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人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表情包的发展来看,字将式、颜文字,Emoji和QQ表情包的情感表征比较直观,是对人表情、肢体特征的模仿,主要表达和反映人们的情感。而动漫和真人表情包构成较为复杂,通过各种拼贴、同构、戏仿等手法实现各种形式的混搭。既可为单纯的图像,又可为,“图像+文字”的多模态话语;既可以静态,又可以动态的形式存在。正如赵爽英所言,表情符号的发展经历了传达表情、表达情绪以及陈述情节等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表情符号的象形意义逐渐淡化,象征意义日益突出。表情包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是与霸权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相对的边缘文化、附属文化、次元文化,具有天然的抵抗性。亚文化通过抵抗和挑战主流文化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尽管这种抵抗是仪式性的,但却能调解社会矛盾。
(摘编自谷学强、张子铎《社交媒体中表情包情感表达的意义、问题与反思》)
材料二:
人们所说的表情包,主要指用于表达情感、情绪与态度的图片。表情包可以是简单的图形符号,也可以由真实人像、动漫人物、动物、自然景色等构成,有时还会辅以文字,包括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的表情包以多种元素组合的方式呈现。表情包的意义与作用,也从早期单纯的情感表达,走向多样化。这使得表情包有可能成为各种群体的标签,以及社交互动中的面具。
今天各种社交平台自带的基本表情符,是平台专业生产者提供的,它们采用的是某些通用编码规则。但是,当表情包生产者走向多元,表情包被赋予了人际交流的情绪表达之外的更多功能时,多数表情包往往会被添加一些其他编码元素或规则。既有一般的虚拟表情的编码规则,也有阶段性或群体性文化的编码规则:而在每一个使用情境中,使用者个体也会在其中加入个人规则。因为有些规则并非是普适的、主流的,而是小众的,甚至是个人化的,这些非大众化的规则为某些表情包设置了加密“门禁”,并非所有人都能进入到它们的深层意义领地。
(摘编自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
材料三:
网络空间的表情包并未许诺言行一致,“言过其实”才是真正的可乐之处。统计与分析表明,人们往往乐于将种种有趣的表情赋予小动物,猫、狗、兔子、公鸡、鸭子均是表情包队伍之中的常客。熊猫虽体量庞大,但性情温顺,不具攻击性,无妨与小动物为伍。小动物的特征即是“萌”,一只公鸡拖一柄缺口的菜刀气势汹汹地夺门而出,谁也不会被这种表情包吓住。没有人觉得强敌将至,如此装腔作势无非博人一粲。
事实上,表情包这种修辞方式无法扩展到某些举足轻重的文本。人们很难想象,哪些表情包可以插入蓝皮书、白皮书或者鉴定一个人品行的档案材料。哲学著作大门紧闭,社会学论文或者教科书拒绝联系。在目前,这种修辞方式仍然与文学存在很大的距离。这时,人们不得不意识到,这种修辞方式仅徘徊于文化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正统的思想和学术。
(摘编自南帆《微信表情包: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4.下列对材料中“表情包”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情包类型多样,有字符、颜文字、Emoji、QQ表情包、动漫表情和真人表情包等。
B.表情包组合形式多元,既有单纯的图形符号,也可以是图像加上文字的多模态话语。
C.表情包由表情、肢体特征、真实人像、动漫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色等多种元素构成。
D.表情包意义多维,象形意义和象征意义互为补充,传递情感、陈述情节又隐喻社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文化通过抵抗和挑战主流文化来证明自己与霸权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立性。
B.社交平台自带的表情符采用通用编码规则,不带有阶段性、群体性文化或个人编码规则。
C.非普适、非主流的、小众的、个人化的非大众化编码规则,使大多数表情包的意义复杂。
D.猫、狗、兔子、公鸡、鸭子等动物是表情包中的常客,因为人们喜欢比自己弱小的动物。
