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绝顶高手秘方
徐道长小传并秘方之缘起
徐道长者,名忠诚,道号青龙山人。属牛。祖籍山东菏泽。十几岁出家修道,住河南淮阳仁祖(伏羲)庙,祖庙属白衣派道教。文革期间被迫还俗。后女娲庙也请他作道长。老道长一生治病救人,不计其数,晚年悬壶皖淮北。年青时曾给朝鲜战场上归来之老军人治病,老军人弹片在脑内已化脓,到医院无法可治。老道长不用开刀就亲自给他治好了。安徽萧县佛寺皇藏玉的住持圆融法师中风偏瘫,道长用七宝丹治愈。他最拿手的是口针,一针扎天下。口针是由仁祖庙的祖师(仁祖伏羲)在定中三次亲传与道长,有口针图本留世,神奇莫测。七宝丹是他最拿手的中药,是他祖父的祖传秘方,曾治愈了尿毒症等很多不治之症(已收于本《秘方录》中)。兹略举生平事例以示老人道德风范。
道长每在入夏前邀集一家老小及弟子们一同做七宝丹,购买中药回来后,粉碎搅拌,炼蜜搓丸,每次要做数大缸(道长家里备有粉碎机及搅拌机)。这些七宝丹都无偿地施给远近前来问医求药的人。
1998年用外贴膏药治好了苏州某军官之肝区囊肿,病愈后军官邀请道长偕同弟子数人至上海海洋馆观看海生鱼类。同行之弟子皆说笑观赏,以为鱼类们是在水中游玩戏嘻,唯道长一人不喜观看,返身到门外大哭,说这些海洋动物太痛苦了,并命弟子们以后不许再来海洋馆游览。此可能是道长与动物心灵沟通而察知。
一日,道长在公园中散步,暑日无人,他突对身旁弟子说:“我的弟子来了。”少顷,果然来一位40多岁的妇人,名中华。只见中华直趋道长前跪拜,口呼:“师傅!我做您的弟子好吗?”中华当时并不信佛道,几年后她到九华山作居士学佛,在寺院里做烧饭之类苦工。中华每从九华山归来,道长总喜欢地摸着她的头说:“佛门里的人回来了。”
道长说一位女弟子以前世同他有很深的缘份,曾经在30年间同吃同住,故一见面俩人亲密无间,但说今生不知有多少缘份?道长仙逝前五年,女弟子曾劝老人念佛说:“道教不好,只能升天,念佛好,可往生西方极乐。”老人只是笑呵呵地说:“念佛好,念佛好!”后来果然念佛声声不断,直至西归。(整理者按:其实无所谓那个好与不好,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接引众生而立,看个人缘分所在。)
道长精堪舆,去某地就说某人家风水不好,后果然死了个男孩。这人家后来将房顶拆了重建。淮北市主干道的风水是他亲定的。
道长性格开朗,整天笑呵呵地,喜开玩笑。中等身材,方脸,相貌庄严,与书法家王羲之像略似。奇特的是,鼻子大而扁平,被称为龙鼻。
2004年六月初一,七宝丹药宝甘露在雪域高原亚青寺面世之时,正是老道长归天之日。那天午后,老人只说有点不舒服,后即于无声无息之中安祥仙逝,享年92岁。
道长无后,曾收留数名孤儿,扶养成人后,授以医术立世。
老人虽身在玄门,但对佛、道并无分别心。观其一生行迹,全以金石医药济世救人,深妙莫测,抑或菩萨之显身乎?或未可知!我等肉眼凡胎,实难测知其道之深浅。近惊悉老人西归,观世弥近而岐黄之术弥失,良叹息哉!
道长弟子赵某手抄其医方一百余道,经余手梓梨桑,以飨同好,并祈道长之医道长久传世而不致湮没无闻矣!
(附记一:淮阳仁祖庙的规模与南京朱元璋的皇宫规模一样大,院内有仁祖墓,方圆30米左右,四周环以古檀香树。据说仁祖的头颅骨还在墓中,比斗还大。附记二:道长仙逝时,还有数本笔记本,记录秘方、本草、行医经验等,因道长医术没有传人,这些笔记能可能也就随之散失,故其医术从此也就湮没无闻矣。)
杏园后学余某拜叩而书 甲申年八月朔日(2004.9.15日)
《书方宜人共识说》*(代序)
国家征税,单曰易知;良将用兵,法云贵速。我侪(chai)之治病亦然。尝见一医方开小草,世人不知为远志之苗,而用甘草之细小者。又有一医方开蜀漆,市人不知为常山之苗,而另加干漆者。凡此之类——如写玉竹为萎蕤(rui),乳香为薰陆,天麻为独摇草,人乳为蟠桃酒,鸽粪为左蟠龙,灶心土为伏龙肝者——不胜枚举。但方书原有古名,而取用宜乎通俗。若图立异矜奇,致人眼生不解,危急之时际,保无误事?
