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档案馆

20世纪初,中葡澳门勘界谈判在紧张进行之中,引起国人关注。其时清廷试行“新政”,鼓励华侨和港澳实业界人士回国投资。爱国侨商伍于政与澳门商人王诜等商议,拟定在邻近澳门的沙滩环(今香洲香埠路一带)兴建商埠,以吸引澳商,对抗葡人在澳门的势力扩展。伍于政、王诜等人绘具图说、章程、合约等呈广东省劝业道核办,并转呈督署和北京商部注册备案。劝业道在通过香山知县和前山同知的调查后,认为可行,报两广总督得到批准,并转饬按计划建“六十年无税商埠”。对商埠的名字,劝业道以选址在香山场与九洲环之间,各取一字,定名“香洲商埠”。据《香山县志》记载:“香洲埠在恭镇,面临九洲洋,前对野狸洲……”

王诜等人共筹集58万元作为开发商埠的基金。一切准备就绪后,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破土动工,举行盛大典礼。王诜等搭建一座可容纳2000多人的大礼棚,棚内悬挂“强国之基”、“利国利民”的大横幅。是日,邀请穗港澳和香山县各方要人、绅商学各界人士参加庆典。其中包括两广总督张人骏、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广东劝业道陈望曾等官员。张人骏在建埠公所(今朝阳路)大门安置一块丈多长、四尺宽的木匾,亲笔题字“广东省香洲商埠”,并落款。

商埠借鉴上海商铺的格式兴建商业街。初时,建得二层楼6间铺位的20栋,3间铺位的8栋;三层楼的2栋。楼间相隔4米,南北对向,整齐美观,有10多条街道,每至夜晚灯光如昼,热闹非常,被誉为“中环街市”。由此吸引港澳、四邑等地商贾纷纷前来经商,南海各地渔民相继迁来定居。清宣统二年(1910年),共建有商铺1600余间,修筑20多米宽的马路一条及码头两座,开辟穗港澳航线。其中,较大型的商铺有“中兴纺织公司”,较出名的商号有“协昌”、“康正”、“永利隆”等。海内外记者争相报道香洲商埠的繁荣景象。至宣统三年(1911年),扩建米铺、油粮、杂货、当铺等近200间。清政府宣布香洲为自由港,开放香洲为无税区。同年底,因一场持续6个多小时的大火,上千间商铺化为灰烬,加之清廷内部对香洲建无税商埠意见不一,拱北关洋人税务司亦出来干涉,投资者纷纷转移资金。香洲商埠由此衰落。SITESERVER_PAGE

香洲无税商埠的兴建,后人称之为珠海历史上“第一次办特区”,是珠海近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仍不失为一次大胆尝试,对半个多世纪之后珠海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留下不少借鉴之处。当年的商埠所在地今日已建设成为各业繁荣、市容颇具特色的中心城区的一部分。今昔殊途,一脉相通。珠海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告诉人们,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草开放的今天,珠海人才能梦想成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