6.有人说表情包盛行是,向文盲无知时代的倒退”。根据材料,列举反驳这种观点的依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956年的债务
铁凝
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父亲很肯定地回忆说,就是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老同事李玉泽借过钱。父亲说,好像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家里钱没凑够,我就找当时住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
父亲见他点了头,吃力地撑起身子,从枕头底下抽出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托在手掌上说,五块钱按定期存款五十三年算利息,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我记得是百分之五,加起来是58块左右。这一阵我天天计算这五块钱的利息,大概不会错。
万宝山将轻而薄的信封叠了个对折塞进衣兜,他无心核对信封里那连本带息的钱数,都五十三年了,多一分少一厘的真那么重要吗?这时,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那像是一种乞望,好比儿童对大人撒娇时要大人抱抱。或者那也是一种对托付之事的再次确认: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父亲顽强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眼球浑黄,面目黎黑,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干脆更像是大鸟的标本,万宝山想。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地抱了一下父亲。
几天后,父亲去世了。万宝山很想尽快完成父亲的嘱托。倒不是因为那五块钱的债务,而是父亲在病床上那奋力张开胳膊的姿势。正是那病鸟般的姿势提醒着他,他不愿意父亲死前的那个瞬间总在脑子里盘旋。
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万宝山成人之后在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当水暖工,他的小家经济收支大致平衡,偶尔略有盈余,可万宝山出门也要算成本。秋天学校在国庆节后分批组织教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万宝山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
出门之前,万宝山才认真想到了债主李玉泽。其实他并不记得李玉泽,有关李玉泽一家,万宝山都是从大哥那里听说。在大哥印象里,李玉泽家总是比他们家吃得好。后来李玉泽调到北京去了,那一年,万宝山还不到三岁。
父亲的借钱典故随着李玉泽一家的离开渐渐告一段落,他的另一种习性凸显出来,他客啬。或者换句好听的话,他极端地节约。他嘱咐上街买菜的母亲说,你买茄子,是买一个大的呢还是买两个小的?依我看你要买一个大的。为什么?两个小的会多出一个茄盖儿,占分量。在家里他身体力行,带头喝隔夜的已经蚀了的菜汤,吃过期的药片,不许点15瓦以上的灯泡。他还锯煤———把一整块蜂窝煤拦腰锯成两块,说这样分两次添煤烧得更透。家中的米、面、油更要上锁。万宝山印象里,他和哥哥姐姐们从来没有放开肚子吃过饭。
三十几年过去了,万家的孩子都已长大,就仿佛他们共同被父亲的客啬吓怕了,他们心照不宣地拒绝再和父亲近距离地生活。他无事可做,干脆就独自承担了买菜的任务。说他买菜不如说那是捡菜,每天下午市场快要收摊他才前往,他坦然捡拾着菜贩们遗弃的菜帮、菜叶,院子里的老邻居们为此嘲笑他,他们说,老万什么时候捡到一块肉就好了,也改善生活做一顿红烧肉给我们看看。父亲说改善生活还用得着捡肉啊,我今天就改善。邻居们问他怎么改善,父亲自豪地说,他准备做一份红烧芹菜。众人笑起来,父亲却不觉得这是玩笑。客啬在他,已不是生活所迫,那就像是他人生的一个信仰,或者生命的一个动力,简直须臾不可离开。客啬在他,也没有什么不光彩,能够做到尽最大可能地不花钱,那才叫光彩。这的确,的确和借钱不还不同,这是一个人给自己找乐儿,碍着谁啦。
2009年秋日的这个早上,万宝山坐在去往北京的城际列车上,衣兜里装着父亲嘱咐他要还的钱。他不吃一口零食,不喝一口需要花钱的水。车厢里的售货车来来回回在他眼前过了几趟,同车厢的老师们把售货车上那些食品袋扒拉来扒拉去的,他则看得淡然。他只是忽然想到,自己这习性是不是受父亲的影响呢?