又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医案人或不识,所系尚无轻重。至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孟浪者约略撮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可否相约同人,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
*上文为清代江苏名医顾铭照著[见上海科技出版社《医古文》p173.]。
(整理者按:《佛说梵网经》云:“八福田中,看病第一。”以患者处大苦楚中。孙思邈云:“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方剂者,所以起陈疴,救危急,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可不慎之又慎乎?吾人此次整理《秘方录》于此感触颇深。药名难识,有通俗名而不用,同一药用多种名,凡四、五十处,致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以。虽多方勘校,存疑处尚多多矣!可否以上文相约同人,免致后人妄生疑惑乎?故以此文冠《秘方录》首,权代序
整理说明
此电脑打印本据道长弟子赵某手抄本由本人录入整理而成,整理过程中主要作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将各方按所属科目分表归类成十多个大类,以便查阅;
②、考证药名。原手抄本使用药名颇复杂,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用异名而不用正名,如山葱为藜芦之异名,地胆草为龙胆草之异名;
一、正名与数个异名混用,如金银花、二花、双宝花;卷柏、长生草;
一、用异名又加以简称,如将皂角针简称为皂针,猪牙皂为牙皂;
一、纠正若干笔误,如洋金花误为杨金花,菖蒲误为菖卜等;
一、对罕见药,据药典加以详注(原动、植物之形态、性味功能),如石见穿、走马胎、五谷虫等,以免使用者望文生义,而失其本义;
一、凡药典不可考之药名,姑存疑待考。
凡上各条,均在该药名首出之药方后加注。以后各方中该药名再出时,不再一一加注,可参阅书后之索引。
③、凡原抄本各方之药名,为保持原方之风貌,此次整理考证中均持谨慎态度,经考之原药名一律不加改动,而在该方后加注说明。
④、虽经多方考证,存疑之药名尚有多处,如与“桂”字有关者就有:边桂,肉边桂、油桂、奇边桂,桂楠等。不知是同一药之异名,或是同一药株之不同部位?吾等浅学之辈实难以定论,有待智者识之。
⑤、此次考证药名所据之药典为《临床实用中药辞典》,王锦鸿主编,金盾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出版社地址:北京太平路5号,邮编100036,电话:68214039。
凡例
一、凡经考之药名,在药名后均加以“*”号,如“双宝花*(金银花)”。如暂无法考证者及仍存疑处,则标以符号“*?”。
二、已考证药名中,各符号意义举例说明如下:“走马胎,药典p347#0485……”,“药典”系指本次使用之《临床实用中药辞典》,“p”后之数字为该药在药典中之页码,“#”后的数字为该药在药典中之流水号。
三、各方前之符号“△13”为该方在赵手抄本中之流水号。
四、各药剂量若未另行说明,均为“克”。
风湿身痛
△2类风湿一号(身疼,五副)
当归12 秦艽12 生地12 乳香12 没药10 木瓜15 桂枝12 杜仲12 寄生13 鸡血藤25 赤芍12 杭芍12 青皮12 地龙12 苍术10 川牛膝12 丁公藤20
功能:消肿止疼、温血补血、祛风散寒。每日服三次。
△3类风湿二号(身疼,三副)
当归25 川芎16 川断16 木瓜16 桂枝16 杜仲30 寄生30 独活12 川乌6 草乌6 鸡血藤30 黄芪60 伸筋草*25 奇边桂*?10 川牛膝30 丁公藤20 老母鸡一只(三年)
功能:祛风散寒、止疼消肿,补肝肾、强筋骨。(每日服三次)。
伸筋草*:药典p387#0540,原植物为石松,生于山坡草地灌木丛,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功用,辛温,归肝脾肾经。
奇边桂*:药典无此名。一说为肉桂。在抄录人笔记中“肉桂”条下,写有“桂楠、肉边桂”两名,或为一物乎?待考。
△4身疼三号(五副)
当归12 生地12 乳香10 没药10 木瓜15 桂枝12 寄生12 赤芍12 秦艽10 杜仲10 独活10 百劳散*6 威灵仙12 苍术10 白芍12 地龙10 青皮10 鸡血藤16 川牛膝12 丁公藤25 川乌8 草乌8
百劳散*:药典无,一说为罂粟壳。
5身疼四号(泡白酒或煎汤,五副)
麻黄60 石膏80 川乌12 草乌12 地骨皮60 川牛膝60 桂枝60 杜仲60 鸡血藤50 苍术20 丁公藤50 寄生60
(以上药量太重,恐中毒,服时逐步增加到早晚各一盅,慎用。)
△6身疼五号(泡白酒或煎汤,十副)
当归25 川芎13 川断13 木瓜15 桂枝13 杜仲16 鸡血藤25 丁公藤25 川乌10 草乌10 海风藤25 川牛膝30 闹羊花16 白花蛇1条 乌蛸蛇1条 全蝎30 金头蜈蚣4条
早晚各一盅。
△7身疼七号(壮阳补肾)
锁阳30 鸡血藤30 木通15 红花30 杜仲30 竹黄20
用十斤50度二锅头泡服,早晚各一杯
川乌5 草乌5 乌梅10 川牛膝10 二花*(金银花)18 桂枝10 白糖三两
白酒十两泡七天,每天喝三次,每次一盅。
二花*:药典p482#659,金银花常用异名为忍冬花、银花、双花、二宝花。
△9身疼九号(四肢疼痛,半身不遂,受风寒等。徐老特效方)
