图8-1
图8-2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