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凯旋归来,3万百姓出城迎接,他挥着手笑着对副官下令:屠城

名将岳飞曾说过:“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是一则被他贯彻一生的治军信条。在历史出现的军事人才有很多,他们在战场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受到了高度的肯定,但却始终不能被称之为名将。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除了带兵打仗出色之外,品行美德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奸佞之辈不可称为名,好杀之人也是无法达到那个崇高地位的。

1330年,常遇春出生在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怀远)。在那个元末时期的年代里,四处都是动荡,平凡百姓很难拥有一个富足的生活。而他的家里正是最贫困的那一种,为了能在乱世中多一条生路,从小他就跟村里的武夫学习武术。

随着年纪的增长,常遇春也愈发的成熟了。他的身手已经大成,并且膀大腰圆身强体壮。可一日不如一日的生活却让他举步维艰,百般无奈之际,他只能投靠了附近的绿林。战火燃起的生活,他只能依靠刀口舔血的日子来保证生存。

可也正是因为那份对生的渴望,每一次常遇春都是战斗最勇猛的那个,更是因此得到了重用。长期的匪徒生活给了他无法抹去的狠厉性格,更是让他已经把所谓的道义慢慢抛开了。而这一切,一直到他遇见了朱元璋为止。

在那个各地崛起的时期,朱元璋的起义军是非常出众的。他们不仅战力强盛,更是军纪严明,内外皆十分和谐。1355年,当常遇春第一次见到了这位久仰大名的人物后,毫不犹豫地做下了决定。这就是一位能成大事之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热血和豪气让他直接投奔到了对方的麾下。

让常遇春第一次大展拳脚的,还是1359年的衢州之战。面对元朝守将的极力抵抗,一度呈现出了守城难破的局势。但这时,他先是在攻城方面上展现了自己出色的一面,又用奇兵夜袭,极其巧妙地拿下了这个难关。顿时,他在朱元璋军中声望日益提高,可同时,弊端也慢慢显露了。

据《明史》记载,1360年,在明朝建立路上最大的阻碍陈友谅和朱元璋展开了正面对垒。而在常遇春和徐达的完美配合下,池州之战中陈军遭遇伏击大败而逃,留下数万降兵。可就在全城百姓开城门迎接大胜归来的军队时,常遇春居然直接冷笑着宣布进行屠城。根本来不及阻拦,顷刻间他手下的士兵已经将整个城池化为地狱。

其实在常遇春的每一次战斗力,它都有着屠城的冲动。在古代军事里这曾被视为一种鼓舞士气的办法,许多将领都偶尔出现过这种情况。但是,像他这般将之视为习惯的还是太过稀少。或许是那份匪性带来的后患,尽管他战功赫赫,朱元璋更是对此劝诫连连,都没能阻拦他进行屠城,1367年的怀庆城也是这样遭受了惨剧。

自古军事有说到“杀降不祥”,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是一位好将领的心中必须要有仁慈存在。也不知是否是由于那份过多的杀孽,最终在1369年这位朱元璋最心爱的大将因病离世。武力并不能做到一切,那一份德与爱反而可以拥有更大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