马前子10 乳香10 没药10 麻黄10 桂枝10 杜仲10当归10 川芎10 川断10 木瓜10 川牛膝10
共为末,黄酒送下,每日1~3次
△20类风湿方
麻黄60 石膏80 川乌12 草乌12 地骨皮60 川牛膝60 桂枝60 杜仲60 寄生60 鸡血藤50 苍术20 丁公藤50
泡酒三~五副,煎服十副。轻者减半。开始少服,逐步加量到每日两盅。以上药量太重,恐中毒慎用。
△120节风汤(身疼10号)
金银花15 紫苏叶30 瓜蒌9 地风9 川乌6 草乌6 川山甲*(即穿山甲)3 沉香3 丝瓜络20 龟板9 甘草18
水煎服,早晚空腹各服一次。
主治:历节风,周身关节疼痛或肿大。
川山甲*:据药典p586#0815,即穿山甲之异名。
△149类风湿泡酒方(此方当慎用!治妇女月子受寒病)
丁公藤50 鸡血藤50 海风藤50 川乌30 草乌30 闹阳花10 川连30 当归50 川芎30 木瓜40 川续断30 桂枝30 杜仲50 川牛膝60
泡白酒,每服半盅,早晚各一次。
△121寒性腰痛方(泡酒方)
当归30 生芪30 木瓜30 牛膝30 党参30 川乌15 草乌15 乌药15 独活15 陈皮15 桂枝9 甘草9 白酒四斤
研末浸酒一月,早晚各服一盅。
△53止痛
丁公藤250克 白酒1~2斤,泡酒或煎服(隔水蒸)。
△57去痛方
川乌 草乌 丁公藤 闹羊花 肉桂 杨金花*(即洋金花)
熬汤喝,从一匙渐添至2~3匙。
杨金花*:药典无此名,据p582#0810,应为洋金花。
△11血府逐瘀一号(特效)(治头痛头晕,腹痛,上半身病,白癜风,冠心病,雀斑)五副
当归10 生地10 桃仁13(炒) 红花10 甘草6 枳壳8 赤芍10 柴胡6 川芎5 桔梗6 川牛膝10 卷柏15 香附10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理气养血补虚。
主治:祛风湿,补肝血,宣肺化痰,排脓止咳。止头痛头晕胸痛等。
△12少腹逐瘀(治妇女不孕,可生男儿,去瘀血)五副
炒小茴10 炮姜6 元胡10 五灵脂10 没药6 川芎5 当归10 大黄10 边桂5 赤芍10 香附10 益附草*15 长生草*(卷柏)15
功能: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由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经期小腹胀,月经不调。治一切妇女月经期病、妇科病、下半身病。
益附草*:药典无此名,当为益母草之笔误。
长生草*:药典p503#0695,卷柏之异名有万年松、长生草、九死还魂草、还阳草。为多年生草本,高5~15厘米,全株成莲座状,干后卷曲如拳。辛平,归肝经。活血通经,止血。
△14血府逐瘀汤二号(治梦多不眠)五副
麦冬13 枣仁16 远志16 香薷12 当归10 生地10 桃仁13 甘草6 枳壳8 赤芍10 柴胡6 川芎5 桔梗6 川牛膝10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淤血,血行不畅,胸痛,头痛日久不愈,舌有瘀斑。
余注:血府逐瘀汤出《医林改错》,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创制的名方,全方不仅行血分瘀滞,又善解气分郁结,为气血兼顾之剂。以化瘀为主,理气为辅,寓行气于活血之中。在临床广为运用,可通治一切血瘀气滞之症。
本方系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生地、当归、赤芍、川芎)与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壳易枳实、甘草)合方,再加桔梗而成。用桃红四物汤以活血祛瘀,且具有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的特点,配以四逆散疏肝理气解郁,又用桔梗开胸隔之结气,牛膝导瘀血下行,一升一降,促使气血更易于运行。合而成方,可使瘀去气行,诸症自愈。
道长一号方较王氏方增加了牛膝、卷柏、香附三味药。二号方去红花,另加麦冬、枣仁、远志、牛膝四味药。
王氏尚有四张逐瘀方剂。
①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生姜、红枣、麝香、黄酒。适用于瘀阻头面的头痛头昏,耳聋、脱发。亦用于治脑震荡后遗症。
②隔下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丹皮、乌药、香附、延胡、枳壳、甘草、五灵脂。适用于淤血滞留隔下,腹中或胁下有痞块,腹痛有定处者。
③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秦艽、羌活、没药、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甘草。
④少腹逐瘀汤:当归、赤芍、川芎、蒲黄、五灵脂、干姜、肉桂、延胡索、小茴香、没药,共十味。道长方多三味:益母草、卷柏、大黄。
△19补阳还五汤(半身不遂) 五副
赤芍16 川芎16 当归16 口芪*120 桃仁13 红花10 鸡血藤25 杜仲16 草决明20 山楂25 珍珠母25 伸筋草25 川牛膝16 生地10 卷柏15(高血压者加)
口芪*:药典无此名。或是黄芪生于口外者乎?
方注:《医林改错》之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所创另一名方,王氏提出气虚可致血瘀,本方开补气活血治中风之先河。
△56偏瘫(特效方)
生草乌500 绿豆2.5斤,煮至绿豆开花,刮去草乌皮,晒干研末,每天吃一次,早空腹吃一铜板许,温水送下。
