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茵陈蒿汤加减--清热利湿--罗元恺
6.急性肝炎惯用方
急性肝炎病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其最突出的症状为黄疸,但也有些肝炎患者并不发黄,而只是胁痛、疲乏、纳呆、肋下可扪及肿大的肝脏、血检肝功能不正常等。
发作时会伴有发热恶寒,随即出现目黄尿赤甚至全身皮肤黄染,疲倦无力,厌食、恶心或呕吐,小便黄赤如浓茶,烦躁,甚则谵妄、昏迷,这属肝昏迷的严重证候。
临床还表现为大便干结或稀溏,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或缓滑。发热时则滑数,无热时则多为缓滑。
治宜清热利湿。
处方:茵陈蒿汤合栀子大黄汤加减。
绵茵陈30~45克,栀子15~20克,枳实12~15克,大豆黄卷30~50克,茅根30~50克,溪黄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
大便泄泻者去枳实,加藿香10克,赤茯苓20克,大腹皮15克。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克(后下)。
口干渴者,加天花粉18克。
神志昏迷者,加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羚羊角3克(先煎),或增服安宫牛黄丸1枚。
黄疸退后,上方宜适当减量,并加入麦芽、谷芽各30克,怀山药2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天。
有效时,继续服用至黄疸退尽为止。
学习和运用体会
急性肝炎古称黄疸。《内经·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食已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疸。”本病主要通过饮食、食具、日常生活接触、水源污染等传播。一旦发现患病时,宜及早治疗为好,以免转入慢性期。
中医认为,此证多由湿热蕴郁,瘀积于里,因而发黄。治宜清利湿热,使大小便通畅,黄从小便去。
另外,临症时要注意本病应与胆道梗塞的黄疸和钩端螺旋体相区别。前者多发生于年龄较长者,临床常表现为右侧胸胁腹部疼痛明显,黄疸逐渐加深,无传染接触史,血检除黄疸指数增高外,肝功能一般正常。后者主要由于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从而使得病原体从皮肤进入人体而感染,常发生于夏秋季节,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常见,多发生于青壮年时期,发病急骤,初起有寒战壮热,头痛及腓肠肌疼痛明显,皮肤黏膜有出血点及发黄,血检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