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之一百四拾:《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婚育这事儿,宜早不宜晚!

《东门之杨》是《诗》的第140首。这是一首刺时诗。周王朝建立政权,靠一个字:“武”,而统治天下,则靠另一个字:“礼”。“礼”是上至国家政治、下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行为规范,号称“周公之礼”。本诗从一场拖延失期的婚礼,指出陈国社会“礼”仪之失。在孔子看来,失“礼”便是“乱”因。
关于《东门之杨》的背景,《毛诗序》就认为是“刺时之作”,以为刺的是“昏姻失时,男女多违,亲迎女犹有不至者”。古代人讲“天人合一”,体现在婚姻上,就是男女一般在春天举行婚礼,是符合自然生发之理。失期,即为失礼。本诗中,根据树叶的情况判断,东门之杨,已经是初夏时节,此时再慢悠悠地举办婚礼,即是违时失礼。
宋代朱熹,则不认可上述观点,他在《诗集传》中说:“兴也。……此亦男女期会而有约不至者,故因其所见以起兴也。”意思是,这首诗是描写男女约会而久候不至的诗。从此以后,大多数人赞成朱熹的观点,认为此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东门之外风吹树叶沙沙作响,星斗满天,可惜心爱的人没有如约而至,表达了主人公的焦灼和惆怅之情。
以宋代理学家朱熹为分水岭,其之前和之后对《诗》的理解,可谓是天壤之别。朱熹《诗集传》出来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按字面意思理解《诗》的倾向,造成了《诗》之主旨的多元化解释。特别是,只要不是明显的政治社会主题,只要其中出现有关男女的文字,都一律理解为男女情爱诗,美其名曰尊重“人性”,其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的“任性”。此风至今依然。
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注释:1、东门:都城朝向东方的门,东门又往往是春天男女相会之所。2、牂(zāng)牂:风吹树叶的响声。一说枝叶茂盛的样子。3、昏:黄昏。期:约定的时间。4、明星:明亮的星星。一说启明星,晨见东方。煌煌:明亮的样子。5、肺(pèi)肺:枝叶茂盛的样子。一说树叶的响声。6、晢(zhé)晢:明亮的样子。
《东门之杨》很短,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运用情景如画的“赋”法描摹,通过自然界中杨树的状态、夕阳的余辉、星空的灿烂,借景烘托出这场婚姻无论在整体时间进程中,还是具体时间安排上,都缓慢拖延,与时不偕,从而在艺术效果给人一种不悦、不安、不适的感觉。
东城门外白杨树,浓密叶片映夕阳。
婚期已经约定好,却让苦等到星稠。
东城门外白杨树,浓密叶片映晚霞。
婚期已经约定好,却让苦等到星明。
《东门之杨》,虽然表达的是春秋时期陈国“婚姻失时”的背“礼”之行,但今天读来,也巧遇了当下大龄剩男剩女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生命是有规律的,什么时候结婚生育,也是有规律的。婚姻失时,不仅是生命科学问题,也是社会发展问题,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心里都明明白白,都不认为是值得提倡之事。婚育这事儿,宜在人生的青春,宜在四时的春季,总之,宜早不宜晚。宋朝有位诗人,名叫姜特立,写过一首《偶题》:“莫恨卢姬嫁得迟,尚能料理旧容仪。斑姑陈后承恩早,衰悴难堪似少时。”道尽了婚姻失时的残酷。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0)

相关推荐