△1排石汤一号 (十副)
茵陈30 郁金12 枳壳12 川连10 黄芩10 广木香10 海金沙15 海浮石15 鸡内金12 滑石15 双宝花*(金银花)30 金钱草30 大黄9(后下) 芒硝15(直冲)
每日两副,分四次服,每6小时1次。
功能:泻下、清热、排石。主治胆道急性发作。
双宝花*:药典p482#659,金银花常用异名为忍冬花、银花、双花、二宝花。双宝花疑为道长称金银花之惯用名。
△10排石二号(膀胱结石、尿路结石)
花粉15 山药15 阿胶10(另烊) 枸杞子10 瞿麦15 茯苓20 滑石18 陈皮15 附片10 猪苓20 泽泻30 肉桂8
上方加减十五剂,尿流通畅。
△124胆结石
鲜满天星(天胡荽)30克 鲜海金沙30克 大枣10枚
水煎服代茶饮,日一剂。
△130胆囊炎
地胆草*?(龙胆草)(干)60克 冰糖30克
水煎服,连服10天至一个月为一疗程,服药期间禁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含高油脂的食物。
地胆草*?:地胆草查药典有二,①药典 p206#0298,龙胆草,异名为草龙胆、地胆草、水龙胆。②药典p450#0616,苦地胆,异名地枇杷、地胆头、土蒲公英、土柴胡。原植物为地胆草,粗壮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苦辛寒,归肺、肝、肾经。功能: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135肝硬化方1~3
①乌龟壳30 鳖甲30 水煎服,日二剂?,日4~6次。
②半边莲*5克 水煎服,适用于晚期肝硬化腹水。
③丹参20 桃仁15 生地15 制大黄15 地鳖虫15 党参15 黄芪15 鳖甲20~40
水煎服,以此加减可改善肝功能。适用于早期肝硬化。
半边莲*:药典p340#0477,正名为红孩儿,异名有岩红、红天葵、半边莲、石红莲。原植物为裂叶秋海棠,多年生草本,高60厘米。甘酸寒,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与半枝莲是两种药。
△30乳糜尿
炙黄花*15 党参15 白术15 萆□*15 杜仲15 菟丝子15 干姜10 益智仁10 贯仲10 升麻10 白芷10 茯苓25
煎服,每日两次。
炙黄花*:药典p763#1064,萱草根,异名黄花菜根、绿葱根、地人参、爬地龙。其原植物有两种,一为萱草,一为黄花菜(又名金针菜)。甘凉。有毒。归脾、肝、膀胱经。功能为利水通淋,清热凉血,解毒。此处可能用的是其花,即黄花菜。
□*:原字为繁体(艹+解),电脑暂无此字。
△60小便不通(特效,永不再发) 三~五副
猪苓10 木通*10 冬葵子10 赤苓10 通草10 泽泻10 滑石10 甘草10
水煎,日服三次。(*应当用川木通,关木通有毒。)
△64白淋、白崩、拉白、滑精、漏精一、二方
①人中白10 冰片1 共末,温水冲,每日一次,七天一疗程。
②竹中脊*?一根 大黄3两,共末,温水冲服,每日一次,三天一疗程。加服至宝丹?一斤。
竹中脊*:查药典无。
△79白尿方(白淋病,遗精)
人中白39 至宝丹?500
早晚空腹各一次,七天一疗程。
△148小便便血方
鲜刘寄奴为末,茶调,空腹服。
△109治糖尿病方:生卷柏,决明子各一把,每日代茶饮用。
功能:破瘀血,消症瘕,血通。
日服两次,每10克。
症:血瘀成块,坚硬不移。(□症字,原抄本为繁体字[疒头加徵],电脑暂无此字。)
瘕(jia):血瘀成块,推之可动,时散时聚。
生黄芪60 熟地30 天花粉30 川黄连6 北五味子15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服至尿糖定性阴性为止。一般服30~40剂后尿糖消失,并适当控制饮食,少食大米,适当增服黄豆粉,同时用玉米须煎水代茶饮。
△91黄病方(肝炎)
公鸡肝七副 黑矾二两 共炒研末入丸,五天吃完。
○呼吸系统(气喘、结核、肺气肿、鼻炎、百日咳)
△15气喘一号(气管炎)(戒烟、酒、荤、凉、房事)十副。
麻黄10 桂枝10 白芍10 细辛3 半夏10 沙参13 杏仁10 石膏25 干姜10 北五味6 生百部12 娄仁*(或为瓜娄仁之省称)16 冬瓜仁16 甘草5 百劳散5 (蜡巴豆6~8颗另加。)
分两次煎好后合并一个热水瓶,分三次喝完。间隔6小时。
△16气喘二号
猪板油500 装 西瓜三只
装入西瓜后慢火滚开200下,油化。每天吃一个西瓜,喝后站在太阳底下晒至出汗。大伏天吃能断根。
△17肺气肿(徐老方) 十副
白前20 桔梗15 橘红15 竹茹20 党参20 丹参15 丹皮20 杏仁10 赤芍15 甘草15 百劳散6~8
分两次煎好后,合并在一个瓶里,分两次喝完,间隔6小时。另加八颗蜡巴豆。并按方△15忌戒。
△22肺气肿(徐老,特效方)
防己15 橘红20 炒葶力子15 杏仁10 白前20 石膏30 炒苏子15 桔梗15 炙麻黄8 天冬寸*?25 百部13 百劳散8~6 沙参25
杜仲加水800克,煎成400克,去渣。日服三次,间隔六小时。
天冬寸*:药典p343#0482,麦门冬,异名为寸冬。而天冬应为天门冬。此处究竟为何物?或按下方△24为天冬与麦冬之合写?待考。
△18百日咳
鸡苦胆七只,温开水送下。每天吃下一~二个苦胆,早晚各服一次。
△21肺结核(特效)徐老一号 三副
珍珠粉16 桃核仁130 白芨130 清半夏130 杏仁66 百合130 百部130 蛤蚧粉66 川贝66 冰糖二两
共末为丸,150丸,每日三丸。
禁忌:戒茶、酒,并休息。三副即好。
△24肺结核(特效)徐老二号 五副即好
高丽参50 冬蝉*?50 蛤蚧两对 百部50 川贝50 杏仁?(缺剂量) 白芨15 珍珠粉七个 黄精15 天冬50 寸冬50
