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需要长期吃药进行控制,中药呢?
中医中并无高尿酸血症之病名,单纯的高尿酸血症,若无临床症状,归属“未病”范畴。由于部分高尿酸患者可转化为痛风,而在中医早期的文献将其归属“痹症”“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疾病范畴。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虽无痛风之病名,但在痹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记载了历节病。近年来,中医界对高尿酸血症病症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高尿酸血症属于“浊毒”范畴,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过食膏粱厚味,引起脾胃水谷不化,“浊毒”随之而生。中医采用回顾与前瞻性相结合研究方法,发现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主要证候以气虚血瘀为主,部分伴有湿症。
中医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历代医家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对“痹症”“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的治疗提出各自的观点。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总结出高尿酸血症产生的重要环节是“内湿稽留,湿浊内蕴”,因 此采用化湿利浊来治疗高尿酸血症。现代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往往伴随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这些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中医证型主要是湿热蕴结,久而瘀血阻滞,因此,治疗过程中采用健脾、利水、清热、化瘀等方法结合治疗。
目前,中医治疗高尿酸血症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利湿泄浊,中医学认为先天肾气不足,气化、排泄水液的功能减弱致水湿运化失常,湿浊内蕴是高尿酸血症产生的病理基础,故利湿泄浊法当贯穿治疗始终;健脾补肾,脾虚则运化和升清之力减弱,肾气虚弱则气化功能及分清泌浊失司,故健脾补肾可增强去除湿浊之气能力;活血化瘀,痛风各期均可表现血分症状,急性期宜凉血,慢性期宜化瘀散结。
为避免高尿酸血症带来的危害,西医要求高尿酸血症患者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但是长期服用降尿酸西药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肝、肾损伤,且停药后尿酸水平极易反弹,远期疗 效不理想。
西医对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着重在外在的“干预”,因此当“干预”消除后,往往会出现并且反弹的情况;而中医更着重于“引导”,将一些不良的反应和情况进行梳理,慢慢的引回“正途”。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持久温和等特点,并且经过前期的治疗后一般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且效果更持久、深入,就比如孙思邈《仙家十剂》中的芦根薏仁饮,不仅能够用于治疗痛风患者和高尿酸患者的降酸,还可以帮助肾结石患者让结石变小或抑制结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