火车进站,北京到了。万宝山借用副校长的手机,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他挂掉电话,在鸟巢乘地铁10号线,顺利找到了李玉泽的住址,一个名叫绿水庄园的地方。
原来这是一片别墅。保安引万宝山进了大门,热心地指给他去往A8座的路径。他看见了桥下的池水,水中的睡莲,环绕水池的大片草坪,喷泉,木椅,一些树种珍贵的树们。他看见了一幢屋顶覆盖着铁灰色龟背形油粘瓦的红房子,一大片修剪整齐的毛茸茸的草坪由房脚处伸展开来,形成一个足有上千平方米的庭院。一个五岁左右、留着分头的小男孩跺着脚正冲他的母亲大叫: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要刚才那种26块钱一瓶的“无量藏泉”,26块钱一瓶的矿泉水……
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站在A8的木栅栏之外背过身去,一阵莫名地瑟缩。夕阳西下,几个仰着脸放风筝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只红嘴的黑鹰展着双翅飞得最高,威风凛凛地俯视着大地。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鸟样的乞望。
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走去。
(节选自《上海文学》)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塑造的父亲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同一类人,但葛朗台吝啬得让人憎恶,而父亲的吝啬却让人心酸,因为这种吝啬中折射出时代对人的挤压。
B.父亲临终交代还账,绝非后来的良心发现。似乎微不足道的五块钱,蕴含了巨大的道德容
量,表现出吝啬过穷日子的老一辈中国人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和捍卫。
C.小说不写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但是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撷取平凡的生活场景,将焦点紧紧锁定在人物的身上,精细人微地描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D.小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父亲的吝啬和万宝山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父亲的吝啬,但作者的立意并不在于写吝啬,而是通过一笔债务,对比了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
8.试分析小说开头详细刻画父亲临终前同万宝山相抱这一细节的作用。(6分)
9.小说中的父亲身上既有吝啬这一特点,也有临终还债这一闪光点。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牟子才字存叟,井研人。嘉定十六年举进士。入对,首言大臣不公不和六事,次陈备边三策。理宗顾问甚悉,将下殿,复召与语。翼日,帝谕宰相日:“人才如此,可峻擢之。”左丞相李宗勉拟秘书郎,右丞相史嵩之怨子才言己,遽日:“姑迁校勘。”俄宗勉卒,嵩之独相,亟请外,通判吉州,转通判衢州。后入为国子监主簿兼史馆校勘,逾年,迁太常博士。升兼侍讲。御史徐经孙劾府尹厉文翁,不报,出关,子才奏留之。文翁改知绍兴府,又缴其命。伯玉降官已逾年,舍人院不敢行词,子才日:“故事,文书行不过百刻。”即为书行。帝日:“谪词皆褒语,可更之。”子才不奉诏,丞相又道帝意,子才日:“腕可断,词不可改。丞相欲改则自改之。”乃已。明堂礼成,帝将幸西太乙宫款谢,实欲游西湖尔,子才力谏止。皇子冠,面谕作乐章,礼部言:“古者嫡子一醮无乐,庶子三醮有乐,用乐非是。”子才言:“乐章乃学士院故事,况面谕臣,不敢不作。”诏从之。升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以集英殿修撰知太平州,前是例兼提领江、准茶盐,子才以不谙财恳免。至郡,首教民孝弟,以前人《感竹》《义木》二诗刻而颁之,间诣学为诸生讲说经义。修采石战舰百余艘,造兵仗以千计。召入对,权工部侍郎。时贾似道自谓四方无虞皆其力,故肆意逸乐,恶闻谠言。子才言:“开庆之时,天下岌岌殆矣,今幸复安。不知天将去疾,遂无复忧耶?抑顺适吾意,而基异时不可测之祸也。奈何怀宴安以鸩毒,而不明闲暇之政刑乎!议者国之元气也今言及乘舆尚见优假事关廊庙忿怒斯形朝政之阙失臣下之蔽蒙何由上达乎?”帝日:“非卿不闻此言。”宣坐赐茶,问外事甚悉,子才具以田里疾苦对,帝颦蹙久之,即兼侍读,寻擢权礼部尚书。每直,辄召对内殿,语至夜分,或就赐酒果。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即位,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力辞不拜,请去不已。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节选自《宋史 牟子才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议者国之元气也/今言/及乘舆尚见/优假事关廊庙/忿怒斯形/朝政之阙/失臣下之蔽/蒙何由上达乎
B.议者国之元气也/今言及乘舆/尚见优假/事关廊庙/忿怒斯形/朝政之阙失/臣下之蔽蒙/何由上达乎
C.议者国之元气也/今言/及乘舆尚见/优假事关/廊庙忿怒/斯形朝政之阙/失臣下之蔽/蒙何由上达乎
D.议者国之元气也/今言及乘舆/尚见优假/事关廊庙忿怒/斯形朝政之阙失/臣下之蔽蒙/何由上达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
常博士等,后世沿设。
B.孝弟,即孝悌。孝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指朋友同辈之间的友爱。孝悌是中国文化精神,文中“孝弟”与《孟子.梁惠王上》中“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孝悌”同义。
C.东宫,是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而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汉代长乐宫称“东朝”,又称“东宫”,太后所居,因以借指太后。文中之义为前者。
D.致仕,即交还官职,正常退休。古代官员想退休必须再三恳请君王批准,因而退休又被形象地称为“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牟子才有才华,深得君王赏识。人朝奏对,理宗皇帝反复询问他政事:度宗上位前,总尊称他为先生。
B.牟子才讲原则,认定之事绝不更改。他撰写的贬官文书多褒语,皇帝和丞相先后向他提意见,他也坚决不修改。