煎服,日服三次,间隔六小时。
冬蝉*:药典无,待考。
△32肺结核三号 五副
生地30 枸杞子16 沙参16 寸冬16 篓仁16 玉米16(苡仁?) 川牛膝10 川楝子16 川连15(后下) 熟地30(后下)
煎服,日三次,间隔六小时。
△125淋巴结核
猪苦胆(去皮)5公斤 食醋6.5公斤 松香30克
△23感冒咳嗽方(老人专用)徐老,特效方 三副灵
荆芥8 柴胡10 白前10 杏仁10 川贝10 橘红9 连翘10 百部10 子苑*(当为紫苑)10 桔梗8 防风6 甘草6 百劳散5
△54退烧出汗(治长期发烧,但对注射激素之人没用)五副
秦艽10 鳖甲13 柴胡16 地骨皮15 青蒿13 当归15 知母13 乌梅10 鸡血藤25 牡蛎30 龙骨30 口芪30 川牛膝20
△25鼻炎药(内服)
辛夷15 苍耳子15 甘草30 薄荷8 千里光16 石决明* 川芎10 白芷12 卷柏10 麻黄10 半夏10 桔梗10
共末,每服3克,每日三次。水煎汤也可以。(*原方缺剂量。)
△49鼻息肉
轻粉10 冰片10 研末,早晚用管子各吹一次。
△51鼻炎药(特效)
猪板油250克 土豆(红薯更佳)250克 生黄豆250克 生肌散250克(指生肌散二方:石膏66 黄丹40 冰片8)
共捣和面涂患处。
△92、93白喉方一、二(喉发烂,擦不掉。)
①山茨菇6 梅片*3 元寸*少许? 艮珠*?少许,共末吹患处。
②川连6(焙) 五倍子5(煨) □草窝*七个(焙) 石决明5(煅) 珍珠子两颗 梅片两分 公鸡腰子两个用瓦焙
共末,吹患处。
梅片*:药典p667#0931,梅花冰片,异名有龙脑、龙脑香、冰片、梅花脑等。
元寸*:药典p887#1231,麝香,异名脐香、当门子、麝脐香、元寸香。
艮珠*:药典无。据说为一种红色矿物粉。
□草窝*:□字为三个飞相叠。药典无。
△老气喘
楝树子36粒(一两)煎汤吃。日一剂,服三次,三年断根。
△百日咳
楝树根一两 枇杷叶一两 煎汤服,日一剂,服三次。
○消化系统(胃痛、胃炎、腹泻、牙痛、阑尾炎、寄生虫)
△34鸡鸣五更泻 五副
熟地16 山萸肉13 山药13 云苓12 泽泻8 黑附子10 边桂5 吴萸子6 炮姜10 炒小茴10 益智仁10 白寇仁6 砂仁6 白术16 甘草5 车前子10
煎服,日三次。
△35老胃痛方 五副
苍术10 川朴10 大白*?10 陈皮12 元胡12 广木香12 二丑25 香附10 五灵脂16 白寇10 吴萸子10 砂仁10 甘草5 半夏12
煎服,日三次。
大白*:据抄录人说即为槟榔,但药典无此说。
△63稀粪痨一、二方(拉肚子)
①生苍术16 生乳香16 生故子(即补骨脂)60 共末,日3次,每次3克温水送下。
②生苍术16 生乳香16 生肉寇16 共末,服法同上。
△67胃热方(大便不通,手脚心发烫,牙红肿。)
①生石膏水漱口,热后吐掉,反复几次。每日两次。
②平胃散加石膏30克煎汤喝,每日一次。
△68平胃散
甘草5 厚朴10 苍术10 陈皮10
△110大黄甘草汤
大黄12 甘草3
主治:实热积滞胃肠,食已即吐,大便秘结者。
服法:水二杯,煎至八分服下。
△111黄连汤(治胃中有热,呕吐)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桂枝 各5克,水煎服。
△73胃热,呕吐(食下即吐,大便不通。)(与110、111重复)
①大黄12 甘草3 水两杯煎服。
②干姜5 黄芩5 黄连5 人参5 煎服(黄连汤)
△74止泻汤 两副
黄芩10 黄连10 青皮12 当归16 白芍16 白术13
△83阑尾炎
当归30 赤芍16 白芍20 桃仁10 丹皮20 冬瓜仁30 蒲公英30 地丁30 二花30 玉米10 乌药10 乳香10 没药10 大黄10 芒硝12 甘草10 赤小豆30 败酱草30
△128阑尾炎
乌药25 白茯苓20 丹参35 川枳壳20 浙贝20 苏木4 郁金25
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
适应:急慢性阑尾炎所致的右腹疼痛发烧,腰痛等。
△131便秘方1、2
①莱菔子 30克 文火炒黄,开水泡,一次送服,日三次。
②皂角 烧存性研末。每服1~2克,日3~4次,以米汤送服,即效。
△61止牙痛(吸鼻药)
川乌3 草乌3 细辛2 白芷3 冰片1 潮脑1
共末研细,左牙痛用左鼻吸,右牙痛用右鼻孔吸,立即止痛。(虚火不效)
△62止牙痛 三副(治虚火,风火牙痛)
生地12 丹皮10 青皮10 石膏12 荆芥6 防风6 甘草3
煎服日三次。
△98虚火牙痛(肾火上泛牙痛)
熟地25 当归13 藁本?10 葛根10 细辛3 白芷10 姜炭5 吴茱萸6 防风6 油桂?5 甘草3 百劳散10
煎服三天。
△95肛门寸白虫方一、二
①使君子10 广木香10 大白10 川楝子10 榧子10
煎服。头汁、次汁加楝树根皮一把煎熏洗。
②二花 甘草煎汤,喝则安。治肛门痒,三天即止。
△116慢性萎缩性胃炎专方
黄连9 枳实15 黄芩10 干姜3 党参15 白术10 木香10 麦芽15 神曲15
加减法:剧痛加木香,脘胀加厚朴,痞满食少加神曲、麦芽、焦山楂,大便燥结加大黄(炒),恶心加藿香、竹茹。
一般连服3~5天症状即消失,12剂后食欲渐增。连服两月,按以上方法出入加减,康复。加之气功锻炼更佳。平时宜服大枣糯米粥,忌油煎爆炸、粗糙纤维食品。忌辛辣酸热。
△142胃下垂方
白芥子三两,研粉,用醋调,涂于囟门,对时一换。
或每日数百、千次提肛,不用服药,短时即愈。
△147便血方
生地30 当归30 地榆炭10 煎服。
循环系统、高血压
△39高血压,动脉硬化,血脂粗,囊肿 五副
赤芍16 川芎16 归尾16 地龙18 黄芪20 桃仁13 红花10 鱼腥草30 地丁60 川牛膝25
囊肿病人应单独服地丁三天,消囊肿。
△40①糖尿病,高血压(此条在前已列,治糖尿病)
