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源持续发力,“植物贵族”食叶草即将获批!

近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了最新的新食品原料征求意见,食叶草二氢槲皮素鼠李糖乳杆菌MP108三种产品有望进入食品原料范畴。在新食品原料中能够看到食叶草,对于行业来说既是惊喜又是惊讶。惊喜的是,食叶草正在突破'身份'枷锁,转向了公众的大市场;惊讶的是,新食品原料的界定对于万众期待的食叶草仍是束缚。

技术型植物资源

随着植物'食'纪元的开启,植物性资源正疯狂的涌入人们的食用领域,这不仅是消费者个体的需求,也是整个社会的潜在需要。近年来,许多国家对于植物资源的开发态度越来越宽容,使得一些有开发价值的植物资源能更快的进入到产业链条之中。食叶草就是这样一种极具价值的植物资源,从2019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受理食叶草的新食品原料申请(卫食新申字(2019)第0003号),到日前的征求意见稿,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再考虑到后续的研讨和审批时间,食叶草的审批时间也要远远小于新资源食品平均3-5年的审批周期,这也无形中凸显了食叶草蕴含的巨大价值。

食叶草是蓼科酸模属植物,是以引进的鲁梅克斯K-1酸模与我国野生巴天酸模回交选育生成的'国草',是为提高植物利用率、改善利用条件的科技成果。天然的酸模属植物在我国的资源非常丰富,有26个种和两个变种,由于野生酸模的茎叶中含有草酸、酒石酸等有机酸以及单宁等物质,其口感酸涩,适口性不佳。但其不俗的长势及营养价值又让人们对其资源利用'望眼欲穿',因此才有了人工选育品种食叶草的诞生。食叶草与野生酸模相比,不仅营养成分有所提升,其酸涩感也得到大幅改善,是人畜共食的优质资源。同时,食叶草的生长效率非常高,种植一次可生长20年以上,亩产较高且一年可多次收割,也是一种持久资源型植物。

草中贵族

植物性资源往往在营养的全面性上不如动物食品,当下对植物资源的开发更关注的是其蕴含的功能成分,比如膳食纤维、多酚类物质,而食叶草或许能够打破这个常规认知。分析指出,食叶草的蛋白质含量非常丰富,约占总质量的36%~48.7%,因此也被称为'蛋白草';其维生素E和C的含量也不俗,维生素E约为40.0mg/100g、维生素C约为47.3mg/100g。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硒、钾、钙、铁、锌、磷、镁等矿物质以及β-胡萝卜素、叶绿素、大黄素、异黄酮、SOD等活性成分,堪称'草中贵族'。

蛋白饲料的巨大缺口使我国在优质饲料供应上一直存在短板,我国每年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苜蓿等优质牧草,以缓解国内的牧草压力,这也是国内畜牧业没有价格优势的原因之一,饲养成本过高。蛋白质是食叶草最引以为傲的资本,其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大豆等其他植物产品,甚至比常规的肉类蛋白含量都要丰富,是当下难得的植物性蛋白资源,对于缓解优质牧草危机有重要意义。

此外,食叶草也是缓解食用蛋白危机的重要途径。食叶草对环境的要求较低,其生长范围可覆盖从黑龙江到广东的大部分地区,其在我国的食用历史已经长达20年,食用方式也多样化,安全性有保障,是可开发的优质蛋白资源。

政策'松绑'期

新资源食品的界定是食叶草迈入商品化市场的第一步,这对于食叶草产业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食品原料来说,从农产品跨入食品原料是'0'到'1'的关键一步,脱离了对'使用价值'的定义,转而是对'价值'的肯定。从用途来说,食叶草与紫花苜蓿的定位基本相似,都是为了扩大牧草资源而存在,被市场寄予厚望的苜蓿始终没有走上商品化的食品领域,而食叶草的新资源食品身份则能显著增加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领域都有着可观的前景。

当然,新食品原料的界定还是与市场的预期有所差异,在约20年的食用历史上,食叶草并没有发现显著的毒害作用,但由于其缺乏孕妇及婴幼儿的安全性评价,作为新食品原料来管理在当下则更为贴切,也符合我国对新型食品的管理要求。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食叶草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将来会在更多领域发现它的身影。

产业带来的思考

当下,市场对于食叶草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其含有的蛋白质上,其高含量的蛋白质既能成为发展的'闪光点',也可能成为产业延伸的'紧箍咒'。叶蛋白的提取在当下仍然是高成本的产品,在市场的流转上远不如豆类蛋白来的容易,叶蛋白多以'粗'加工的形式存在,例如大麦叶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上,食叶草仍然要向纵深发展,不能仅以蛋白质作为衡量指标,其整体的功能性评价仍然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此才能在当下炙手可热的功能市场分一杯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