C.牟子才为官清廉,绝不贪财。他以集英殿修撰身份担任太平州长官,却不愿意兼任领江、准茶盐等多财的官职。
D.牟子才为官正直,敢说敢做。贾似道自恃功高,牟子才对他的一些做法直言不讳地进行了批评,得到皇帝赞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贾似道自谓四方无虞皆其力,故肆意逸乐,恶闻说言。(5分)
(2)宣坐赐茶,问外事甚悉,子才具以田里疾苦对,帝颦蹙久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的地点和到此的缘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
B.诗歌中的第三句“野凫眠岸有闲意”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
D.结尾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使文章结构严谨。
15.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这里涌现的叱
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阙过渡的句子是
(2)李白《蜀道难》中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学爱好,而“ ”。,则说明李蟠的儒学素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大相径庭。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颜李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 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 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论语》中的很多论述,无不 地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由于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不都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 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用、大行君子之道。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抽丝剥茧 直言不讳 彰明较著 不二法门
B.披沙拣金 直言不讳 昭然若揭 不二法门
C.抽丝剥茧 直截了当 彰明较著 金科玉律
D.披沙拣金 直截了当 昭然若揭 金科玉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
B.这种比起讲究“用”,更看重“学”,比起讲究“行”,更看重“知”的理念
C.这种不仅讲究“学”,也看重“用”,不仅讲究“知”,也看重“行”的理念
D.这种比起讲究“学”,也看重“用”,比起讲究“知”,也看重“行”的理念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不仅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
B.故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不都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
C.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
D.故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日晷由晷盘、晷针组成。带有刻度和文字的圆盘,称为晷盘。以晷盘中心为基点,均匀分出刻度,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来表示___,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小时。穿过晷盘中心,与晷盘保持垂直角度的铜针,称为晷针。晷针与地轴平行,起着"立竿"的作用,而当太阳光照到晷针上时,会在晷盘表面上"___",根据针影位置所在的晷度,就能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日晷计时简单可靠,却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日晷依赖阳光,__,日晷就失去了计时作用;二是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运行轨道与赤道和晷盘平行,日晷上没有影子,也就无法标示时间。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5分)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发布公告,称为丰富学生选择,加强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学术和学生交流,决定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2020 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有工业系统概论、人工智能技术、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等 12 门优质本科课程向北京大学本科生开放。同样,北京大学也有社会博弈论、公共财政学、发展心理学等 27 门本科生通识核心课程向清华大学本科生开放。清华大学规定,学生所选的北大课程的学分计入学校文化素质核心课学分。北京大学则规定,因清华大学的成绩是等级制,选课同学取得的等级制成绩将按转学分的规则由系统 自动计入成绩单。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巳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级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B项原文第二段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因此"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的说法是错误的。C项原文第四段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D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原文第三段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需选择。)
