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风土影像志》| 用影像挽留和复原传统手工
玉扣纸账册(沿溪村义仓账簿,民国三十六年春,有爷爷甯良信借谷200觔的记录)
劳格文(John Lagerwey)
著名人类学者、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主编
现在土纸业不景气,纸厂纷纷倒闭。前些年,治平的纸厂还有170多家,今年只剩下二十几家。产品主要销往江西,江西人涂上金箔,再销往东南亚。东南亚的华侨用它来做冥器纸钱,一把火烧给阴间。所以工人们都说他们生产的是“迷信纸”。
土纸利薄,工人的收入很低。捞纸房的4位工人,两两成对,一刻不闲。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6点,12个小时,日工资10元。现在用机器打浆。
治平紧邻长汀,在历史上,每年都有大量长汀纸工涌来租山生产,纸业是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民国《宁化县志》说,寺背岭(今治平)等地乡民,修蓄毛竹,为的不是制笋,而是造纸。直到1978年,治平尚有纸厂165个,约占全县总数的一半,70%的农民以纸业为主。
我在治平看到的纸坊和传统纸坊已经有所不同。传统的焙壁是泥土墙,现在改为三厘米厚的铁板墙,夹层充水。这大约是个改进。机器打浆就弄不明白是改进还是改退了。机器打浆成本低,但是会把竹纤维打断,降低纸浆质量,这样就造不出玉扣纸,只好造迷信纸。死人不会挑剔。我看见打浆房边架了口大锅在煮浆,边上还堆了一大堆糜烂的青皮。厂主解释说:青皮纤维粗,从前是扔掉的,现在尽量利用,在锅里煮烂,再打浆,也能造纸。当然不是玉扣纸,只能造草纸。上厕所用的纸张也不必太挑剔。
由于高速廉价的机制纸压迫,盛极一时的闽西北土纸作坊进入了终结时代。竹林造纸,从经济的角度看,收入还不如生产笋干或出售毛竹。三明各县市的竹纸作坊,不是已经在昨天消失,就是正在今天消失,必然在明天消失。结局已经注定。治平的纸坊还在苟延残喘,甚至在革新——部分工序改用机器。然而无济于事,灭亡的日子来临了。
“清明计划”开展前一天正好收到栗宪庭老师为《玉扣纸Ⅱ》片名题字(阿正摄)
《闽西风土影像志》
Filmic ethnography of local customs in western Fujian
——from The Yukou Paper to Old Genealogy
主编 何明 副主编 郭净 陈学礼
丛书策划 郭净 陈湘
责任编辑 张宏宏 陈湘
著者 鬼叔中
出版发行 民族出版社
书号 ISBN 978-7-105-15647-4
开本 787毫米×1092毫米 1/16
字数 490千字
页数 436
彩页 32
定价 ¥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