长生草 决明子 治糖尿病、高血压。用法:等量泡茶。
△40②心脏病
鸡蛋油100个,每日吃一匙,治心脏病。
△41冠心病,糖尿病 五副
长生草 血府逐瘀汤 煎汤吃一个月。日服三次。
△42高血压
炒决明子30 山楂30 丹参30 长生草15 石决明15
服法:泡茶或煎服
功能:平肝、潜阳、明目。
主治:头痛、眩晕、目昏、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和角膜炎。
△123降压酒方
夏枯草50克 白酒一斤 泡酒七天后服。
当归10 川芎6 赤芍10 生地13 二花13 连翘10 西中吉*?20 蒲公英16 地丁16 乳香10 没药10 栀子10
煎服,每日三次。戒食。
西中吉*:查药典无。
○妇产科、儿科
△31泰山盘石颖(汤头歌)(保胎)
黄芪10 当归10 川断10 川芎8 黄芩8 熟地8 炙甘草5 砂仁5 白术20 酒芍*(白芍酒炒)8
糯米引药。
△78白带方一、二方
①蜂蜜250 香油250 白果250 白糖250 生姜250
共熬后入瓶,每日服三次,每次三匙。
②雄黄5 白术5 一次服下。七天服七次。
△81月经不调
大黄33 斑蝥1 红花1 大桃仁5
共末,每服10克。黄酒为引,开水送下。
△137宫颈糜烂方
二花15 云苓15 土茯苓15 五副,煎汤。
△85催生方
公鸡肝七副,黑矾二两,共炒焦,研末为丸,烙饼吃五天,吃完。
△87催乳方(小儿生下后即吃此药,乳即下)
当归10 通草10 熟地10 泽泻6 甲珠*?10 口芪10 不留10 香薷6 甘草3 黄酒四两 红糖二两
小儿脐血为引,三副。
甲珠*:药典无此名。或为穿山甲炒珠片。
△100小孩痘疮未齐
葛根10 平贝*?10 寸冬12 天冬10 当归10 赤芍6 桔梗6 前胡6 荆芥6 苏子8 枳壳6
芫荽、赤圣柳*为引子。
平贝*:查药典无此名。或说即为浙贝。
赤圣柳*:药典p525#0726,柽柳之异名有赤柽木、三青柳、垂丝柳、西河柳、桧柽柳。
△101疹未出齐
元参6 牛子*(牛蒡子之简称)6 荆芥3 防风3 寸冬6 葛根10 前胡6 二花3 连翘6 桔梗6 川贝6 甘草3
化毒丹*?(何物不详?)一盒作引子。
△105小儿左边丸偏坠方
炒小茴25 荔枝核16 共末,红糖二两共熬成膏,三天吃完。
△114当归散(主治:胎动不安)
当归90 黄芩90 芍药90 川芎90 白术45
共末,日两次,每服1.5克。
功能:养血安胎。
△115白术散(主治:胎动不安)
白术 川芎 蜀椒 牡蛎 共末
日三次,每服1~1.5克,夜一服。
○神经系统、失眠
△70神经病方
公猪心七个 琥珀5 菖蒲5 朱砂5 塞在猪心里煮后吃下。
△71止抖方
①琥珀5 朱砂5 赤金10张 磁石10 十副
用法:内外兼用,制丸或研粉吃。每日10克,温水服下。
②当归16 川芎16 川断16 木瓜16 桂枝12 杜仲16 寄生30 独活12 鸡血藤25 磁石30 龙骨30 牡蛎30 伸筋草25 长生草15 甘草10 川牛膝25 黄芪60
十副一疗程,煎服,日二次,早晚各一次。
△84美尼尔综合症
半夏20 云苓25 橘红25 甘草15 竹茹25 青皮25 黄芩15 菊花35
三副。日服三次。
△89神经性头痛方 五副
炒枣仁一两 元肉*15 熟地一两 生牡蛎10 石决明10 炙甘草6 枸杞子10 姜虫*?10 蜈蚣两条 天麻6 全虫6
水煎服。
元肉*:或为龙眼肉(桂圆),但药典无此说。
姜虫*:或为僵蚕之笔误。
△102神经病,痰迷想死
山葱*5 明矾3 郁金3 菖卜*3 牙皂*1.5 半夏5 巴豆米5个(不去油)
共末,糊丸,分两次服,温开水送下,两次喝完。
山葱*:药典p874#1215,藜芦异名为葱葵、山葱、葱芦、葱白藜芦、七厘丹。
菖卜*:药典p202#0293,石菖蒲之异名有菖蒲、水剑草、剑叶菖蒲、山菖蒲。菖卜(bu)为菖蒲(pu)之笔误,二者读音不同。
牙皂*:药典p390#0544,皂荚之异名有鸡栖子、皂角、大皂角、长皂角。为豆科植物皂角的成熟果实或发育不正常的果实(猪牙皂)。此处为猪牙皂之简称。
△119夜不得眠
半夏、秫米 煎服。
主治:胃不和,夜不得眠。
△66难眠,多梦
夜交藤50 加于血府逐瘀汤,煎服,五副。(夜交藤单用治失眠。)
△90头晕方
川芎15 吴茱萸10 香附10 黄酒四两煎服发汗。
○癌症
△55食道癌方
①黄连30 泡白酒500克 喝后能吃饭。
②紫花地丁500克,分三次熬好后加红糖四两服下,每天晚服一次。
△94治骨髓癌方
渡江子(即巴豆)早晚各八粒。
还可治疗:骨结核、胃痛、咳嗽、哮喘、身痛等,每次四~八粒。
制法:巴豆入热麻油中略捞。
△118治癌方1~6
①半枝莲30~120克 白花蛇舌草15~60克 水煎服。
②半枝莲20 白花蛇草30 八月扎*?12 煎服,治肝癌。
③半枝莲30 白花蛇草30 石见穿*30白茅根15 水煎服代茶饮,治疗食道癌、胃癌、乳腺癌、肺癌。
④白花蛇草180 天门冬180 煎服。
⑤壁虎、蟾皮、蜂房等,治癌肿。
⑥僵蚕、全蝎、蜈蚣、壁虎、螳螂、水蛭,共研末,每服3克,开水冲服,治胃癌。
八月扎*?:待查。
石见穿*:药典p196#0284,异名有紫丹参、小丹参、石打穿、活血草。一年生草本。辛苦微寒,归肝脾经。化瘀止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
(附方,来自药典石见穿条。复方紫丹冲剂:石见穿、丹参、鸡血藤各250克;当归、香附、郁金、鳖甲各150克;红花100克。制成颗粒,每袋22克。功能:舒肝理气,活血散结。用于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脾肿大。)
○外科(外伤、骨质增生、皮肤病、冻疮、痔疮)
△大膏药(治癌、关节等各类痛)(原方见抄本p31.)
