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稿成名的时代已成过去,南方报业网红模式会成下一波名记潮么?
将记者往网红上培养,南方报业迈出了这一很应景的这一步。
在网红的标签,更具人气也更贴近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作为内容生产传播的媒体记者,转型网红,未必不失为一条迅速成名的捷径。
要知道,过往纸媒记者凭借一条稿件一战成名的时光已经走远。
日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式启动“南方名记培育工程”,该工程将培养一批具有新媒体采编运营能力的全媒型专家型生力军,打造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网红”。
据了解,“南方名记”将呈现出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有“颜值”,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二是有素质,有较强的专业媒体素质、新媒体应用素质和服务用户素质;三是有气质,腹有诗书,心有用户,肩有担当。
后经投票审议, 南方日报时政新闻部科卫工作室主任曹斯、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裘萍、21世纪经济报道要闻部总监谭翊飞等来自南方报业集团的15名记者入选培育名单。
并且南方报业表示,将实行“南方名记工作室”制度,在资源调配、工作团队、教育培训、推介包装等方面全力支持。
仅从目前看来,这15名记者的知名度在距离网红的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现阶段的传播环境下,媒体记者朝网红转型,把读者转为粘合度极高的粉丝,增强彼此互动、沟通,无论对于报业集团还是记者个人,都是一件好事。
把流失的用户拉回来,用互联网、新媒体的方式,南方报业虽然迈出了这一步,但具体执行效果如何,尚无法判断。
另一关键背景,则是随着纸媒黄金时代过去,现今的记者很难一举成名。
资深媒体人、《走出马三家》作者袁凌曾称,以往做一两篇报道就可以一呼百应,一稿成名,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你做再多报道也不会有很大反响。
过往平台不多,记者一篇揭黑文章即可名扬天下。王克勤即为代表之一。
2001年《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使得王克勤一举成名天下知,为此在这年他栽了跟头,有人悬赏500万人民币要买下他的人头,他一度成为“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
还有陈峰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通过陈峰详细的采访,使社会公众了解了事件的真相,也促成了国家有关收容法规的废止和更为人道的救助规定的出台。这篇深度报道被业内广泛认为堪称当代新闻史上的经典。
记者成名,更多停留在上个10年。
资深媒体人石扉客撰文认为,自孙志刚事件后,记者靠一篇稿子一夜之间扬名天下的情况,已然不复多见。
亦不乏业内人士称,国内深度报道的形势正在由高峰往下走,呈高开低走的态势。袁凌认为,大多数同行并没有做过什么深度报道,有些所谓的深度报道看似语气和逻辑都很客观,其实只是一些长报道。
一方面由于信息碎片化,原先长达几个月采写的深度报道,无论是读者还是纸媒集团,都等不及。现今纸媒的调查报道大多周期短,记者疲于奔命,很多都要平均一个月要做三、四篇,无法持久。
再加上信息传播渠道的发达,在很难保证独家信息资源的情况下,抢速度就成为各市场化媒体不可避免的竞争途径,深度、厚度即会被消解。
要知道上述成名稿件,不仅要拼体力,更是要碰运气,即所谓“仰仗陌生人的慈悲”。在社交媒介革新了传播方式的背景下,在人人都可发声的时代,这种运气已经更加稀少了。
罗昌平曾认为,一些传统媒体在相关信息领域的垄断消息被新媒体消解,他举例称,当某一个官员出事以后,相关信息不仅在社交媒体上第一时间呈现,还会聚合以往的所有细节,一个记者做这类报道的意义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当年的“影响现在”功能大大弱化,“记录历史”功能又没有那么大的激励。
一个事实是,现在记者若想纯靠稿件成名,已没之前那么容易,除非另辟蹊径。转型网红并非不可。更何况,后者正在抢记者的饭碗。
今年以来,网红主播频繁出现在各类活动现场,手机发布会、车展、房产开盘、比赛等一场不落,很多项目负责人表示“现在不邀请‘网红’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
那些大长腿、酥胸、锥子脸的网红,除了提高全场媒体从业人士的颜值水平之外,以她们最擅长的方式——直播同样参与了信息传播。据称,效果并不差。
事实上比记者更先转向网红之路的是广电主持人。
此前中国蓝TV举行上线一周年庆典,推出其“蓝魅直播”平台。20位浙江广电主持人集体入驻“蓝魅直播”,专业主持人转化成网络主播,将通过专业表现和个人魅力,跟“网红们”分抢流量。
所以,一起当网红吧。
不过正如南方报业选拔名记打造网红那样,第一点看颜值,你们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