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个农民

文/子非鱼

“我爸妈是做裁缝的。”

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当有人问起我的家庭背景时,我都会这么回答。

其实,我父母都是农民出身。父亲做过很多副业,裁缝只是其中一个,

在我的印象中,他做过肥皂厂,织布的线、瓷砖厂,还倒卖过煤炭,可能还有一些我不知道的副业。

做裁缝的时间最长,印象最是深刻。那些年还招收了不少学徒,远近闻名。

我的老家在农村,村里每五天会有一个集市;距离村子十公里的县城,每五天也会有一个集市。每到集市日,爸妈都会骑上自行车,带上裁剪的行头,去集市上揽活。待到下一个集市,再把做好的衣服带回来,等待雇主来取。

作为农民,最重要的是土地。

小时候经常跟家里一起下地,但农活却干的不多,仿佛爸妈知道,等我们长大了就不会再是农民了一样,并不让我们做太多农活。

做农活是很累的。

北方旱地居多,不得不抽井水灌溉,我们叫“浇地”。

一个村子只有一两口水井,很多时候浇地要先摇号,如果轮到晚上,那就只能从床上爬起来,等浇完地再回来睡觉。

除了浇地,播种、除草、收割,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经年的劳作会使人过早显得佝偻,使得村里很多人看起来都比真实年龄要老。

越长大,下地的次数越少。

新生一代的年轻人,一部分去了城市,一部分留在了农村。即使留在农村的,也很少愿意种地,因为投资回报太低了。再加上人口膨胀、政府征用等,都在蚕食可耕地,于是更多的农民干脆就放弃了土地。

这就导致很多的副业慢慢变成了主业:农民不种地,就只能想其他法子来养活自己。

费孝通在《中国绅士》一书中论述,历代的农民要靠土地 加 副业才能养活自己。

晚清,当西方列强的手工业品涌入中国,农民的副业一下子没了市场。只靠土地没法养活自己,农民就变成了流民。

现在不一样了,农民不种地,却可以通过“副业”来养活自己。

农村养活城市,城市拉动农村。城市经济越发达,可提供的副业机会就越多,离开土地的农民就越多。

每次回老家,都感觉见到的农民越来越少,可能再过一两代人,小户农民就会彻底消失,

但农村依然存在,也依然要养活城市,

他们曾经耕种过的土地,一部分会用作居民建筑,一部分会被集约起来,成为农庄。

这,也许是个趋势,也许已经开始,更可能的是,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次。

很多事,只有土地知道了。


上一篇:一切都已过去,一切都还在继续

推荐:消失中的“乡里乡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