马前子一斤,香油四斤,黄丹二斤(待油半冷后下),共熬至老黑色饴糖状即可。
△46麝香粉(治癌症)
外用:铜绿10 麝香10 蟾酥10 血竭13 琥珀10 轻粉10 冰片0.6 十副,共为末,封装于瓷瓶中备用。(各药要纯正)。
内服:紫花地丁500克 分三天泡茶喝,加红糖四两冲服下。
△47先天性牛皮癣 (特效)(外洗)
蛇床子100 白癣皮100 紫草100 木通100 百部100 千里光100 苦参100 明矾100 白芷100 白露*?100 花川*?100
各100克,分三次洗,每日洗两次。三天一疗程。
白露*花川*:二药药典无,待考。
△29铁扇散(大小刀伤)
龙骨四两 象皮*四两 枯矾*四两 松香四两 古石灰*四两
共末,涂患处。
象皮*:据抄录人说即为动物大象之皮,但药典无。
枯矾*:药典p234#0327,白矾,异名有矾石、明矾、生矾、云母矾。白矾有13%的结晶水。在药典p234“用法”条内云:“生用偏于解毒杀虫,煅枯偏于收敛生肌。”该条虽未明确说明如何煅,但从上两语推测,枯矾为明矾火煅,以去其结晶水。又,在《临床常用中药手册》(湖南中医学院编)p347明矾条中云:“明矾火煅成枯矾。”
古石灰*:药典p191#0279有石灰条,但无“古石灰”之称。
△50活血散(跌打损伤) 七小包
当归10 赤芍10 川芎10 红花10 大黄10 桃仁10 乳香5 没药5 血竭5
为末,每次服10克(每天服多少)?
服法:①用红糖一两,酒一两作引子冲服。
②用水五两,酒一两烧开冲服,加红糖一两,服后发汗。
△52生肌散一、二方(特效,消炎止痛,外用)
①血竭16 龙骨16 乳香16 没药16 石脂22 冰片1克 石膏16 象皮16 共为细末。
②生肌散二方 (过敏性鼻炎可用)拌豆油面?。
石膏66 黄丹40 冰片8
△76生肌散(生肌长肉,止痛收敛。)
象皮3 乳香3 没药3 血竭3 龙骨3 儿茶3 冰片3 赤石脂3
清洗后直接撒布疮面。
△77 回阳生肌散
人参15 鹿茸15 雄黄15 乳香一两 琥珀2.5分 京红粉*?3
治鼠疮,慢性顽固性溃疡及阴疮长久不收口者。
京红粉*:在抄录人笔记“常用药名称”中,为红粉之另一称呼,参见书末附录红粉条。但药典无此称。
△59痔疮一、二方
①元寸(麝香) 白矾 少许放在肛门口外用面饼盖上,每晚灸艾三壮。七天愈。
②五倍子60 白矾30 熬水蒸洗,七天即愈。
△145痔疮(内服)
当归30 蒲公英30 地丁30 二花30 元参30 甘草16 鱼腥草30
三副一疗程。
△75治脚气
石膏粉炒后泡冰片洗脚。日两次。
△99冻疮膏(万能膏)
白凡士林一斤 清凉油三盒 冰片20克 白蜡烛三支 樟脑(潮)150克 熬合。
△103手脚指疼痒、起泡方
蛇床子16 地骨皮16 芒硝16 甘草16
水煎汤洗,起泡刺破即止。
△106败酱草膏 (治毛囊炎、疔、化脓性皮肤病)
净水80斤加鲜败酱草10斤,熬至三小时后过滤再熬煮,浓缩成膏50两,加蜜50两,贮存备用。
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消肿。
用法:口服,每日两次,每次6克。
△134去粉刺方
连翘10 川芎5 白芷10 黄芩12 荆芥8 桑皮10 苦参10 山栀子5 贝母10 甘草5 黄连10
水煎服,日三次。
△107龙骨散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 海螵蛸三两 黄柏十六两 雄黄三两 滑石粉一两 共末
功能:解毒收敛。
主治: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趾间足癣(臭田螺)
用法:外用,直接扑上,或油调抹上。
用葱白一节,加未成熟花椒砸如泥,包住鸡眼,两天一次,共七天。没用药前用温水先洗脚。
△26骨质增生
①五倍子 苍术 三比一量,共末,用食醋调抹患处,对时换。
②白凡士林30 薄荷晶3 卡因青霉素80万一瓶合匀,涂患处。
△122骨质增生1~3方
①牛膝15 杜仲15 木瓜10 白芍10 小茴香5 延胡索8 羌活8 乳香5 没药5
每日一剂,酒水各半煎服,日二次。
②走马胎*20 海风藤10 当归15 虎骨10 威灵仙10 天麻10 草节*?10 羌活7.5 川木瓜7.5 牛膝7.5 全虫7.5 熟地15 川芎15 胆星10 松节10
每日一剂,水煎服,日三次,每次服药时冲酒一杯作引子。