2.C(A项原文第五段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B项"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原文第五段是说因为"熟悉"。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第六段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恰恰相反。)
3.B(B项原文第六段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第七段"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7",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
4.C(C项,以偏概全,并非所有的表情包都由"表情、肢体特征,真实人像、动漫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色等多种元素构成"。)
5.B(A项,"对立"错误。由材料一"表情包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是与霸权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相对的边缘文化、附属文化、次元文化"可知,应该是"相对"。C项,"大多数"扩大范围。由材料二"因为有些规则并非是普适的、主流的,而是小众的,甚至是个人化的,这些非大众化的规则为某些表情包设置了加密“门禁”可知,应该是"某些"。D项,"人们喜欢比自己弱小的动物"无中生有,前后句之间无因果关系。
6.表情包的亚文化属性使其具有调解社会矛盾的作用。表情包被赋予了人际交流的情绪表达之外的更多功能,这是进步而非倒退。夸张及"萌"的特点,使表情包具有博人一笑的作用,这不能说是倒退。表情包无法进入人类文化中举足轻重的文本(徘徊于文化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正统的思想和学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7.B(A项"父亲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同一类人"错误,父亲的吝啬不害人,是生活不富裕所致,是节俭。 C项"但是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错误,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故事情节平直。D项句子表述有问题,文中对"万宝山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父亲的吝啬"这一点并非"淋漓尽致地刻画"。)
8.刻画人物,表现出父亲深受债务的折磨并渴望儿子能替他还清这笔债务。引起下文,父亲病鸟般奋力张开胳膊的姿势,是促使万宝山千里迢迢到北京的重要原因。照应结尾,万宝山在还债感到瑟缩时,从一只展着双翅的黑鹰风筝想到父亲的乞望,坚定了还债的决心。(每点 2 分)
9.(观点一)吝啬中展现父亲生活的艰辛与性格的不屈。(2 分)
父亲的吝啬首先是出于生活的无奈,是为生活所迫。父亲的吝啬并没有过多损害别人的利益,他不以损人利己为前提。父亲的吝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节俭,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浪费之风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仍需要提倡节俭的风尚。(4 分,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二)穷人对道德的坚守可以促使社会的反思。(2 分)
拮据一辈子,穷苦一辈子的父亲,临终前牢记在心的是还债,这令人由衷地感动。父亲临终的警醒,也揭示出坚守善良诚信什么时候都不嫌晚。现代社会贫富的鲜明对比,会让人的价值观崩溃了还有必要还给人家吗?坚守道德底线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是何等的需要啊。(4分,言之有理即可)
10.B("也"是句末语助词,"朝政之阙失,臣下之蔽蒙"是两个对称句。)
11.B(悌不是指朋友同辈之间的友爱,而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
12.C(牟子才不愿意兼任领江、淮茶盐的官职,是因为他不熟悉财务方面的事宜,并非表现他的清廉不贪财。"谙"并非贪污、贪婪,而是熟悉的意思。)
13.(1)当时贾似道自以为天下太平都是自己的功劳,所以放纵自己贪奢淫逸,不喜欢听取正直的话。("虞""肆"恶"党"各1分,句意1分)
(2)(皇帝)给他座位赐他喝茶,询问他朝廷政事很详尽,牟子才用民间疾苦之事详细回答,皇帝为这些事而皱眉头忧虑许久。("外事"悉"具""颦蹙"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牟子才字存叟,井研人。嘉定十六年考中进士。入朝与皇上奏对,开始说到大臣们不公正不团结的六件事,然后陈说了边塞防务的三大策略。理宗向他询问得很详细,在他将离开时,又再次召回他与他说话。第二日,皇帝告诉宰相说"像这样的人才,可以破格提拔他。"左丞相李宗勉准备提拔牟子才为秘书郎,右丞相史嵩之怨恨他(在皇帝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就说"暂且调任为校勘。"不久李宗勉去世,史嵩之独揽相权,牟子才急切请求外调,担任了吉州通判,后转任衢州通判。后来调入国子监担任主簿兼史馆校勘,过了一年,升迁为太常博士。升迁兼任侍讲。御史徐经孙弹劾府尹厉文翁,皇帝开始没有回复,后来让厉文翁出关,牟子才进奏挽留厉文翁。厉文翁被改任绍兴知府,后来皇帝收回了对厉文翁贬谪的成命。伯玉被降官已经过了一年,舍人院一直没有对此形成文书,牟子才说'按照惯例,(这样的事情)形成文书不应该过夜。"就写了贬官文书。皇说"文书中都是些褒奖的话,应该更换。"车子才没有按照皇帝说的改,丞相又表明了皇帝的意思,牟子才说"手腕可以断,文书我是绝不会改的。丞相想要改就你自己去改吧。"这才停止了这件事。明堂典礼完成,皇帝将巡幸西太乙宫致谢,实际上就是想去西湖游玩,牟子才竭力进谏阻止了这件事。皇子将行加冠礼,皇帝当大臣面说要制作乐章,礼部官员说"以前,君王的嫡子第一次行醮礼是没有礼乐的,庶子要第三次行蘸礼才用礼乐,现在皇子行冠礼用礼乐不合规矩"牟子才说"做乐章是学士院的惯例,更何况这是皇帝对臣子的面谕,不能不作。"皇帝后来诏令顺从了牟子才的说法。