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8)各家论春温、风温之上焦篇

编者按:继《伤寒论方解》之后,《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也已分作三十九条消息全部发送完毕。从今天起,我们将以《先君温病笔记》为题,继续推送由王东海先生整理的他父亲王济生老中医的笔记体遗著《温病综集》。从“伤寒”到“金匮”再到“温病”,王老先生对经典的深刻领悟和悉心诠释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底层白发医者对医道的孜孜追求。本公众号特别感谢王东海先生把他的家珍无私分享给大家。

吴氏:太阴温病,寸脉独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清营汤:犀角、竹叶、银花、丹参、丹皮、麦冬、生地、玄参、连翘、黄连。

雷氏:祛热宣窍法∶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

连翘(三钱,去心)、犀角(一钱)、川贝母(三钱,去心)、鲜石菖蒲(一钱)。

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

是此法治邪入心包之证也。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故泻心经之火邪;《内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寒,”故兼犀角咸寒之品,亦能泻心经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用牛黄至宝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陆氏:春温舌黑神昏,烦躁咬牙,手足振战,时或抽搐,此热极生风,已成痉厥。宜东洋参、鲜生地、麦冬、玄参、连翘、鲜斛、石决明、白芍、鲜石菖蒲、女贞子。

自注:神昏舌黑,烦躁咬牙,此气阴液俱耗,将成内闭外脱,证至于此,往往一厥即脱,此为属虚者言也。间有阳明热结属实者,其脉沉实或脉亦厥、四肢厥逆,或通体皆厥,面目俱赤,呼吸粗促,急用仲景三承气或吴加减诸承气以泄其亢阳,救其真阴。此于滋阴泄热之中加东洋参扶正生液,则滋阴之药之力更彰也。

吴氏: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而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盛,右寸实大,肺气不降,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牛黄承气汤主之;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汤,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自注:《内经》谓:“下之不通者,死”。盖下而至于不通,危险可知,不忍因其危而弃之,按其温病中下之不通者共五因:因正虚不运药者,正既虚,邪气复实,勉拟黄龙法以人参补正、大黄逐邪、冬地增液,邪退正存一线,即可以大队补阴而生,此邪正合治法也。

其因肺气不降,里证又实者,必喘促、寸实,则以石膏宣肺气之痺,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

其因火腑不通,左尺牢坚,小肠热盛下注膀胱,小便涩痛,以导赤散去淡、通之阳药,加连、柏之苦以通火府,大黄、芒硝承胃气而通大肠,此二肠合治法也。

其因邪闭心包,内窍不通,先与牛黄丸,再与承气汤。此条系已下而不通,舌短神昏,闭已甚矣;饮不解渴,消已甚矣,较仅仅谵语,急而又急,立刻有闭脱之虞,阳明大实不通,有消亡肾液之虞,势不可缓须臾,以牛黄丸开手少阴之闭,承气汤泄阳明,救足少阴之消,此两少阴合治法也。

更有阳明大热,津液枯燥,水涸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非增液不可,服增液汤两剂,法当自下,其或肠燥太甚,竟有不下者,则与增液合承气汤缓缓与服,约二时服半杯沃之,此一府中气血合治法也。

另有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盛,不可单行承气,宜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新加黄龙汤方

细生地五钱、生甘草二钱、人参钱半、元参五钱、生大黄三钱、芒硝一钱、麦冬五钱、当归钱半、海参二条(洗)、姜汁六匕。

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匕,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第一杯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余参汁可加入。

方解:旧方黄龙汤即大承气加人参、当归、桔梗。须知正气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已惫,尤重阴液消亡,不得再用枳、朴伤气而耗液,故改用调胃承气,取甘草之甘缓,合人参之补正,微点姜汁宣通胃气,代枳、朴之用,合人参最易宣胃气分;当归为宣血中之气;海参咸能化坚,甘能补正,其液数倍于其身,能补液可知,且蠕动之物能走络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络,故能为之使也。

宣白承气汤方:

生石膏五钱、生大黄三钱、光杏仁二钱、括蒌皮钱半。

以水五钟煎取二钟,先服一钟,不知再服。

导赤承气汤方:

赤芍二钱、细生地五钱、黄柏一钱、黄连一钱、芒硝一钱(调)。

以水五杯,煎取二杯,不下再服。

牛黄承气汤方:

即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二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增液承气汤方:

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二钱、芒硝钱半。

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