走马胎*:药典p347#0485,异名走马风、大发药、血枫。原植物为走马胎,又名大叶紫针,大灌木,高13米。苦辛温,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止痛。
草节*:药典查无此药。
③桂枝7.5 首乌20 杜仲15 甜苁蓉20 葙子*(当为青葙子简称)20 续断20 熟地25 牛膝20 当归25 党参20 北蔑*?25 细辛25 肉桂5
每日一剂,水煎服,日三次。
葙子*:当为青葙子简称。
北蔑*:查药典无。
△136骨刺
五倍子50 苍术50 共末,用食醋调涂患处,对时一换。
△126治阴巴大性脊椎炎、跟骨骨刺
川芎200克
研末,装入小布袋中,敷在痛点处,每周换一次。
△127体癣
相思子500克 研末,水调涂患处,每日3~4次。忌口服。
△138治头牛皮癣(外用)
苍术50 斑蝥50 白芨50 研末,用蜡调抹。
△139顽癣方(内服)
当归10 赤芍10 皂针*10 二花13 栀子?10 连翘10 丹皮10 地骨皮16 全虫7 蜈蚣两条 白芷10 苏叶16 川军17 甘草10 黄柏10
一剂,水煎服,日二次。
皂针*:药典p391#0545,皂荚刺之异名有皂角刺、皂角针、皂刺、天丁。此处为皂角针之简称。
△141洗熏手脚湿疹方
百部25 白癣皮25 地肤子25 白芷25 苦参25 白矾25 蛇床子25
水煎后熏手脚患处,后再伸入水中洗,日洗三次。
△146蜈蚣、蛇、蝎咬伤
姜汁、雄黄调和涂患处。
○解毒、急救
△82泻毒方(泻什么毒?与97重复)
当归三两 大黄一两 明矾一两 生甘草15
煎服一次灵。
△96解毒方
芫荽(香菜)两棵 白矾一两 两味合并开水冲服,服后即吐。
△140解毒方
明矾(内服) 配浓度至酸涩。灌在刚服毒而死之人口内,灌下肚,越多越好,即可吐出毒药。
○性病、近视及其他
△48梅毒方 (特效,不除根,当时有效)
槐米10 红枣七个 血竭10 轻粉10 核桃七个
捣成粉为豆大丸,每服20丸,开水送服。
凡梅毒病人之粪便当单独消毒处理,或掩埋。
△58梅毒方二(特效)戒盐七天(徐老方,除根)
轻粉6 红粉*?6 水银3 斑蝥10 巴豆(去油) 朱砂3
喝后用冷水漱口至热吐掉,反复几次。用土茯苓、金银花煎汤作药引子服下。
红粉*:药典p335#0470,异名为红升、灵药、红升丹,升药。为由水银、硝石、白矾,或由水银与硝酸炼制而成的红色氧化汞。
△36治近视方
沙苑子15 菟丝子15 北五味15 车前子15 女贞子15 灯心草15 淡竹叶15
煎服,日三次。
△37腿浮肿,舌干 五副
当归10 生地10 桃仁13 红花10 赤芍10 甘草5 柴胡6 桔梗6 川芎5 长生草15 陈皮13 陈曲*15 降香15 茵陈12 栀子10 篓仁16 麦冬16 玄参25
水煎服,日三次。
陈曲*:药典p589#0818,神曲异名有六神曲、六曲。无陈曲之名。
△38去虚汗,补胃 三副
当归16 川芎10 苍术10 陈皮10 川朴10 白术10 龙骨30 牡蛎30 黄芪30 半夏10 玄参12 砂仁10 甘草5 山药15
水煎服,日三次。
△43番泻叶
番泻叶泡白糖喝下即泻,胃热气即下。
△44一把抓
麻油炸过的马钱子(即做大膏药用后)碾末,与面粉熟面粉各半为丸。
吃2~6粒,温水送下即泻,冷水解痛、解毒、解泻。
△45渡江子
制法:巴豆在热麻油中略滚,凉后外包腊。
吃2~4~8粒,温水送下即泻,止痛。
△117止腰痛方(与86重复)
枸杞子30 白术60 泡茶喝,止腰酸痛,不能弯。
△65眩晕,痰火上盛一二方
①大黄3~6 研末一次服下。
②鹿茸酒,治上虚眩晕。15克,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许,一次服下。
△112一味大黄散(主治实证眩晕,痰火上盛)
大黄6克,研末,茶调,一次服下即好。(与前△65重复。)
△113六一散(主治一切暑病,发热,烦躁,小便赤)
滑石180克 甘草30克 研末,每次服9克。
灯芯草汤引送服。
△104奔豚汤(小肚子气上冲胸)
当归6 川芎6 甘草6 黄芩6 半夏13 生葛根16 白芍6 生姜13 郁李白皮引,温水服下。
△133戒酒方1、2
①大白(槟榔)30~50克 泡白酒半~一斤,七天后服用,即可戒酒。
②马尿泡酒喝,或童尿二盅泡酒。
△143解酒方
粉葛根泡开水一杯,喝酒前一小时服下,即能千杯不醉。
△144醉酒方
闹阳花酒一盅,掺与酒鬼杯中,一杯即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