牟子才升迁为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后来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任太平知州,按此前这样的惯例(任太平知州的人)同时还要兼任领江、淮茶盐的官职,牟子才以不熟悉财务为由请求不兼任。到了任上,一开始就教老百姓孝悌之道,把前人的《慈竹》义木》二诗印制出来颁布给老百姓,后又找时间到学府去为学子们讲解经义。又修建采石战舰百多艘,制造兵器数以千计。皇帝召牟子才入朝对,代理了工部侍郎。当时贾似道自以为天下太平都是自己的功劳,所以放纵自己贪奢淫逸,不喜欢听取正直的话。牟子才说"开庆之时,天下还很危险,现在幸好恢复太平了。不知上天将要去除隐患,就以为再无忧了吗?或者只能顺适自己的心意,以致埋下了后来不可预测的祸患。只可惜贪图安逸享乐就如同饮毒酒一样,不明白无所事事也可能招致政令刑罚啊!谏议的人是朝廷的根本,现在他们的谏议即使涉及皇帝出行(的事),尚且要得到皇帝的宽容对待,如果评议的事与皇室江山有关,皇上就生气愤怒表现出来,那么朝政的缺失,臣子的蒙蔽,皇帝又怎么能了解知道呢?"皇帝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正直的话啊。"(皇帝)给他座位赐他喝茶,询问他朝廷政事很详尽,牟子才用民间疾苦之事详细回答,皇帝为这些事而皱眉头忧虑许久,很快牟子才又兼任侍读,不久被提拔为代理礼部尚书。每次当值,总是被召入内殿对答,常说到深夜,有时还赐给他美酒果子。度宗还是太子时,很敬重牟子才,每每称呼他为先生。度宗即位后,任命他为翰林学士、知制语,牟子才坚决推辞不接受职务,多次请求离开。后来又升迁为端明殿学士,最后在资政殿学士的位置上退休,去世后,追赠他的家人四个官职,赏赐官职给他的两位后人。
14.C("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分析有误,五、六句写水中洲渚,"平平"和"净于筛"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征。)
15.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写的是野鸭子非常悠闲地在岸边打着盹儿,几株枯萎的老树竟然焕发生机,在枝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了。(2分)"闲""丑"都是将物拟人化了,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物以人的感情。这是一幅既闲适悠远又生机盎然的图景。(2分)"闲适"的当然不是野鸭,而是人,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黑暗、尘世喧嚣,向往轻松闲适生活,流连大自然美景的感情。(2 分)
16.(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每空 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7.C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披沙拣金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此处形容"追问",而与"拣选"无关,应填"抽丝剥茧"。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形容一个人说话毫无隐瞒。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语境不涉及"隐瞒"与否,而强调"简明",故填"直截了当"。彰明较著彰、明、较、著都是明显的意思,指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所有一切都己显现了出来,多用于形容含贬义的事物。文中的主语是"'实用理性'精神",应填"彰明较著"。不二法门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金科玉律指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守则、信条。根据前文可知应填"金科玉律”。故选C项。)
18.A(根据下文"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可知,语段认为"用"与"行"比"学"和"知"更为重要,且二者为递进关系,故选 A项。)
19.D(画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使"导致主语缺失,二是否定词"不"的语序不当,A、C项主语缺失,B项语序不当,故选 D项。)
20. 十二个时辰 见影 如果在夜晚或者阴雨天(每处 2 分)
21.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发布公告称,2020年春季学期,两校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给对方本科生,且互认学分。(每点1分)
22.【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材料中讲了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当王安石被重用的时候,司马光却因反对变法而失去宰相的位置,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怨恨对方。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司马光说,王安石的文章节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很多,我和王安石二人,虽然政见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家,没有私心。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一直都是相互尊重的。由此可知,王安石公私分明,实事求是,欣赏人才;司马光虽然思想保守,但是为人正直。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为苏轼说话,当被贬黄州后,苏轼又拜访早已退居的王安石,可见,苏轼才华横溢,是非分明。综合三个人的事件可以看出,意见不和,可以求同存异,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就意味着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包容万象的气度。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能够促进和谐发展。
【参考立意】公私分明,欣赏人才;实事求是,是非分明;消除成见,良性竞争;君子和而不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